道德与成长:成长是德育的目的
2015-01-09薛晓阳
关心成长亦或关心道德,这似乎是一个不对称的选择,但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的目的是使人从善,但对于儿童来说,从善的本质是道德的成长,因此,成长大于道德应当成为德育的一条原则。然而,道德使人从善这一概念或许正在扭曲德育的本质,使德育成为打断儿童成长的力量。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原本是以成长为中心的。德、智、体、美是儿童发展的完整结构。但随着人类教育发展越来越理性化,有两个因素被放大,一个是知识,另一个是道德。在孔子时代,季平子赠地助孔子办学,就因孔子的礼乐书数射驭六艺教育包含了射和驭。可见,德智体美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但在当今社会,知识和道德这两个元素被放大了,成为统治教育、挤压成长、扭曲发展的力量。
成长包含了道德的成长,因而成长需要道德,亦需要教育和学习。但成长又是儿童主体的成长。道德原本是促进成长的因素,但因为道德成为成长的主体,教育成为成长的目的,导致道德不仅没有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成为扭曲儿童成长的力量。杜威讲教育即生长,主张教育无目的,所要澄清的就是教育与生长的关系,而不是为了宣示教育的本质。这或许是我们需要对杜威教育思想作重新诠释的地方。如果教育真正关心儿童的成长,就应当重新认识道德与成长,以及教育与成长的关系,将道德纳入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将教育变成儿童成长的工具。避免道德对儿童成长的干扰,减少教育对儿童成长的破坏。
除了杜威之外,大概还没有谁意识到,这个问题对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来说,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们习惯于用道德规范成长,用教育塑造成长,但却不习惯用生长规范道德,用成长塑造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就在提醒我们,不能把教育看成规范生长的力量,而要把教育视为成长的伙伴和朋友。教育应在成长需要的时候出现,而不能成为成长的对抗力量。
卢梭强调自然教育,主张让孩子在完全离开文明的乡村成长,甚至认为在12岁之前都不要接受任何知识和道德的教育。作为教育家,卢梭为何提出如此偏执的观点?或许我们不能认为卢梭荒唐或不懂教育。恰恰相反,是因为卢梭意识到道德对成长的干预或教育对成长的破坏的危险性。卢梭认为,教育的干预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打断儿童的成长。在他看来,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不应受到知识和道德干预。对于卢梭来说,知识和道德只有在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理性之后才有意义,而离开儿童成长的过程,把知识和道德强行灌输给儿童,不仅不能让儿童接受和理解,相反会扰乱儿童的道德成长。在卢梭看来,儿童的成长,甚至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要在完全离开文明世界的条件下才可能健康进行。把儿童的成长看成一个独立的或自我建构的过程,这对于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允许儿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成人世界的规范,并按照自己的认识方式去学习和接受社会的道德知识,是学校德育必须确立的基本立场。
薛晓阳,扬州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苏扬州,225009。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