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双困生”现状及思政教育帮扶措施探析

2015-01-08孙晓东苏晓玲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

孙晓东 苏晓玲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社会层面都对贫困生在经济方面给予资助与奖励,然而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精神培养关注较少,这就使得一部分贫困学生心灵深处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抑郁、自卑、孤僻、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这部分学生成为在经济、身心上都有困难的“双困生”。

关键词:双困生;问题;策略

1 高校“双困生”基本状况

高校“双困生”大多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及部分城镇情况特殊的家庭,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开放性不足、教育环境相对滞后。使得这些地区的学生不仅是在经济上相对贫困,而且在学习上也比较吃力,“双困生”背负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容易对自己产生自卑、不满、鄙视等否定情感,有的会为自己的贫困而感到耻辱,图虚荣、好攀比,甚至是对社会产生偏激的认识,和群体不能正常的交流。

2 高校“双困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人性化经济资助

目前,我国各高校均拥有较为完善的贫困生救济体系,例如国家层面上的贫困生助学金及国家相关银行的助学贷款、高校层面设立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津贴补助、社会层面上各类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资成立的各项外设奖学金等,然而各高校却缺乏对贫困生资助的完整体系,基本上只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但忽视了对受助贫困生心理层面的关注及帮扶,缺少人文关怀,虽然高校为了解决贫困生问题,采取了贷款、勤工助学、奖助学金等一系列措施,然而,贫困生的本质原因与贫困生的心理、个性差异被忽视,从而造成贫困生的救济、管理与教育工作难以有序开展,这严重降低了救济措施的效果。很大一部分贫困生自尊心较强,如果在帮扶过层中只注重物质资助缺失人文关怀他们是很难接受的。就会使得这部分贫困生在经济和心理上产生双重负担成为所说的“双困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校的贫困生之所以会在入学后转变为“双困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入学后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到位甚至是缺失的,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问题预防及处理机制,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接触外界较少,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以维稳为主,对心理问题疾病的预防所做的工作较少,多数情况下是问题产生了在做处理,这就导致大部分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处于失去监管状态,当面对一些状况时容易引发心理失衡。

(三)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双困生”问题的难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高校思政人员的队伍建设,一个好的思政工作队伍是解决“双困生”问题的关键。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日益复杂,工作对象多样性日趋突出,工作困难程度不断增加,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自身队伍建设与发展稍显落后。一方面思政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觉悟低,关心学生不到位,尤其双困生的关注不够;更有一些思政人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过于简单枯燥,对此没有兴趣;有的思政人员只是简单的为工作而工作,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其位不谋其职现象时有发生,工作效率低。

3 解决高校双困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策略

(一)人性化的经济帮助

(1)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建立贫困档案、提供助学岗位、开展心理问题团体及个体辅导,每一个环节及流程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站在“双困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要始终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发挥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帮助他们实现智慧脱贫,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多种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中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收获,培养“双困生”的自信心,同时,在帮扶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确保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创新帮扶救助模式,拓宽救助渠道,不仅仅是金钱等物质上的帮扶还有精神层面上的帮扶,让受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要上进想要提升自己,例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2)建立完善各类救助机制体系,重点解决贫困生的衣食住行问题,提供切合学生本人实际情况的救助模式,帮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不过多的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及思想斗争。对于部分基础落后成绩较差的,获得奖学金的机会较少的,学校应研究具体帮扶措施,调动本人学习积极性,设立进步奖学金等方式,让每一名贫困生均有获得资助的机会。

(3)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渠道就是提供助学贷款。但目前贷款手续还比较繁琐、贷款还款期限比较短、毕业后利息完全由本人承担,使得学生贷款压力巨大。因此教育部门应和银行、生源地资助部门、学校、学生本人及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与协商,相关部门为学生本人分担一部分压力,此外还应开通多种助学贷款模式,校园地贷款、生源地贷款等等,方便学生办理此项业务。

(4)新生入学时学校为贫困生开通专门绿色救助通道,提供临时困难补助及部分学费减免是高校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学校可根据学生本人实际情况适当减免一部分贫困生的学杂费或暂缓收取学杂费。通过国家资金补助、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专款救助金,专款专用,保证每一名贫困生顺利入学 。

(5)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通过校企合作、校友捐赠、个人捐助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二)以人为本的心理干预

经济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贫困。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关注,人性化的对贫困生进行关心,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及预防。

(1)建立心理引导疏通机制

①全面细致掌握学生基本情况。新生入校时,应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逐个谈心谈话、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与此同时,对特殊的学生,要予以及时的心理救助,避免心理扭曲产生严重后果。

②加强心理辅导机构建设。高校应重视对心理辅导部门的建设,制定具体的工作方针政策,宏观上对心理辅导机构进行管控,同时心理辅导部门建立健全自身工作方案,做到工作主动性强,时效性高,取得成果可视化,加强心理辅导部门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学习机会,帮助心理辅导部门人员提高自身工作水品。

③提供交流学习机会。“双困生”性格多为内向,平时与外界沟通较少,高校应创造条件,为“双困生”与外界接触搭建平台。培养“双困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双困生”更加自信的表达自己融入校园生活。

(2)建立并完善贫困生激励机制

高校积极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信念。通过设立贫困生进步奖学金、表彰自强先进个人、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一系列措施,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一种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使得人人肯奋斗,让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

双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双困生”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通过积极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帮助他们在物质上脱贫的同时进行精神脱贫,从而真正解决高校“双困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使高校“双困生”健康成长,在校园里更加专心的学习专业知识,最终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这既是国家教育公平的体现,也是高校育人的根本 ,让每一名高校学生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学有所成,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侯鲲,韩永升.高校家庭经济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

[2]叶科嘉,杨一青.从破解“贫困循环”角度探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04).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