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研究

2015-01-08王小芳吕长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隐喻

王小芳 吕长竑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归纳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并对各类概念隐喻做了详细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唐诗中共有六类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情感是水”“人是水”“心境是水”“时间是水”“困难是水”和“力量是水”。用当代认知隐喻理论解读唐朝诗歌,论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唐诗水意象

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2-0126-02

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成为人类的精神寄托。水意象大量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然而学者多从文体、修辞、美学艺术等角度进行评析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如刘雅杰[1]、邱燕[2]、王顺娣[3]、胡秦葆[4]等,较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古代诗歌的水意象。尽管张屏、梁田和何丽蓉分别从认知角度对诗歌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但张屏和梁田的研究仅针对《诗经·国风》这部经典著作,而何丽蓉则只分析了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鲜有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唐诗中的水意象进行全面的分析。

1隐喻与诗歌

在西方,最早对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将隐喻定义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的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类推。在传统上,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其功能在于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随后,学者从修辞、语义、语用等多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认知语言学领域。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概念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蓝纯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途径。隐喻是构成人类思想体系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是概念性的并且依赖于语境而存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语言使用者将意象图示由源域单向映射到目标域,此跨域映射需遵循恒定原则并植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两个认知域事物的相似性是实现映射的前提和基础,概念隐喻是系统的、连贯的。

2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

2.1概念隐喻的分类

本文选取的语料为外文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唐诗大鉴赏》。此语料是迄今为止唐诗选本中最为全面的作品之一。由于部分诗歌是对水的白描,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中的“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王维《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李白《送贺宾客归越》中的“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因此,笔者需要首先将唐诗中涉及水意象的隐喻表达提取出来。

笔者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提取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第一步,笔者在此语料中搜寻有关水意象的诗歌;第二步,笔者排除对意象进行白描的诗句,确定关于水意象的隐喻表达;第三步,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将有关水意象的隐喻表达归纳为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

2.2概念隐喻的分类描写

情感包括两个层面:情绪和感情。情绪指的是人类的喜怒哀乐悲等,感情包括的是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是水”的隐喻表达共有31例,其中22例表情绪,9例表感情。概念隐喻映射就是将熟知的、具体的事物特征投射到陌生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上去。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人们通常用对水的身体体验去理解情感这一抽象概念。水的各种特征会映射到情感这一概念上,使其更易被理解。在唐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笔者发现所有表达情绪的诗句均抒发忧愁。戴叔伦在《过三闾庙》中写道:“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奔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像屈子的哀怨一样绵延悠长。李益在《宫怨》中用“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描绘了用海水添宫漏,难熬的夜更加漫长的情景。在这里他借用海水的巨大容量描绘愁绪的没有尽头。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出了诗人的愁闷就像那不断的流水,没有尽头。锋利的宝刀可以一时阻碍水的流淌,而结果是水流更湍急,喝酒只能短暂地起麻醉作用,清醒以后,诗人的忧愁更加猛烈。

描写人感情的隐喻表达大多涉及友情及离情。李白《赠汪伦》中的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描写了汪伦对诗人的友情比桃花潭水还要深。李涉在《再宿武关》中用“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背井离乡的愁苦之感。雄伟坚固的武关之门锁不住寒溪,诗人一夜未眠,用潺潺溪水书写无尽离情。严维的“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HT6](《丹阳送韦参军》)[HT5”]描写了诗人在送别韦参军后在江边遥望朋友远去的方向,望见的只是浩浩荡荡奔流向前的大江,江面上寒鸦点点,令人感到无限离愁。诗人以奔腾不息的江水描写绵绵不绝的情谊。

唐诗中,水的概念隐喻的目标域既可是抽象的概念也可是具体事物。诗人将水的特征赋予人的描写,借以抒发自我情感。元稹《离思》的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之情。经历过沧海的波澜壮阔,不会觉得别处的水美丽,巫山有朝云峰,别处的云就相形见绌了。诗人将亡妻比作沧海、巫山,除了爱妻以外,没有别的女子能使其动情了,表现出他们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是无与伦比的。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浩渺的洞庭湖水描写诗人的广阔胸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描写了广袤的洞庭湖将吴楚两国分开,日月星辰宇宙乾坤在湖中交替而行。这广阔的湖水能容纳时空,就如诗人那开阔的胸襟一样。诗人虽然已年老,一生漂泊孤独,却有广阔的胸襟,依然开朗,心系天下。

水无常态,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涓涓而流的小溪,还有静无涟漪的湖水。人的心境就如水一般,时而澎湃,时而平静,时而低落。卢纶用“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HT6](《晚次鄂州》)[HT5”]描写诗人半夜听到船夫因江面涨潮而相互呼唤的情形。潮水不断翻腾拍打着船舷,就如此刻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心绪。许浑在《谢亭送别》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诗人送别友人所见的江景。湍湍急流透露出诗人“流水何太急”的心理,刻画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惴惴不安的心境。endprint

自然界的水不断流动,永不停歇,就如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古人早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中就体会到了时间与水的关系。将水一去不返的特征投射到对时间的理解上去,就形成了“时间是水”这一概念隐喻。李白《将进酒》中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到大河西来东去,势不可挡,就如那流逝的光阴,不能复回。人生是如此短暂,青春易逝,岁月催人。虽不得志,也要纵情开怀,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许浑在《登洛阳故城》用“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发出了光阴就如东流不止的洛水一去不返的感慨。昔日的繁盛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诗人凭吊故城而感怀人世沧桑。

2.3分析

对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的解读分析体现了概念隐喻理论的观点,验证了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概念隐喻就是将源域的意象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上,此映射是单向不可逆的。源域是具体的、易懂的,能够被直接体验的,目标域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在唐诗中,源域是为人类所熟知的水,目标域分别是情感、人、心境、时间、困难和力量。在古代,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生产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对于水的身体体验是形成唐诗中水意象概念隐喻的基础。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映射就是将随处可见的水的特征投射到各目标域上,从而使各目标域更易被理解。隐喻的本质是认知的,是用一种事物的特征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以帮助人们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或者帮助人们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唐诗中由水到各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说明了隐喻是构成人类思想体系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

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是概念隐喻跨域映射实现的基础。这种相似性不是完全的,而是指两个认知域事物的部分特征相似。在唐诗水意象的概念隐喻中,水和各目标域是相似的。但是,各目标域并不完全相似于水的全部特征,每一类概念隐喻都突显了水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例如,水的绵延悠长映射情感的缠绵悱恻,水深映射感情深厚,水的奔腾映射心境的不安,水的宁静映射恬淡的心境,水的远去映射时间的流逝,水流势不可挡地映射难以克服的困难等。

3结语

隐喻的本质是认知的,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新事物、理解新概念的认知工具。隐喻是诗歌的基本构成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读诗歌中的概念隐喻对诗歌鉴赏有着重要作用。笔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水意象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对唐代诗歌中的水意象隐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实例论证。运用当代隐喻理论解读唐诗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具有指导意义。认知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献的结合,有利于跨文化交流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雅杰.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邱燕.论盛唐诗中水意象的精神蕴涵[J].古代文学,2010,(9):22-24.

[3]王顺娣.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水意象批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7-64.

[4]胡秦葆.论王维诗歌的山意象与水意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64-70.endprint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隐喻
《活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