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经典的传承与教学

2015-01-08李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学经典实践环节百家讲坛

李娟

摘要:《百家讲坛》的成功包含有诸多因素,以其为鉴有利于推进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将文学经典的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从确立受众为本的思想出发,采取讲座式授课以及开展文学实践环节的实验和拓新,探索更适合文学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方法和实践途径,促进文学经典的传承与教学。

关键词:《百家讲坛》;文学课程;受众为本:文学经典;讲座式授课;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2-0052-02

在当今充斥着娱乐、选秀、玄幻、穿越等世俗化的电视大潮中,《百家讲坛》始终坚持学术品位,坚定其传播精英文化的走向,而且拥有良好的收视率和比较稳定的观众群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百家讲坛》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迄今已有众多的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解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来看,《百家讲坛》的受欢迎本质上是因为契合了当下的社会文化需求。现代化进程中的物欲横流,社会转型的不确定性,人们不知所措,处于焦虑、失落、躁动的状态。《百家讲坛》节目多用历史解说人生百态、用经典阐释人生真谛,关注人生、关怀内心,发挥着抚慰、消解转型期人们内心焦虑及社会矛盾的功能。

第二,从现代媒体传播角度来看,《百家讲坛》成功的背后是其良好的衍变和有效的营销策略。《百家讲坛》从2001年开播以来,在节目内容、收视对象上有一个良好的衍变过程;而其栏目经营上采取了悬念式的叙事、结合视听元素,以及树立品牌的策略。

第三,从文化角度来看,《百家讲坛》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生的代表。不敢接受大众文化冲击、洗礼的精英文化只能陷入冷僻孤傲的境地;而不能自觉接受精英文化烛照、引导的大众文化则极易滑入庸俗、低级的文化沼泽。正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加强互动、相互渗透,才成就了《百家讲坛》的成功。

第四,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是消费话语影响下媒介对受众的成功培养。学者易前良认为,《百家讲坛》的播映带给受众如下的信息:此类节目让那些没法在大学课堂听课的观众同样得到知识的享受,解决心灵的困惑,得到精神的慰藉;同时对部分受众来说,经典文化与电视传媒结合往往成为某个阶层的身份、趣味的符号象征。借鉴布迪厄关于品味、消费和社会区别的观点,这是一种有关经典的消费时尚。通过媒介给受众传达这样一些信息,促使受众去关注这类节目,并在观赏之后,沉淀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需求,从而实现了媒介对受众的消费习惯培养[1]。

从以上研究来看,《百家讲坛》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虽然它也有为人诟病之处,如学术硬伤、对精英文化的诠释过于主观等,但它的高收视率和社会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百家讲坛》的讲座内容重点强化人文类系列专题,有些甚至是直接讲文学的,如《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马瑞芳说聊斋》《孔庆东讲金庸》等。这些讲座充满欢声笑语、高潮不断,听众饶有兴趣并且沉浸其中。这对高等院校的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很有启发,可以此为鉴来探索文学经典的传承和教学。

一、文学经典的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百家讲坛》在传播文学经典时,基本上站在平民的立场上,采用现代视角,将传统与现代意识相融合。受众不仅可以通过这个节目了解历史、文学等经典文化,而且在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代解读中,他们参与了经典文本的重新阐释,从而使经典文化典籍带给当代更多的意义与价值。文学课程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文学经典的传承,发挥文学的现实效用,这就要求文学经典的传承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当下的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功利味道,很多学生功利心很强,认为文学课程远离现实世界,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文学能当饭吃吗?”“文学能解决就业吗?”等诸如此类的语调屡屡发出。但是文学真的没有用了吗?文学不能走进现实吗?伴随现代化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从国家至个体,要实现自身发展、人生抱负、职业规划等蓝图,越来越多地依赖潜在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SoftPower),是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文化的最大载体就是文学,文学也能体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及民族心理等。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美育和熏陶。

如有段时间,报纸网络上报道了当年的红卫兵们站出来为自己年少时的无知和过错公开道歉的事件。讲述者可以就着这个话题切入“文革”语境下产生的文本,它们带有时代鲜明的烙印,通过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辨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树立基于人性、自由和爱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并由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引申到学生的为人处世、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以及对世界、人生、命运的认知等。

在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与现实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可以采取文学讨论或辩论的形式进行。如教学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可以围绕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爱情和婚姻的关系,如何经营婚姻等。大学恋爱本就是常态,何况法律已经许可在校大学生结婚,但是因为年轻不懂爱情,很多大学生对此有很多困惑,而未来的婚姻生活对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学作品带给这些年轻、懵懂的心灵生动的体验和借鉴,如果讲授者再辅助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导学生,他们会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稳重和成熟。再如当今一些女大学生有着传统的依附思想,以及社会存在着不公正的性别歧视问题,文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文本分析来宣扬女性主义理论,挖掘和批判男性、女性身上都存在的男权思想,鼓励女性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引导学生讨论两性之间的差异、女性解放的出路等。实践证明,文学能够积极地发挥现实指导作用。

二、确立受众本位的思想,采取讲座式授课

《百家讲坛》通过调整主题内容和方式来适应受众的认知结构,如知识故事化、形式讲座化等。文学课程在传播经典文化时可借鉴《百家讲坛》的做法,确立受众本位的思想,通过心理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文学教学的理解和感受,了解学生的愿望、兴趣和价值观,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阐释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年代,学生张扬自我,标榜个性是很正常的,作为读者有权力自由和感性地解读作品,并追寻自己的感觉去欣赏和喜欢一些作家作品,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帮助其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如有的学生喜欢周作人和沈从文、梁实秋作品的风格,就特别推崇他们,转而反对曾经骂过这些人的鲁迅。讲授者应该启发他们分析沈从文等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排挤和批评,在当代的和平环境下产生“沈从文热”的原因,以及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文学理想的差异等,不仅要帮助学生建构客观、公正的文学批评,而且还要促进他们树立和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同时,重视传统经典文化中与学生的距离近、具有共鸣性和趣味性等的知识点,尽力追求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教学效果。endprint

《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学术科普性”节目,吸收当代大众文化的特征,现实性、操作性和可接受性比较强。著名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梦》系列、历史教授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等讲座,如向观众讲故事、说评书,故事“脚本”里有主角、有配角、有情节、有悬疑、有矛盾、有冲突,一切电视剧的元素一应俱全。并且每期的节目以一个悬念性的问题贯穿其中,《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说:“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三至五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3]传统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一点原因就是因为讲述者表达的语言过于学术化和学院化,不能把纯粹的学术用语转化成大众能够理解的通俗用语,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要借鉴《百家讲坛》的讲述方式,适当调整讲课内容,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适当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也比较亲切、有趣,能吸引听众。此外,在叙述的态度上,要从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姿态回归到与听众平等对话的状态。

三、开展文学实践环节的实验和拓新

文学经典的传承还需要具有多样化的实践环节,才能促进那些被束之高阁、蒙着厚厚灰尘的文化典籍借着现代传媒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美味可口的“大餐”。

第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便利成果。《百家讲坛》充分利用画面穿插的剪辑手法及电脑特技,营造讲述文本的传播语境,使观众在形象化的传播语境中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接收和理解。在大学教育的文学课堂上,我们完全有条件把讲课提纲制作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讲课过程中,尽可能地在适当的地方加入相关的图片、表格、动画等画面资料,截取和讲课内容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电视剧镜头画面,用画面来讲故事,并重视画面背景音乐的选择以及画外音的使用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充分调动观众“视”这一层面,从而减少受众的听觉疲劳。

第二,鼓励学生在讲课实践中学习知识。教育学理论认为,背、记、讲这三种学习效果中,最好的莫过于讲述。让学生自己备课,走上讲台,给大家讲解文学知识,这种讲课实践通常让学生印象深刻,知识掌握牢靠。充分利用现代数字语音室,将音、视、文本资料传到学生端,学生可在主电脑素材库中点播学习资料,自由控制播放、停止、快进、快倒。学生可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文学课程教学可以借鉴《百家讲坛》的成功因素,探索更适合文学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方法和实践途径,让优美、经典的文学作品焕发出灿烂的光辉,让文学课堂成为学生喜爱、踊跃讨论并且引领他们成长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易前良.透析“电视讲坛”现象——基于《百家讲坛》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7,(3).

[2]王小峰.打造学术演讲明星[J].三联生活周刊,200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经典实践环节百家讲坛
面向复用的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模式
永恒的莎翁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有效途径探析
我眼中的莎士比亚
语文也可以这样学——学生“百家讲坛”方案介绍
百家讲坛主讲蒙曼签售新书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
征文大赛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