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优化研究
2015-01-08王金萍袁飞王洪友
王金萍 袁飞 王洪友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分析了民族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民族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实践载体方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56-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方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的精神纽带。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民族高等教育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所实施的高等教育,也就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各种专业教育。由于现阶段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和不和谐因素在增长,敌对势力、周边国家宗教极端势力与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相互勾结,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十八大之后暴恐事件有增加趋势,民族地区安全稳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的严峻形势,民族高等教育工作应积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各民族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全局意识和正确的政治意识,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昌盛、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一、民族高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困境
(一)民族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发展问题
民族高等教育的主体。民族高等学校主要为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大都地处祖国边陲,是社会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教育质量相对较低,民族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主体教师队伍素质相对偏低。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强弱,导致其在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容易受制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够采用最新的教学理论,只注重课堂和书本知识的生硬灌输,而忽视生活实践中的内化自律,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民族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调动起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由于价值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提升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主要靠教师自身能力,而有些教师在内容上讲解不透,事例引证不到位,在形式上又不能调动各种教学方法,不注重课堂互动,这无形中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并失去了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情。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民族高等教育的对象主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自幼生活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心理、经济政治状况等复杂原因,深受本民族文化的感染,对生活在其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影响很深,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面对来自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文化心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他们个人成长历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适应,增加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
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变化,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的觊觎,他们想方设法地把意识形态的矛盾与民族问题结合在一起,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灌输分裂思想,侵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试图把他们引向歧途,以达到他们的目的[2]。因此,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考虑其民族性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尊重文化差异,接受多元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从而树立核心价值观。
(三)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面对新的通信技术革命,网络新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产生了诸多影响。网络新媒体中各种思潮涌动,各种价值观念并存,各种文化激荡,都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满足了他们对多种信息的需求。同时,网络新媒体中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并存,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势必造成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混淆,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新观念接受能力强而鉴别力差,少数民族大学生又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这就加大了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难度,如何在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是民族高等教育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民族高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民族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民族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尤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理论功底扎实,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解决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的共性问题,更要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所独有的个性问题,有的放矢,才能改进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并成为合格和可靠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者。
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需要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主要包括教师接受教育和教师自我教育两方面内容。其一,教师本身不但要深入学习领会核心价值观内容,把握其精神实质,还要通过进修和研讨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理论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并能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决理论层面的问题,如表面价值的多元化并不与深层价值的一元化相矛盾问题。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网络时尚文化、民间大众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挖掘出对价值观起积极作用的理论支撑;其二,还要不断充实自我,要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穿着等方面进行全面熟悉和了解,要能够正确运用我国现有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各民族熟知或喜闻乐见的正面人物和事件传递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呈现多元的文化,培养学生具有尊重差异,理解其他文化,善于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要实现普适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在满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诉求,努力做到结合民族大学生独有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挖掘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的素材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在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过程中践行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因为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落后的民族边疆地区,自身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基础起点相对较低,民族高等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切实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业指导,语言沟通,食品安全,宿舍卫生,求职就业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工作落到实处,尊重民族习惯和民族禁忌,一切以大学生满不满意作为衡量价值观教育好坏的尺度,真正以人为本,以学为本,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民族高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其他普通高校模式,应针对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多样性,因地制宜,应该注意的是,不仅各民族之间,就是一个民族内部亚群体之间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教育实践上要进一步重视民族内部不同地域、方言等场景中教育的差异,增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必須兼顾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化适应性的问题。
(三)创新教育实践载体
民族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创新教育实践载体,全方位进行渗透,这样才能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指南、前进动力、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础。大学校园文化是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相互交织、碰撞与融合的文化系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结合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文化展示、学术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建构“一元主导,和谐共生”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和人格塑造功能,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结合少数民族发展,民族地区服务等主题,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调研,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舆论导向载体,结合网络新媒体技术,密切联系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际充分发挥传统大众传媒的作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各民族学生都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使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入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3]。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820.htm.
[2]张洁.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3]常永才,哈经雄.对社会转型期民族教育发展若干热点问题的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3).
收稿日期:2014-10-2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2013年度立项课题(JGZXS1306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ZJ13RWYBO23)
作者简介:王金萍(1981-),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袁飞(1962-),女,内蒙古赤峰人,教授,本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王洪友(1981-),男(满族),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