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的蟾蜍形象探究
2015-01-08李翠萍
摘要:先民对蟾蜍的崇拜具有广泛性。本文在参考中西文化中蟾蜍的形象,以蟾蜍本身生物特性和生活习性为基础,分析这些形象得来的原由。发掘其中历史原因和文化发展轨迹。
关键词:蟾蜍;中西文化;生物特性
蟾蜍,不论是在神话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确确实实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开始,蟾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是先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基于蟾蜍本身的生活习性、生物特性而展开的丰富的联想。
1. 外形特点与图腾象征
距今4000~4800年的宝墩文化属于蜀王蚕丛时期,蚕丛的图腾就是蟾蜍。根据北大考古系孙华教授考证,其中,蟾蜍的幼体,蝌蚪代表了蜀先民蚕丛氏。
蟾蜍身形小、没有獠牙利爪、行动缓慢,在自然界扮演着弱小、容易受伤害的角色。在希臘神话中出场的蟾蜍就是这一形象的展现。赫拉克勒斯的子孙们征服了伯罗奔尼撒,瓜分领地后他们各自走向神坛献祭。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祭供的神坛上发现一头动物:分到亚各斯的人发现一只蟾蜍;分得拉西提蒙的人发现一条蛇;分得美索尼亚的人发现一只狐狸。这三种动物成了亚各斯人、斯巴达人和美索尼亚人的盾牌上的标记。看到蟾蜍的人最好留在家中,因为蟾蜍容易受伤,外出得不到保护。亚各斯人没有记得这个警示,在出征底比斯时阴差阳错以失败告终。
2. 蟾蜍的灵敏感知
蟾蜍的表皮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阴雨来临前空气里的水气增多,湿润的氛围诱使它们在白天开始活动。原始先民发现雨前常见蟾蜍,便猜测蟾蜍应该有能够预知下雨的能力。
在中国文化中,蛙神就肩负着呼风唤雨的能力。百越人常用蛙来祈雨。在壮族的传说中,蟾蜍的近亲青蛙是雷神之子。不仅如此,蟾蜍身上的疙瘩也沾上了仙气,人们临摹美化之后成了乳钉雷纹被雕刻在祭祀用的鼎上。这种纹象征着雷,有辟邪的寓意。
不仅如此,自然界电磁变化无论多么细微也常常被小动物感知,它们会马上做出应对。蟾蜍在感知变化时,大规模迁徙来逃脱灾难,这对原始先民来说更加神异,蟾蜍一定有着极大的智慧,了解他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蟾蜍就成为了智慧的代表。所罗门72柱魔神中排第10位的魔神帕尔 (Buer)左右生有蟾蜍头。帕尔带给人类知性、智能。在后世的创作当中,蟾蜍肩负起了解隐秘信息、给予启示的角色。17世纪末奥努瓦夫人的The Benevolent Frog和18世纪格林兄弟的The Iron Stove中主角的成功都受助于蟾蜍给予的明智建议。
3. 蟾蜍的不死神力
据《太平御览》“虫豸部”记载,蟾蜍是寿命达三千岁的动物。蟾蜍生命力强,有冬眠习性。古人看到满身癞斑的蟾蜍,在冰雪消融的时候,死而后生,崇拜之心油然而生。
最早关于不死药的传说与蟾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初学记》卷一引古本《准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月精就是蟾蜍,传说中嫦娥偷吃了长生药而变成了蟾蜍,是以月宫又称之为蟾宫,后有蟾宫折桂之说。在古人看来,蟾蜍和不死药是脱不了干系的。嫦娥成了“死则又育”的月亮的神,蟾蜍和月亮在一起就代表了复活的意义。
无独有偶,在George Orwell的作品Some Thoughts on the Common Toad中,提到蟾蜍强大的生命力时,把它和冥后珀尔塞福涅放在了一起。珀尔塞福涅是宙斯的女儿,被冥王哈得斯劫娶为冥后。宙斯闻讯令冥王将女儿送回,但冥王已经给她吃过冥食。珀尔塞福涅没有办法脱离冥界,只能每年在冥界呆四个月,其余时间才能回到人间。蟾蜍由冬眠到苏醒就如同冥后每年从冥界到人间,死而后生。
中西文化中,蟾蜍的复生意义呈现了人类在延长自己寿命方面的共同渴求。
4. 蟾蜍的去害虫职能
新石器时代,农业技术开始萌芽,当时先民没有发达的种植技术,所能利用的资源匮乏。在这样的条件下,保证种植的作物能够健康成活是他们最大的期望,蛙就成为他们的好帮手。蟾蜍一夜吃掉的虫子远远多于青蛙。除去蛙强大的繁衍能力和生命力,能够守护庄稼也是原始居民有蛙形崇拜的重要原因。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在后世的发展中,只有农业收成有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才有保障。农业收成的好坏决定了农民们资金的积累,保护庄稼的蟾蜍就被赋予了招财的职能。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刘海戏蟾的传说。明代活跃于成化年间的宫廷画家刘俊根据传说画有《刘海战蟾图》。金蟾成为汉族民间信仰中的招财灵物。
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蟾蜍的扩展义在西方文化中是个空白。自史前时代开始,世界各地有着环境气候差异,文化的发展进程也极具不平衡性。各地种植业发展的速度不同,人们选择栽培植物种类也不一样。蛙在当地种植业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5. 蟾蜍与迷幻剂
蟾蜍在中西传说中都带有神秘的色彩。
蟾蜍表皮腺体分泌的有毒白色乳状液体就是蟾酥。蟾酥能增加人体单核白细胞的环磷腺苷的水平,可以引起心脏收缩、呼吸兴奋、血压上升和肾上腺素的释放,服用超过量可引起幻觉。
蟾酥是有毒的。在中国,蟾蜍和另外几种小动物被列为“五毒”。蟾蜍的致幻作用在道教最早炼丹寻仙时期扮演过重要角色,至今道观仍常见蟾形装饰。很多民间现存古老的巫术依然会用到蟾蜍。
在西方,巫医同样利用蟾酥致幻止痛的作用给病人缓解病痛。“巫”和“医”分开之后,蟾蜍依然是巫师最常用施行巫术的物品。到了中世纪的时候,大规模的“猎巫”开始了,女巫被认为是魔鬼的化身,天生就有魔鬼的力量。随后常与女巫相伴的蟾蜍也就成为了黑暗的代表。《失乐园》中,往夏娃耳里倒毒药的撒旦被描述成蟾蜍;《麦克白》中女巫用蟾蜍毒液施法。蟾蜍的黑暗象征义源自于此。
蟾蜍这一弱小生物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探究蟾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义,能够从中发现先人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同时,能够从中追寻到中西相似的文化起源和不同的文化发展的轨迹。
参考文献:
[1]刘道军. 古蜀人为何崇拜蟾蜍[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7(02)
作者简介:李翠萍(1982.3—),女,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梧州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