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资金监管的探讨
2015-01-08杨玉敏
杨玉敏
【摘 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资金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政府为基层医疗服务买单力度的加大,一方面促进了医疗机构的稳步发展,与此同时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医疗保障。作为新形势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在迎接着各方面的考验,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面临着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要想真正实现财政资金的价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转变思想理念,强化资金监管意识,从管理、使用和监督三个角度来完善资金管理体系,首先,从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开始,加强对资金使用流程的监督;其次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消除资金管理的混乱、合理控制人员配置;最后通过构建有效的内外监督联动机制,减少资金风险的发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怀柔区医疗卫生改革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卫生机构;基层;资金管理
一、前言
医疗卫生事业乃国家民生发展之根本,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幸福。政府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不断的开展着医疗制度改革活动。在此基础上,基层医疗社区卫生机构也不断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考验。目前北京市怀柔区共有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2007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收入上缴财政,所有支出由财政统一安排,包括人员基本经费、公用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2011年7月,基层执行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从根本上来讲,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医疗权益,就必须采取新的举措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不仅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获得充足的资金投入基础上,还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并以此作为推进医改顺利发展的坚实保障。
二、怀柔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资金监管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财政局按照“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要求,着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保障各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正常开展,促进了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自2010年以来我区基层医疗机构资金投入呈现以下特点:
1.基层医疗机构资金投入规模逐渐增大,2010年至2013年怀柔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投入从13184万元增加到23190万元,增长了76%(见下图)。
为了更好的保障财政资金的效益性,怀柔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资金管理项目化,二是项目监督立体化。细致的预算编制,提升了量化考核标准,保证了资金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严格的预算执行,确保了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情况。与此同时怀柔区也重点加强了内部监督管理工作,在内部,构建了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确保了内部环节的服务品质;在外部,为了更好的监管资金,对考评的结果采取了奖优罚劣办法,促进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三、怀柔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怀柔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资金监管现行的举措和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客观的角度,资金监管的情况依旧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1.涉及单位多,资金监管压力过大
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指导时间不够,由于怀柔区卫生主管部门下属16家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各项资金的申报、审核、审批环节耗时拉长,工作量加大,卫生主管部门财务人员忙于日常资金审核拨付工作,责任大、负担重,在人力物力既定、时间精力有限等条件下,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深入到基层机构检查所有项目开展、资金使用、账务处理等情况。二是目前各职能部门职责界定不明确、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因此要保障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安全高效运转使用的监管难度不断加大。
2.预算管理和执行力度不够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资金管理目标是提升收入,合理的管控费用与成本。以科学的预算体系,利用现有的资源,降低费用和成本,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但在目前,怀柔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和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单位对个别专项,未能严格按照预算时间进度开展和推进工作,往往到下半年甚至最后一个季度才真正启动项目工作,个别单位还以时间紧、任务重等为由向政府请示不再走政府采购、预算评审等程序。尤其是在资金投入环节,没有控制成本理念的预算约束力,难以让基层单位有效的开展收支平衡工作,反而可能会引发一些消极行为的产生,造成铺张浪费的局面。
3.资金管理不够严格,执行力不足
资金管理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对资金监管力度大小直接影响我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纵观目前的各个机构管理情况,个别单位存在着资金管理混乱的状态,且执行力不足以完成良好服务体系构建,是管理的薄弱环节。第一,个别单位有的专项资金未单独核算,有挤占挪用现象,未能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第二,个别单位财务基础工作不扎实,档案管理不细致,账簿登记不规范;第三,个别单位未能够及时将符合固定资金标准的资产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资产调拨缺少或未及时办理有关手续等。即使是确定了相关的清理计划与理清账目行动,可在执行力不足的状态下,还是难以改正问题。
4.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单位领导对于财务管理不重视
纵观以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在采取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机制,所以对于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并不高。然而在新医改的形势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成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财务管理体制,全部的收支业务都要纳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拥有着较高的业务水平。但是现实的情况,有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专职财务人员,由医生或护士兼职,这些人员均未接受正规的财会专业培训,业务水平较低。此外,新形势下,医疗机构的单位负责人以及财务人员,依旧没有转变意识和思维,对于财务管理情况并不重视,该行为严重阻碍了资金监管的发展进程。
四、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怀柔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资金监管的意见
1.健全预算体系,着力提高预算准确性和刚性
作为财务管理的起始点,基层医疗机构当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健全预算体系,着力提升预算的刚性和准确性,有效保障资金的集中管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的通知第七条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在新制度规定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改变思维模式,一是进一步加强各类财政资金运行分析、研究和测算,使预算编制更加准确;二是加强项目前期介入,从源头监管、规范预算执行;三是切实加强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审计检查结果的运用,提高其与下年预算安排的相关度,对执行预算不严、绩效考评结果差的项目,加大清理力度,着实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创新监督方式,不断强化内外联动监督机制
需要建立创新的监督方式,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要相互结合,构建有效的内外监督联动机制。
第一,强化内部监督。一是部门联动监管。财政局、卫计委主管部门、基层单位各司其职,分口把关,密切协作,共同监管:基层单位负责申报,卫计委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拨款,各类项目资金需直接支付必须实行直接支付,直达个人和单位,避免过渡环节的资金风险;二是实行责任制度。各项资金由经办机构、审核部门各负其责,按照“谁申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拨付谁负责”原则,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追究相应当事人的责任;三是专项检查常态化。由卫计委计财科、监察、审计等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定期、随机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二,强化外部监督。一是区审计局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规范性专项审计;二是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对个别大额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考评,促进资金使用部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将考评结果作为预算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
3.加强业务管理,全力提高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首先应从单位领导开始,重视业务管理的重要性,强化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对财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作为资金监管的具体实施者,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还要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到一起,对新形势下的种种问题做出客观的分析,并做出更加准确、得体的处理。时代的发展,医改的推进,需要财务人员素质的提升,需要机构整体业务管理水平的拔高。
4.完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从制度的完善开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的管理体系。依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通知中的第六条,制度的完善需要以“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为基本原则,将各个财务部门进行集中管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执行力与标准规范作用。制度的完善包括授权与审批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内控制度等等,并且要与实际的岗位与部门挂钩,强化成本意识,减少资金的浪费。
五、结论
在新形势下,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不仅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通过分析怀柔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资金监管的现状,可以看出当前基层医疗我机构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力度,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的做出调整和改变,只有不断的创新监督机制,健全预算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管理能力,实现新医改环境下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蝶. 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与资金监管[J].西部财会,2012(06)
[2]徐特玲. 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管理问题的探讨[J]. 现代商业,2012(18)
[3]宋立根,赵海宏,司瑞安. 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现状与对策[J]. 财政监督,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