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学生三语习得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5-01-08马吉德
【摘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撒拉族学生学习英语为第三语言的特点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指出撒拉族学生在三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以期对少数民族的二语和三语学习及相关政策制定有所启示。
【关键词】撒拉族 三语习得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51-02
一、三语习得及我国少数民族三语习得
对于我国有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而言,二语习得[ 本文中二语习得即二语学习]就是汉语学习。而三语习得[ 本文中三语习得即三语学习]指的是除了学习者的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Jessner, 1999)。“三语习得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广义的第二语言习得角度去研究,关注了广义的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而忽略了三语习得的个性特征。实际上,二语习得和三语习得在语言发展过程、认知过程、复杂程度和习得过程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三语习得应该作为一个独立领域来研究。”[1] 然而在西方,“三语习得”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从二语习得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目前已有大量的三语习得相关论著并形成了理论体系。研究领域包括:一语、二语对三语习得的影响、二语习得和三语习得的差异、儿童三语与成人三语习得的差异、三语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及相互作用、三语习得语用产生及语用意识、三语习得中跨语言影响的心理学研究等。遗憾的是西方相对较成熟的三语习得理论却不能拿来服务于我国少数民族三语学习即外语学习或英语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西方三语习得理论成果都是基于研究印欧语系的各语族或语言之间,三种或多种语言之间在词汇、句法、发音甚至文字方面都相互关联、相似性较高。因此,西方研究三语习得理论的学者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结论是:掌握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对学习新的语言有着促进作用即正迁移。换句话说:掌握的语言种类越多,习得一门新的语言就越容易、越快。而从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情况来看,却不能印证西方的这些三语习得理论。我国大部分有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育质量和效果不尽人意,甚至令人堪忧。
二、撒拉语及撒拉族学生三语习得特点分析
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撒拉语是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其它语言的语音一样,撒拉语的语音可分为两大类:元音和辅音。元音和复合元音(多用于汉语借词的拼读)各有八个,辅音二十三个,基本句序是主语—宾语—谓语。由于历史原因,撒拉语产生了以下几个不同于同语族诸语言的主要特点:“语音方面,塞音和塞擦音不分清浊而只分清音送气和不送气两种;有唇齿清擦音f;舌根和小舌塞音不出现在音节末和词末;元音音位中较普遍地存在着清化现象;语音和谐以部位和谐为主,唇状和谐已遭破坏;由于汉语借词的影响,增加了一些复合元音。语法方面,名词没有性的范畴;名词领属人称附加成分单复数的区别基本消失;动词人称范畴亦趋于消失。词汇方面,汉语借词比同语族其它语言中的多,也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借词;构词附加成分都是后加成分。”[2]
大部分撒拉族学生从小说撒拉语,极少学习和使用汉语,到小学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汉语。根据居住环境及所上学校的不同,撒拉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到初中时已出现两极分化。以Cummins(1979)的阈限假设理论为依据,根据撒拉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我们分别把来自两种教育体制学校——普通中学和民族中学的初二学生分为平衡双语者和非平衡双语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平衡双语者的英语水平要明显高于非平衡双语者。两组撒拉族学生的英语学习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一语和二语的影响,平衡双语者受二语即汉语的影响较多,而非平衡双语者受一语即母语的影响较多。也可以这样说,撒拉族学生三语即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二语即汉语水平的高低。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平衡双语者还是非平衡双语者,他们和同年级的汉族学生相比,他们的英语成绩总体上相对较差。这说明,他们的第一語言—撒拉语对第三语言—英语的学习更多的是负迁移而非正迁移。”[3]
三、撒拉族学生三语习得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撒拉族学生三语习得特点的分析及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把撒拉族学生三语习得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 撒拉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关系到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工作,更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及教育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2. 撒拉族学生三语学习同时受到一语和二语的影响,从整体来看,二语对三语的影响远远大于一语对三语的影响。而非平衡双语者的二语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三语习得的效果。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地提高撒拉族学生二语即汉语水平问题。3. 在现有情况下,一语对三语的影响除了在语音方面有正迁移外,其它方面都存在负迁移作用。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尽量减少一语对三语的负面影响。4. 撒拉族地区普通学校和民族学校在教学体制上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而且开设课程也基本一致,却导致来自普通学校学生的英语及其它科目的成绩明显好于来自民族学校的学生。这就需要研究撒拉族自治地区民族学校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5. 撒拉族自治区地处偏远地区,总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教学设备及师资力量尤其是外语教师匮乏,这也是导致撒拉族学生外语水平普遍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应对策略及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现有条件下,撒拉族学生的三语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依靠他们二语即汉语水平的高低。“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要想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外语水平普遍差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4] 针对撒拉族学生在三语习得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解决或至少提高撒拉族学生二语及三语学习的效果。(一)在民族地区,大力宣传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端正双语教育的态度。尤其在民族地区更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宣传好国家的双语政策,避免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二)二语或三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相应的语言。无论是二语还是三语教学都应以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跟据学习者的一语及二语水平的高低,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语言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在本民族地区学习非本民族语言及外语的少数民族而言,应充分利用好民族语言学习其它语言。(三)解决好二语及三语教学中的教学语言问题。对于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撒拉族学习者,在二语教学中,尽量避免用民族语言来教授汉语,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民族语言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因为他们的二语环境比较好,汉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强,完全可以用汉语教汉语。但是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两种语言的比较,促进二语的学习。对于三语教学,教学语言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年级及一语和二语水平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就对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班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三种语言都要精通。(四)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来加以巩固,尤其是对缺乏真实语言环境和硬件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外语学习者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改善学习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前提下,语言教学应认真贯彻“因势利导、精讲多练”的语言学习原则。(五)因为撒拉语只有口语没有文字,因此在撒拉族自治区设立民族学校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影响了二语及三语学习。笔者认为应该撤销撒拉族地区的民族学校。
本研究对中国民族地区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汉语及外语学习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对我国有自己民族语言及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实行双语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母语作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掌握民族语文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学习汉文,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开发民族智力、发展民族教育、加速人才培养、提高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5]但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应因地制宜地实行不同的双语政策。三语教育方面,对于一些有自己民族语言及文字的少数民族,应根据各民族语言的特点组织和鼓励精通三语的少数民族语言专家和工作者编写适合的外语教材。对于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实行双语政策,也没有必要设立民族学校。但绝对有必要研究母语在二语及三语教学中的作用,尽量发挥民族语言对二语及三语的正迁移作用、避免负迁移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丽,李力. 对“三语习得”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2).
[2][5] 韩建业. 撒拉族语言文化论[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3][4] 马吉德. 撒拉族学生三语习得特点的实证分析及启示[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2).
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青海藏区外语生态及教学调查研究》(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