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2015-01-08陈文洁
【摘要】《学记》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教与学专著,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教学哲理。本文从当今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学记》中“教与学”、“藏与息”、“说与不说”、“问与待问”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并且将这些辩证法思想应用于解决当今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一些启示,以期获得专家学者的讨论。
【关键词】学记 辩证法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56-02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短小精悍,微言大义,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其中主要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语言的要求、选择教师的重要性等等,内容极其丰富。在如此丰富的内容下,《学记》的思想也是深刻的,其中蕴含着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对当今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当今基础教育存在的些许问题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也已被教育界所共识。教师的职业倦怠期过长,势必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部分处在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不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自身职业的倦怠情绪,教的学生也能学得很好,但这种职业倦怠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抢课、拖堂
现今,一些老师把班会课、自习课、活动课上成了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下课铃响了,还要拖个十分钟,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站到门口了才肯下课。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本人深切地体会到了学生对此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三)满堂灌
新课改后,很多老师抱怨教学任务多负担重,学生减负了,老师的负担却加重了。部分教师不得不在平常的课堂中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落入了赶进度的俗套。“高效课堂”“趣味课堂”只存在于公开课中,在平日的教学中却不曾得到很好的应用。
(四)满堂问
有的老师讲究提问,一堂课中提了几十个问题,几乎全班同学都被问到了。从表面看,这样的课堂很热闹,学生们也很积极,但课后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却只能摇摇头。
二、《学记》中的教学辩证法思想
《学记》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不少,本文撷取其中几点作简要分析。
(一)教与学
《学记》中写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段话中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这里的“学”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自己去学习,去实践,去教学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发现自身的不足才会努力学习;一个是向学生学习,在教的同时也在学。“教”在“学”中得到提升,“学”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成熟。
(二)藏与息
《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在这段话中,《学记》提出了“藏息相依”的辩证思想。从古代开始,学生有學习的时间也有休息的时候,有课内的师教也有课外的自学。在休息的课外,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便更好地完成课内的任务;也可以巩固课内学习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三)说与不说
《学记》中云:“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学记》的这段话中含有说与不说的辩证统一关系。可见,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搞满堂灌,只会让学生厌恶学习,埋怨老师,把学习视为畏途。教师应该在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就不说,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自己的思考相结合,这样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问与待问
《学记》有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问与待问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本段有着良好的体现。善于发问的老师会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发问,逐层深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善于答问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发问作答,使学生根据老师的回答进行反复的思考与琢磨,从而获得知识。不管是老师问学生答,还是学生问老师答,都是问答式教学中的必要形式,两者相互统一,互为补充,能更好地推进教学。
三、启示
从《学记》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反观当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一)向学生学习,寻找教学的乐趣
“教学相长”早已经被教育界所认识,并且常常被有关专家学者或是一线教师挂在嘴边。我们从《学记》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为教师,我们要学,才会有所长进。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当我们的知识与经验到达了一定的水平,我们要学什么?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向学生去学,学习他们大胆的想法,学习他们对新知识迅速接受的能力。多看新闻时事,多了解学生喜爱的新奇事物,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更有趣味性,更有活力。我们还要大胆地去思考,创新教学方法,突破自身若干年来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创新突破,在这种创新与突破中寻找教学的乐趣,安然地度过职业倦怠期。
(二)“退居二线”,让学生主动学习
针对现在许多老师抢课、拖堂等问题,本文认为,《学记》中“藏息相依”的辩证关系还需要被进一步理解。俗话说,有了勤快的娘,就会有懒惰的儿。在教学中,老师教得越多,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必然不会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将老师教的知识忘却的时候,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当老师不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应该怎样去学?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学记》中“藏息相依”的教学辩证思想给了我们答案。我们要“懒”一点,要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巩固,这样不但不会让学生厌恶学习,还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明白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藏”与“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只“藏”不“息”,更不能只“息”不“藏”,一味地放手给学生,只会让学生荒废了学业,毕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部分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如何把握“藏”与“息”的度,还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
(三)“此处无声胜有声”
针对现在部分老师一味地赶进度,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我们是时候再看一看古人对我们的训示。从《学记》开始我们就提倡启发式教学法,但是几千年过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这怎能不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常提启发式教学的好处,那为什么当教学任务压在眼前的时候,就忘记了启发式教學,转而退化成了满堂灌呢?启发式教学不是嘴上说说的,启发式教学是需要教师内化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把启发式教学当成一种习惯。当然,“启”需要时间,“发”也需要时间,教师“启”不好,学生“发”的时间必然更多。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备课时多想想怎么去启发学生,怎么启发才会让学生更快地领悟。聪明的教师总是会在课堂上用很少的语言,产生不错的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交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多想想怎么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信息量极大的今天,提高课堂效率刻不容缓。
(四)丰富自身学识,引起学生思考,等待学生提问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去问学生,但是整堂课都在提问,全班同学都一个个地被喊起来作答,这是偏离了启发式教学的正轨。《学记》中问与待问的辩证关系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问要从容易的地方来问,逐层深入,剥洋葱似的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但是教学中不能一味地问,还要让学生来问,将问与被问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问学生,很容易,让学生来问,却不容易。如何让学生来问,让学生问什么,学生来问了教师又该如何作答?本文认为,让学生来问,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班级中形成问问题的良好风气,对问得多问得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学生多问问题,问好问题,对于瞎问乱问的学生,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范本或是思考角度,让学生根据这些范本或角度进行思考和提问;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该给予及时、适当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所教的知识,扩大自身知识的视野,丰富自身学识,以应对学生的提问,给学生更好的回答。
参考文献:
[1]高时良编.学记评注[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陈桂生.《学记》纲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3)
[3]郑梅.重读《学记》的两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3(7)
[4]李梦清.《学记》的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科学.2013(2)
[5]卓娅.《学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11)
作者简介:陈文洁(1990—),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