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素养培养视域下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

2015-01-08周学增宋秀英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素养核心

周学增 宋秀英

【摘要】大学生职业素养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应该将提升职业素养作为职业指导核心目标,构建全过程指导、全员化指导、个性化指导的职业指导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关键词】职业素养 核心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33-02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2014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化解过剩产能所造成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但在就业市场的另一端,用人单位却仍是求贤若渴,很难招到满意的、合适的人才,这种一边是找不到满意工作,一边招不到满意人才的供求矛盾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究其本质,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需求减少、知识缺乏和经验不足,而是职业素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将提升职业素养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在相应的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要素和品质,这些要素和品质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从而对职业活动起到关键作用。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 7/8 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隐性职业素养是显性职业素养的内在驱动。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认识不到位

职业素养是决定职业发展理想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但是很多大学生片面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重视求职技巧的提高,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麦可思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例如,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口头沟通能力,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满足度为8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9%;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谈判技能,本科毕业生的满足度分别为7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4%。[1]

(二)高校和用人单位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存在差异

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很重视,但是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高校一直重视“教书”,但往往忽视了将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忽略了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育人”功能缺失导致个体职业素养的缺失。事实上,当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更看重的是基本职业素养,职场成功的关键更多取决于职业素养。很多企业之所以招聘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并且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才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高校内部各部门对职业素养教育责任落实有错位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融入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但当前提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多认为是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教学部门由于不负责就业工作,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缺乏对接,专业教师教学与职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缺乏职业针对性,只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等“硬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软技能”的培养。

(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职业素养提升重视不够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更多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往往忽视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核心目标。在课程建设上,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课程体系,不能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主线进行教育引导;在教学计划上,没有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個培养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多停留在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流程、求职技巧等方面,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重理论宣讲、轻实践训练,无法发挥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主体作用。

三、以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目标开展职业指导

(一)高校职业指导要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无论是就业观念的树立,还是职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均无法一蹴而就,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职业指导应该从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开始实施, 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实现教育的全程化,并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 职业指导内容的设计应各有侧重。通过系统性、阶段性、模块化的职业指导教育,将“职业人”的思维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一天都有所思考、有所锻炼、有所提升。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着重进行大学适应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准备教育,对毕业班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择业和职业适应的指导,通过顶岗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缩短职业适应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二)高校职业指导要全员参与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必须建立课堂引导、活动内化、服务认知、实践提升的“四位一体”全员参与育人机制。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校内环节要和企业育人这一校外环节共同围绕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核心目标来开展,攥成拳头,形成合力,积极构建以校园教育为主阵地,学生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全员参与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三)高校要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

每一个大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特点不同,相应的价值观、就业观和自身的职业素养基础也不尽相同,职业发展目标更是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因人而异,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指导,各补所需。其内涵一是对每一类别的学生定期进行集中指导,二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指导。[3]个性化指导的前提是全面深入了解每一个指导对象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和引导,指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这需要一支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工作队伍,同时也需要一支数量足够的兼职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指导。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方面的经验,设立学业导师。学业导师由校内专家、教授担任,配合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的、持续的跟踪指导,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予以一对一的帮助,指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四)高校要创新职业指导内容和手段

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开展职业指导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创新职业指导内容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要积极和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将成熟的企业内训用的职业素养培训教程、素质拓展项目引入到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中来,开发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特点的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项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用素质拓展的手段实现职业素养的锻炼和提升[4]。在职业指导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案例分析、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使课程增强针对性,富有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9-131.

[2]强利军 倪翎. 全程化、全员化视野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黑河学院学报,2011(2):92-94.

注:【课题项目】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就业指导专项)“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YZX201314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职业素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探讨民航机务维修中人为因素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