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式饲喂奶牛的奶产量和乳品质研究

2015-01-08芮国兴仲向前张文成

畜牧兽医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粗料乳脂宿迁

吴 洪,芮国兴,丁 鹏,仲向前,张文成,朱 宏

(1.宿迁市畜牧兽医站,江苏 宿迁223800;2.宿迁市长安牧场)

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养技术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荷兰等奶牛养殖业发达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了理想效果。因其技术要求严、设备成本高,国内的推广使用则稍稍滞后,宿迁市于2007年在宿迁鸿山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首次使用该技术。2010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奶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奶牛TMR 机械纳入财政补贴计划,每台TMR 机械市财政补贴20%,经过多年的推广,该技术陆续在宿迁长安牧场、泗阳一品牧业等大中型奶牛场普及推广。至2014年,全市普及使用奶牛全混日粮饲喂技术养殖场已达到12个,共存栏奶牛28 890头,占全市存栏奶牛81.5%。该饲喂技术推广使用以来,笔者对其应用效果做了多次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TMR 机械选择:根据奶牛场的建筑结构,牛群大小、奶牛与物质采食量,合理选择好混合机的容量、型式。本试验所用TMR 机械为斯达特7 立方卧式。

日粮选择:以奶牛大致的饲料采食量,根据《国家奶牛营养需要标准》,配制日粮,其中:全混日粮组将所需精料与粗料通过TMR 机械混合均匀后饲喂,精粗分饲组仍以传统的精粗料分别饲喂。两组日粮营养水平基本一致。

1.2 试验方法

2010年11月8日~28日,在宿迁长安牧场选择3号牛舍18头产奶量、泌乳天数、胎次和体重基本相似的健康奶牛,将其随机分为全混日粮组和精粗分饲组,两组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基本一致,预饲10d后,连续采样10d并对样品进行全自动分析仪检测。

1.3 数据分析

试验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饲喂方式对奶产量影响

试验前两组均为传统精粗料分饲,日产奶量基本相同,试验组经10d预饲后以全混日粮饲喂。从表1可知,以全混日粮饲喂,9头奶牛日均产奶量为21.91kg,比精粗分饲组高5.24kg;4%标准乳量全混日粮组日均为21.68kg,比精粗分饲组高5.88 kg。两组奶牛的日产奶量和4%标准乳量均差异显著(P<0.05)。

2.2 不同饲喂方式对奶品质的影响

从表1可知,预饲10d后,全混日粮组平均乳脂率为3.92%,精粗分饲组平均乳脂率为3.71%,全混日粮组平均乳脂率比精粗分饲组高5.66%,差异不显著(P>0.05);全混日粮组平均乳蛋白率为3.27%,精粗分饲组平均乳蛋白率为3.19%,全混日粮组平均乳蛋白率比精粗分饲组高2.5%,差异不显著(P>0.05)。

2.3 不同饲喂方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该试验于2011年10月在宿迁长安牧场(简称A 场)和宿迁金娥奶牛养殖中心(简称B 场)进行,其中A 场采用全混日粮饲喂,B 场仍以传统精粗分饲,对比分析两场经济效益情况。由表2可知,以全混日粮饲喂的A 场头均年饲养成本8 240元,比传统精粗分饲的B场头均年成本节约331元。

根据宿迁蒙牛集团鲜奶收购政策,奶质优劣之间差价约为0.02~0.03元/kg,因此精粗分饲组鲜奶因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等原因比全混日粮组价格低0.03元/kg。由表1和表2 得知,全混日粮组每头产奶牛日均鲜奶收入96.4元,扣除每头奶牛日饲养成本22.57元,每头奶牛日经济收益为73.83元,比精粗分饲组每头奶牛日均多24.46元(表3)。

表1 奶牛全混日粮与精粗分饲应用效果比较

表2 奶牛全混日粮与精粗分饲饲养成本比较

表3 奶牛全混日粮与精粗分饲经济效益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饲喂方式对产奶量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对两种不同饲喂方式产奶量的比较,发现使用全混日粮饲喂后,奶牛平均日产奶量为21.91kg,比精粗分饲组平均产奶量高5.24kg。经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全混日粮中精料和粗料经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后,维持了日粮营养的均衡性和适口性,避免了奶牛对饲料的选择性采食,又因精粗比配制适当,充分保证了瘤胃中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稳定内环境,使发酵、消化、吸收和代谢正常进行,不但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产奶量,而且还有利于减少消化道疾病、食欲不振及营养应激等引发的疾病,而精粗料分开饲喂时,则不能保证每头奶牛均衡采食饲料,且易导致瘤胃功能异常。

3.2 不同饲喂方式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是衡量牛奶质量的重要指标,本试验表明使用全混日粮饲喂时,平均乳脂率比精粗分饲组高5.66%,平均乳蛋白率比精粗分饲组高2.5%。究其原因,可能与日粮精粗料比例及瘤胃内环境改变有关。日粮粗饲料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精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则较低,粗纤维在瘤胃分解后,可生成乙酸,而淀粉能增强奶牛瘤胃发酵,降低瘤胃酸度,促进丙酸生成,瘤胃内乙酸/丙酸比例升高,则有利于乳脂含量的提高,但对乳蛋白影响不大。传统的精粗分饲条件下,因日粮精粗料比例失衡,精饲料饲喂过量、粗纤维水平不足和粗饲料粉碎过细,导致唾液分泌不足,造成瘤胃酸度过高,乳脂率下降。因此笔者建议,从乳脂和乳蛋白含量角度考虑,日粮中精饲料的比例以20%~45%为宜,每次饲喂的精饲料量不超过3kg,每天的精饲料总量不超过12kg。

3.3 不同饲喂方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对两种不同饲喂方式经济效益比较,发现使用全混日粮饲喂,每头奶牛日经济收益比传统精粗分饲组多24.46元。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全混日粮饲喂不但使奶牛获取均衡营养,而且还增加了干物质采食量,可使奶牛日均单产提高5.24 kg,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都略有上升趋势,根据当地鲜奶收购政策,鲜奶收购价格也精粗分饲组相对较高;另外,全混日粮饲喂是以TMR 机械为核心,结合牛群营养需要进行饲料配制,并自动进料和混合,增强了适口性,避免了奶牛挑食,极大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减少了饲料的浪费;同时使用TMR 机械,饲养人员不需将精料、粗料和其它饲料分道发放,只需将料送到即可,可以简化劳动程序,降低工作强度,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人员的使用。全混日粮饲喂还能极大地提高饲料营养的转化率,有效预防营养代谢紊乱,降低真胃移位、酮血症、瘤胃酸中毒等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减少了疾病治疗费用。

[1] 张新中,张西胜,封士军.奶牛饲喂全混合日粮对奶品质的 影 响[J].中 国畜 牧 兽 医 文 摘,2012,28(12):203,184.

[2] 王亮亮.饲喂模式和TMR 颗粒度对奶牛瘤胃发酵和生产性能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3] 王吉峰,王加启,李树聪,等.不同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及泌乳性能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05,36(6):269-573.

[4] 杨膺白.TMR 日粮与现代饲养观念和技术的结合[J].中国草食动物,2009,29(5):54-55.

[5] 王芝秀.全混合日粮(TMR)技术在规模化奶牛场的应用效果调查[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4):82-84.

[6] 王晶,王加启,卜登攀,等.关于推进中国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养技术的思考[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2):101-104.

[7] 张石蕊,易学武,肖兵南,等.不同饲喂方式对南方奶牛产奶性能、养分消化和代谢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08,29(2):51-57.

[8] 赖安强,王之盛,王祖新,等.不同饲喂方式下西南地区中国荷斯坦牛乳中体细胞数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奶牛,2009(2):40-43.

[9] 张兴隆,李胜利,李新胜,等.全混合日粮(TMR)技术探索 及 应 用[J].乳 业 科 学 与 技 术,2002,101(4):25-26.

猜你喜欢

粗料乳脂宿迁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常见肉牛育肥饲料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南瓜喂蛋鸡可使产蛋量增加
河北省唐山地区生鲜乳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变化规律研究
同步荧光法监控人乳脂质替代品氧化过程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日粮中不同比例小麦替代玉米对奶牛乳脂合成和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
提高奶牛乳脂率的措施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