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F、3TC、EFV 联合治疗HIV 合并HBV 感染的临床疗效
2015-01-08林润英
林润英,李 桓,刘 敏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 感染引起的严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目前我国感染人数高达85万[1],且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和社会问题。 我国又是HBV 感染的高发国家,有超过1.2 亿人感染HBV[2]。 由于HIV 与HBV 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 二者重叠感染率较高, 这也加速了HIV 的进程和对机体的损害[3-4],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成为HIV 合并HBV 感染治疗的关键。本研究采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联合方案对38 例HIV 合并HBV 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以2011 年6 月~2013 年6 月首次来我院门诊就诊的38 例HIV 合并HBV 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案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18~60 岁;(2)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11 版关于《艾滋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IV 抗体阳性,并经蛋白免疫印迹法确诊为HIV 感染;(3)HBsAg 阳性,HBV DNA>500 拷贝/ml;(4) 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HAV、HCV、HEV 等病毒感染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合并结核、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耶氏肺孢菌肺炎等严重感染患者;(3) 半年内接受过抗HBV 治疗或既往接受过抗反转录酶病毒治疗。 38 例中,男性29例,女性9 例,年龄22~48(33.7±5.2)岁;HIV RNA 载量103拷贝/ml 7 例,104拷贝/ml 14 例,105拷贝/ml 8 例,106拷贝/ml 及以上9 例;HBV DNA 载量103拷贝/ml 6 例,104拷贝/ml 11 例,105拷贝/ml 8 例,106拷贝/ml 6 例,107拷贝/ml 7 例; 平均CD4+T 细胞计数(80.4±5.1)个/μl;HBeAg 阳性12 例;丙氨酸转氨酶平均(63.7±7.8)U/L;血肌酐平均(60.1±3.72)μmol/L。
1.2 方法 38 例均给予替诺福韦 (美国Gilead SciencesIn 公司, 注册证号H20080319) 300 mg 口服,1 次/d; 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X19990172) 0.1 g 口服,1 次/d;依非韦伦(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20050013)600 mg 口服,1 次/d 治疗。
1.3 随访 依据治疗方案要求, 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 及12 个月来院复查,检测相关指标,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各随访时间点对患者的HIV RNA 载量、HBV DNA 载量、CD4+T 细胞计数、HBeAg 血清学指标等进行检测。 HIV RNA 及HBV DNA 载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仪器为美国ABI7300 荧光PCR 仪器,试剂盒购自上海罗氏公司;CD4+T 细胞计数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 公司生产的XL4-MCL 流式细胞仪检测;生化指标检测采用HITACHI 7170 生化仪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例和率的形式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t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随访观察1 年,38 例中,7 例失访脱落,其中3 例因合并耶氏肺孢子菌感染死亡,2 例因经济原因终止服药,2 例因严重皮疹停药。
2.2 治疗后不同时间病毒转阴率变化 治疗后第3、6、12 个月, 患者的HIV RNA 和HBV DNA 转阴率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 在12 个月时都达到100%(表1)。
表1 治疗后不同时间患者病毒转阴率变化[n(%)]
2.3 治疗前后CD4+T 细胞计数及相关指标变化
治疗后第3、6、12 个月, 患者的CD4+T 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提高(P < 0.01);血肌酐也显著升高(P < 0.01),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12 例HBeAg 阳性治疗3 个月后,4 例(33.3%)出现血清学转阴,随访结束时仍保持血清学转阴。 治疗3 个月后,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显著改善(P < 0.01)。见表2。
3 讨论
HIV 与HBV 均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播,二者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了病毒对机体的损害。 HIV 感染使机体CD4+T 细胞功能明显受损,CD8+T 细胞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减弱,导致机体自然防御功能减退[6]。 合并HBV 感染时,不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增殖,使HBV 感染易慢性化,经过反复的损伤、修复,可发展为肝纤维化。 HIV 合并HBV 感染者免疫功能与单独HIV 感染者相比,在早期即遭受到更为严重的损伤,患者CD4+T 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单独HIV 感染者,HIV 病毒载量也更高,患者病情开始时就处于较严重状态,病情进展速度更快[7]。因此,对HIV 合并HBV 感染者尽早、合理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表2 治疗前后CD42细胞计数及相关指标变化(n =31)
TDF 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于2001 年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HIV 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TDF 口服后在体内迅速磷酸化生成具有药理活性的替诺福韦二磷酸,竞争性地与天然脱氧核糖底物相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Stephan 等[8]对20 例高HBV 病毒载量(HBV DNA>106拷贝/ml)的HIV 合并HBV 患者采用TDF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48 w 后患者HBV 病毒载量显著降低, 均<400拷贝/ml;11 例低病毒载量患者 (HBV DNA<106拷贝/ml)治疗48 w 后,均未检测到HBV DNA。Quiros-Roldan 等[9]对10 例3TC 治疗失败的HIV 合并HBV感染者采用TDF 长期治疗, 发现患者均可获得持续的治疗应答,同时在对1 例恩替卡韦耐药患者的应用中也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说明TDF 可有效抑制HIV 合并HBV 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及活性。 EFV是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在静止和活化的细胞中均具有活性,可与HIV-1 逆转录酶催化活性位点高选择性结合, 导致酶结构失活, 从而阻断HIV-1 RNA 的逆转录[10]。
本研究对38 例HIV 合并HBV 感染者采用TDF、3TC、EFV 联合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HIV RNA 及HBV DNA 转阴率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第12 个月时均达到100%,提示患者病毒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CD4+T 细胞在治疗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考虑与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重建恢复相关。 HBeAg 阳性患者治疗后仅33.3%患者出现HBeAg 血清学转阴,这与邓晓军等[11]的报道基本一致,可能与机体短时间内免疫功能重建不完全相关。 治疗3 个月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 患者血肌酐治疗后虽显著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见明显异常。 谢荣慧等[12]的研究发现,应用TDF、EFV 联合3TC 在治疗艾滋病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9.26%(45/486), 主要为严重皮疹, 本研究中2 例(5.26%)因严重皮疹停药退出治疗,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提示TDF、3TC 联合EFV 方案在治疗HIV 合并HBV 感染中安全可靠。
总 之,3TDF、3TC、EFV 能 有 效 降 低HIV 合 并HBV 患者病毒载量, 提高患者血清病毒转阴率及CD4+T 细胞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1] 肖寒, 高敬敬, 张利霞, 等. HIV/AIDS 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贫 血 与CD+T 细 胞、TGF-β1 的 相 关 性 [J]. 中 国 老 年 学 杂 志,2013,33(9):2011-2012.
[2] 李伟华, 李传云, 闫惠平, 等. HIV 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合并HBV 感 染 的 临 床 特 征[J]. 中 国 艾 滋 病 性 病, 2014, 20(4): 233-236.
[3] Wursthorn K, Wedemeyer H, Manns MP, et al. Republished paper: managing HBV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immunity [J].Postgrad Med J, 2011, 87(1025):223-238.
[4] Mugomeri E, Senauoane MB, Ruhanya V, et al. Occurrence of HBV/HIV coinfection by laboratory values in Roma, Lesotho [J].Germs, 2015, 5(1):8-11.
[5] 刘大凤,何盛华,周锐锋,等. EDF+3TC+EFV 初治HIV 感染者早期代谢参数的动态变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7): 474-478.
[6] Price H, Dunn D, Pillay D,et al. Suppression of HBV by tenofovir in HBV/HIV coinfected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PLoS One, 2013, 8(7):e68152.
[7] Olawumi H, Olanrewaju D, Shittu A, et al. Effect of hepatitis-B virus co-infection on CD4 cell count and liver function of HIV infected patients [J]. Ghana Med J, 2014, 48(2):96-100.
[8] Stephan C, Berger A, Carlebach A, et al. Impact of tenofovir-contain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n chronic hepatitis B in a cohort co-infec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5, 56(6):1087-1093.
[9] Quiros-Roldan E, Calabresi A, Lapadula G, et al. Evidence of long-term suppre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by tenofovir as rescue treatment in patients coinfected by HIV [J]. Antivir Ther,2008, 13(3):341-348.
[10] Porter DP, Kulkarni R, Fralich T, et al. 96-week resistance analyses of the STaR study: rilpivirine/emtricitabine/tenofovir DF versus efavirenz/emtricitabine/tenofovir DF in antiretroviral-naive,HIV-1-infected subjects [J]. HIV Clin Trials, 2015, 16(1):30-38.
[11] 邓晓军,阳辉,欧松,等. 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治疗HBV/HIV 合并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4, 14(2):132-134.
[12] 谢荣慧,熊鸿燕,李惠琴,等.AIDS 病人中依非韦伦与奈韦拉平的皮疹发生率比较[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9(8):54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