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3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评价
2015-01-08李灵红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河南南阳473010
李灵红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河南 南阳 473010)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不仅影响患者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1]。据统计,临床用药中ADR 的发生率高达5% ~20%,住院患者中ADR的发生率为10% ~15%,全球死亡人群中约有1/3 死于药源性疾病[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品种日益增多,人均用药率、群体用药频度和数量不断上升,ADR 引发的问题更加突出和严峻,对药源性疾病的治疗也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升[3]。对ADR 进行监测和处理,分析评价ADR 报告是设置药物安全界限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本调查拟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4 年上报的ADR 报告,探讨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旨在更好地促进我院ADR 监测工作的开展,同时降低或避免ADR 的重复发生,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4 年上报的203 例ADR 报告,由ADR 监测小组人员核实ADR 情况后,通过网络填写上报,并利用网站的检索统计功能,对ADR 涉及的患者情况、引起ADR 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我院2014 年合计上报203 例有效ADR 报告。其中有1 例新的ADR 报告,其余均为已知的、一般的ADR 且无追踪上报;护理人员上报5 例,医师上报198 例;发生ADR 的患者中女性有99 例,男性有104 例;单独用药报告197 例,合并用药报告6 例,其中注射剂156 例(占76.8%),口服剂40 例(占19.7%),其他制剂7 例(占3.5%)。
2.2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引发ADR 的构成比不同,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发ADR 最多,共140 例(占69.0%),其次是口服给药(占19.7%),其他给药途径引发的ADR 相对较少。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1。
表1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in ADR cases
2.3 引发ADR 前18 位药品及病例数与构成比
经对203 例ADR报告进行分析表明,发生ADR例数列前18 位的药品中,抗感染药(左氧氟沙星、美洛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引发的ADR 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左氧氟沙星引发的ADR 例数居首位(占21.0%),见表2。
表2 引发ADR 前18 位药品及病例数与构成比Tab 2 The top 18 drugs that induce ADR,the number of ADR cases and the constituent ratio
2.4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从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情况来看,全身性损害(如过敏反应、发热、寒战、乏力、外周水肿、高热、疼痛)居首位(占26.9%);其次是胃肠道损害(占21.1%)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11.6%)。ADR 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
表3 ADR 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3 ADR-involved organs and (or)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 讨论
3.1 ADR 上报情况
从ADR 上报人员来看,我院2014 年有5 例由护理人员上报(2.5%),其余198 例均由医师上报(97.5%)。总体来说,护理人员上报的例数仍远低于医师上报的例数,护理人员应提高对ADR 的认识,增强上报的责任意识。从报告类型来看,仍以已知的、一般的ADR 为主,上报的新的ADR 仅有1 例,占总例数的0.5%,没有严重的ADR 上报,也无群体ADR 上报,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重视。
3.2 ADR 与给药途径
在203 例ADR 报告中,静脉给药的有140 例,口服给药的有40 例,这与报告来源主要以住院患者为主有关。静脉滴注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关效应,对机体的刺激较强,药物浓度、pH、渗透压、内毒素、微粒、杂质以及用于保持药物稳定性的附加剂,都有可能使患者发生ADR[4]。而且,静脉滴注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输液量大、给药时间长、配伍复杂,加之客观或主观上在输液过程中的失误,均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ADR 发生[5]。另一方面,由于静脉滴注给药多用于住院或门诊留院观察的患者,ADR 出现的时间通常较短,临床易于发现,故ADR 报告率明显高于其他用药途径。因此,在今后的用药过程中,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静脉滴注给药[6]。
3.3 ADR 与药物品种分布
在ADR 所涉及到的药物品种分布中,抗感染药居首位,其中主要是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占21.1%)和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占10.5%;头孢西丁,占4.2%;头孢他啶,占3.2%;头孢替安,占3.2%)。
ADR 的出现概率与药物使用频率相关,抗感染药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存在无明显指征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造成了ADR 的发生率增多[7-8]。滥用抗感染药不仅容易引发不必要的ADR,而且会造成抗感染药的快速耐药及破坏机体的正常菌群。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抗感染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全过程。
氟喹诺酮类药因抗菌谱广、不需做皮肤试验和使用方便,使得临床广泛应用。应用氟喹诺酮类药后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烦躁、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其他药物常见,上述情况一旦发生应立即换用其他类抗菌药物。这可能是由于该类药物结构中含有氟原子,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另外,其所含的哌嗪环使其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拮抗药的结构相似,二者均可使患者的中枢兴奋性增加[9]。据文献报道,使用氟喹诺酮类药易引起心脏毒性、血糖异常等严重ADR[10-11],我院也有较多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等氟喹诺酮类药引起的ADR,虽然尚未出现上述相关严重ADR,但还是要提醒临床谨慎使用该类药。
另外,头孢菌素类药抗菌谱广,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临床大量应用,ADR 报道也随之逐渐增多[12-13]。此类药的ADR 主要是因其化学结构中的β-内酰胺母核易降解且易在体内成为抗原,诱发变态反应,因而过敏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在该类药的ADR 中占很大比例。应进行更深入的基础研究,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的纯度,以减少ADR 的发生率。
3.4 ADR 与临床表现
在药物引起的ADR 中,全身性损害有65 例(占26.9%),居首位。其主要表现有过敏反应、发热、疼痛、寒战、乏力、外周水肿、高热等。
胃肠道系统损害共有51 例(占21.1%),多由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抗肿瘤药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要降低胃肠道系统ADR 的发生率,需适当把握给药方法和时间,首先尽量不要让患者在空腹时用药,如左氧氟沙星;其次,口服胃肠道反应较大的药物时可改用其他剂型或配合使用一些胃黏膜保护剂、止吐药、抗胆碱药等,以尽量减轻胃肠道症状。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一些相关的皮疹、瘙痒、红肿等临床表现容易观察和诊断[14],一般症状较轻,严重的也可能引起剥脱性皮炎等,本次统计中有28 例因皮肤损害导致病程延长或加重。致敏药物主要为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中药制剂等。为了预防和减少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发生,用药前应详细咨询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需做皮肤试验的药物即使皮肤试验呈阴性,在用药过程中也必须密切观察,一旦有药疹出现,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若为较严重的药疹可用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
4 对我院ADR 上报的思考
4.1 应进一步加强ADR 的监管与防范
从整体上看,我院的ADR 上报数量还不足。除了医护人员主动上报意识不强外,还有部分原因是ADR 的临床表现常被某些疾病的多种表现所掩盖,难以识别。近年来,患者的健康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因ADR 引发的药患纠纷逐渐增多,医护人员应提高主动上报ADR 的意识和自觉性。建议医院进一步加强ADR 的监管与防范,建立医、药、护全方位的ADR 监测网,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降低ADR 的漏报率并长期将此作为我院质量考评内容之一。
4.2 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从事ADR 监测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药物流行病学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加强有关ADR 知识的学习,以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15]。药学部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加强ADR 监测,减少ADR 的发生,确保民众用药安全。
4.3 加强用药咨询
加强用药咨询,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与剂量,及时向临床和患者提供相关的ADR 信息,尽可能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1] 梁延平,郑文文,孙永旭,等.150 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4):329-331.
[2] 张洁璟,张延伟.我院2010 年临床使用药品动态监测结果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3):394-396.
[3] 朱光贵.某院2011—2013 年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6):143.
[4] 栾瑞玲,张树平,王桂花,等. 我院639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4):3233-3235.
[5] 张茜,彭磊,刘丽萍. 我院2010 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4):554.
[6] 刘晓倩,孟现奇,范秀英. 某院744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12):2413.
[7] 胡燕,白继庚,胡先明,等.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2):128.
[8] 刘耀华.77例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1):46.
[9] 曹迪,王儒强,张士勇.我院500 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08,12(6):568.
[10] 付铁梅,田丽娟. 喹诺酮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中国药业,2011,20(23):48.
[11] 尤浩.23 例氟喹诺酮药严重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9):735.
[12] 金怡.87 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789.
[13] 闫启光.32 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安徽医学,2013,34(8):1220.
[14] 孟祥云,高雷,姜怡.某院581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安徽医药,2015,19(1):199.
[15] 王智勇,刘高峰,刘娟,等.我院2008 年234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26(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