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延忠从渔夫到沙漠环保斗士

2015-01-08

新西部 2014年5期
关键词:阳关都江堰敦煌

13年前,他已是亿万富翁,却因为心中一个“让河西走廊成为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的梦想,赔掉身家。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改变主意,反而在敦煌库姆塔格沙漠边缘建起了“沙漠都江堰”和“沙漠长城”,转身成为一名生态环保人士。

何延忠给记者回复的短信很是温馨:“感谢您对生态人的关心……”言语间全然没有商人的语气。

其实,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期间,何延忠又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这样的考验,他在敦煌的13年间已经经历了很多次。

2014年4月23日,一场特强沙尘暴突袭敦煌,白天变成了黑夜,最低能见度不足20米,最大风速达到20米/秒。何延忠告诉记者,这是敦煌18年来最大的一次沙尘暴,这次考验再次证明,“沙漠都江堰”和“沙漠长城”对阻击沙丘推进确有作用。

大自然对何延忠的上一次大考,是在2011年。

洪灾记忆

2011年夏天,敦煌好多宾馆饭店发现采购葱姜变得困难了。当时,敦煌许多人家可以说是家家吃鱼,顿顿吃鱼,葱姜难买了。据称,当时有的人家一捡就捡六七十斤鱼,这鱼还不是一般的鱼,而是有着“仙女鱼”美称的虹鳟鱼,味道鲜美,价格昂贵。

吃鱼的人笑在脸上,何延忠却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哭,因为人们捡到的虹鳟鱼,正是从他的养殖场被洪水冲出去的。

2011年6月16日,阳关镇上游的肃北、阿克塞两县普降大雨,数百米宽的洪水,直扑何延忠建设的飞天生态科技园所在地阳关镇。据统计,此次降雨量比当地两年的降水量总和还多。

跟随何延忠一路来到沙漠的王永斌仍记得那天可怕的景象:从没见过那么大的雨,凌晨两点多钟,忽然听见有如万马奔腾的声音,刹那间科技园的科研中心、加工车间、养殖生产基地及所有设施就被来势汹汹的洪水冲毁,1000多万尾商品鱼也瞬间被洪水冲走。

王永斌说,因为水流太大太急,密密麻麻的鱼全部漂在水面上被带走,那带着炫丽彩虹纹路的鱼,平日里都是尊贵地在池子里嬉戏,此刻却被水流冲到各个村庄,满身泥巴横七竖八散落着,这让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的工人们都伤心地哭了。

更让大家心疼的是,养殖场经过20多年培育的12万尾亲本种鱼也全部被毁掉。没有了这些宝贝,大家不敢想象公司以后如何恢复生产?

凌晨3时,何延忠接到王永斌的电话,第一时间就往基地赶。尽管眼前的场面超出了想象,但他还是立即抚慰惊慌失措的员工,并着手安排工作:“马上送精神受刺激的员工到医院;立即展开救灾重建工作;公司保证不减员不降薪,按时发工资。”

经统计,此次洪灾让何延忠的碧泊生态公司(简称碧泊公司)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10多年来,何延忠把养殖赚到的钱都投入到沙漠环保工程中,突如其来的洪灾,让他完全陷入没有经济来源的绝境中。

但就在此时,传来一个好消息:由碧泊公司斥巨资修筑的“沙漠都江堰”系列分洪工程设施使阳关地区避免了一次毁灭性灾难,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敦煌市水务局负责人在肯定“沙漠都江堰”的作用时表示,此次洪灾,“沙漠都江堰”作用明显,它将大量洪水分流到沙漠中,没有进入农田,保护了大量农民财产。

何延忠鱼养得好好的,为何又一头扎进沙漠里搞起了生态工程?

药王泉与虹鳟鱼

1962年,何延忠出生在甘肃东部永登县柳树乡复兴村,1979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劳动,先后担任了村文书和村支书。正是因为他,永登与虹鳟鱼结了缘。

资料显示,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及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州,因游动时侧身有彩虹状条纹闪现,人们称其为虹鳟鱼。

中国的虹鳟鱼来源于朝鲜。1959年,金日成曾把它作为“国礼”赠送给中国。后金日成又赠送中国亲鱼(种鱼)24尾,在中国黑龙江首次试养成功。1964年,虹鳟鱼在北京怀柔安家落户,养殖成功。

上世纪80年代初,甘肃省也曾对虹鳟鱼的养殖高度关注,组织专家多方培育,最终发现位于祁连山脉永登境内南麓、香炉山下的药王泉,水温长年保持在8摄氏度左右,泉水四季清澈,非常适合虹鳟鱼的养殖。

在永登,药王泉自古以来就是乡亲们眼中可以驱邪袪病的神泉。史书记载:北宋郑和年间,大将军刘仲武率兵西征,途经永登,重病不起,服用了此泉水煎熬的药后,很快病愈,遂提笔写下“药王神泉”四个大字。

药王泉可以养殖虹鳟鱼的消息,很快就被常年读报纸的何延忠捕捉到了。让乡亲们叫绝的是,这个“乡下人”还真从怀柔把虹鳟鱼给捧了回来。

何延忠在复兴村挖塘开渠,引来了药王泉里的水。虽然药王泉水锶含量高达0.528,是养殖虹鳟鱼的天然场所,但何延忠还是经过上百次的试验,请来专家科学地设计了阳光消毒池、排污沟、二次增氧等设施。

何延忠养殖鳟鱼大获成功,永登成为了有名的鳟鱼之乡。

1986年8月,何延忠正式创立碧泊公司,开始研发和应用高寒冷水鱼。2000年前后,公司已成为集高寒冷水鱼全产业链、生物工程和沙漠冰川冷水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公司,是永登虹鳟鱼养殖的龙头企业。何延忠也累积了亿万资产,获得了“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直到今天,永登依然是虹鳟鱼的王国,甘肃省虹鳟鱼的养殖占全国70%,永登则占甘肃的60%。

就在人们都以为何延忠可以坐享清福的时候,他却做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抉择。

西出阳关

2000年,敦煌市政府以敦煌沙漠生态旅游项目为依托对外招商引资,听到消息的何延忠坐不住了:家乡永登位于甘肃的东部,敦煌阳关镇在祁连山的西头,这个地理位置可以让他心中那个酝酿多年的“打造一条祁连山冷水鱼产业带”构思变为现实了。

怀抱梦想,何延忠西出阳关。2001年3月,他带着专家和工作团队来到了位于敦煌西南60公里的阳关镇。

阳关镇是敦煌最西面的一片绿洲,再往西就是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了。何延忠选址阳关镇龙勒村,只因在这里有一股细弱的清泉—西土沟,它可以让虹鳟鱼繁衍生息。

古老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大门,然而,它却并非一条坦途,库姆塔格沙漠就是商旅们西去路上必须面对的一位“死神”。这个位于敦煌西面的中国第三大沙漠,迫使丝绸之路在这里一分为二,疲惫的商人在敦煌短暂休息补给后,便分道扬镳,南北分路环沙漠而行。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有多悠久,库姆塔格沙漠的影响就持续了多久。

何延忠进入龙勒村时,这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没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极度干旱的库姆塔格沙漠竟然还有洪涝灾害。每年6至8月,祁连山、阿尔金山的雨水、雪水以及甘肃北部的洪水,汇拢在阳关绿洲,然后再裹挟泥沙气势汹汹冲向敦煌市区。据记载,阳关古城的消失就是洪水泥石流掩埋造成的。

阳关是敦煌抗击风沙的第一道防线,建在库姆塔格沙漠风口的飞天科技园则是阳关的防线最前沿。自从何延忠投资8000万元在此建立冷水鱼基地开始,老天爷对他的刁难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洪水每年都如期而至,泥沙总是把新挖的鱼塘填平。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4-10米的速度逼向阳关。2000多米的人造防风林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减弱了阻挡沙尘的作用。何延忠接连遭遇“水害”和“沙害”的严重打击,前期投资几乎打了水漂,合作者撤资走人,企业面临生死关头。

“如果大环境不治理好,飞天科技园的小家也永无宁日!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修建了都江堰,秦人在崇山峻岭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无数个夜晚,何延忠都在思索是否可以仿照先人行事,在事业上获得突破。

水利专家的肯定答复给了他信心。

2001年,何延忠决定从过去泄洪冲出的河道—西土沟开始治理。他还带领大家修复防护林,大面积种植红柳,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坚持生态固沙。2005年,他开始修建“巨梳”,开凿“梳子”状的分洪渠道和拦水坝,将洪水通过齿状拦水坝,逐级拦截分流到沙漠里,化整为零,逐渐减少洪水流量,减轻水祸的威力。这种“分洪疏流治沙”模式被称为“沙漠都江堰”。

从来不哭

但是,何延忠创建的“沙漠都江堰”却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工程的施工难度比他预想的还要难得多。他说:“我从来不哭,其实人最难受的时候根本哭不出来。”

2006年6月至8月,阳关镇接连发了五次洪水,正在建设的西土沟主河道和六条导洪渠水,被一次大洪水几乎全部埋掉,而且有5人受伤,损失1000多万元。

2007年,阳关镇一年发了大小18次洪水。王永斌说:“我原以为沙漠里都是沙子,开凿河道很容易,开凿时才知道,沙丘地下都是铁块般的岩石。”

每一次爆破都充满挑战,埋下炸药,在百米以外才能引爆,对人体能的考验也到了极限。王永斌清楚记得,7月份,在修建18公里的分洪处时,正赶上发大水,找饮用水很困难,当时从兰州来的两个爆破工人因中暑昏迷,救护人员只能走到沙漠深处,把病人抬到装载机上一同拉出来。只几个小时,护士们就晒得像黑人似的。

与施工难度大相比,资金严重短缺更让何延忠身心疲惫。因地理条件特殊,工程造价比正常高出几倍,看不到尽头的战线花钱像个填不满的坑。何延忠只好四处求救。闭门羹、冷嘲热讽铺天盖地而来,一些他曾帮助过的人,暗地里也说他是“不自量力”的傻子。到了2011年,他只好拿出自己在兰州市里的住房做抵押贷款,继续清理河道,恢复生产。

整整13年过去了,如今在库姆塔格风口,已经形成了长达20多公里、宽近千米的绿色生态屏障。西土沟已变为一条宽30米、长18公里的分洪河道。敦煌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西土沟的渗透水量由以前的0.35立方米/秒增加到了1立方米/秒;总长20公里的13条梳子状的分洪河道,呈扇状放射到沙漠深处;长21公里的“沙漠长城”,和大面积的拐枣、红柳互相护卫;人工开凿的九连湖、月亮湖清澈见底;虹鳟鱼在生态园100多个鱼池嬉戏,它们已适应了自己的新家园。

何延忠对自己的工程有详细的统计:13年来共搬运沙丘石山500多座,拉运石料1亿多立方米,将威胁阳关村庄的沙丘向后退移了近5.6公里。生态治理2.6万亩,荒漠化治理8.4万亩,黏土固沙5.4万亩。

当地人都佩服地说,洪水、沙漠都听何延忠的话,洪水好像让他给安装了水龙头,沙漠则成了他的过滤器。

好事做到底

每到夜晚,当人们站在“沙漠都江堰”的堤坝上向沙漠望去,总可以看到两面明晃晃的大镜子,幽深而宁静,它们就是蓄水面积达3100多亩的月亮湖、九连湖。看着四处为害的洪流,顺着“沙漠都江堰”一条条“梳齿”进入蓄水湖泊,再由沙漠崖壁渗透,变成清水聚成溪流,这样的奇迹让人忘记了一切烦恼忧愁。

但是,为了创造这个奇迹,何延忠4次差点在沙漠中丢掉性命!

2006年3月7日上午10点左右,正在澳门开会的何延忠突然昏倒,10小时后才在医院苏醒。2008年7月,则是让所有人最揪心的一次。既是帅又是兵的他,冒着酷暑在工地上穿梭指挥,检查工程的每个环节。突然,他栽倒在地,人们吓坏了,以为他可能不行了。因为没有路,人们只能用铲车把他送到救护车上,在敦煌市医院经过紧急抢救,何延忠高度昏迷21小时后才醒来。

随后的2010年4月和2011年10月,何延忠又两次昏倒,分别住院11天和15天。医生说他的病因只有一个,劳累操心过度、大脑供血供氧不足所致。虽不是大病,但抢救不及时,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何延忠的妻子、儿女总是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他,他是家人心中的英雄。得知父亲严重昏迷住院的消息,在上海读大四的儿子和刚在武汉读大一的女儿,立即赶回敦煌,两人不分昼夜地守候在父亲身边。

何延忠曾与妻子促膝长谈:“我也想享受,想过安静舒适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为开创祁连冰川冷水鱼产业,我已付出了近30年,而真正地建成祁连冰川冷水鱼产业带,就必须采取‘两头带中间的产业发展格局。治理沙漠生态,哪怕再苦再累,我们做的是好事,咱们尽全力而为,你们就放心好了。”

除了虹鳟鱼,阳关现在还有一大特产—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年产量约7000多万元。“在阳关种葡萄,这在阳关历史上从未有过。”它们靠的是何延忠的有机肥的“加工厂”。当清水在100多个鱼池循环后,变成了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水,可替代化学肥料引去浇灌葡萄园,能结出产量质量上乘的优质葡萄。过去穷得叮当响的阳关镇,2012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

记者了解到,何延忠的飞天生态科技园已建成亚洲最大的祁连冰川冷水鱼养殖基地,年产量800吨。良种培育及生产加工占甘肃全省总份额的40%。

此外,飞天生态科技园区已被科技部定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敦煌基地。中科院兰州分院也同何延忠合作,在这里成立了寒区旱区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并建立了院士工作站。

不过,何延忠说:“阳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远远没有完工,还有几万亩沙漠等待我们去治理。我儿子从上海大学毕业后也来到了阳关基地,我觉得,治沙治水保护敦煌阳关后继有人了!”

2014年1月9日,在“中国网事·感动2013”年度网络人物颁奖礼上,何延忠携女儿一起出场。他宣布,“女儿2012年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沙漠。未来企业规划将成为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发展沙产业生态循环经济为一体的产业化公司。”

(本文图片由碧泊产业提供,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阳关都江堰敦煌
前面就是阳关
彩铅画《锦鲤》
国画《李冰垂钓图》
阳关:虚实印象
阳关路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BONBONLAND—2017都江堰·西部音乐节将于国庆黄金周举行
唐诗中的“阳关”
拜水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