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考核法在高职《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的完善
2015-01-07王谦
王 谦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一、原有《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考核方案的不足
经多年的改革积累,《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已经演变为目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该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整合,注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内容的全面考核,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考核目标。但在具体实践中,其考核效果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存在以下不足。
(一)考核方案的可操作性欠缺
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原多元化考核方案中设置了多种考核表格,并由教师、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及同行专家等多个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复杂且漫长。过于理论化的评价方式给具体操作工作带来了不便。
首先,定量地去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科学的。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习惯上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素质的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简单地去进行评价。试图对情感与态度、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内容进行详细地评价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法准确操作的。
其次,多个评价主体的参与导致操作过程的复杂化。多个主体间客观存在的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也造成实际评价过程与理想状态的不一致,导致最终评价结果的不合理。而对评价结果的换算与处理也增加了操作过程的复杂性。
(二)考核方案实施过程的不规范
考核结果的合理性需要规范化的考核过程去保证,但现有管理过程的不严格以及实训设备、师资的不足导致考核过程的不规范。
首先,过程考核相关管理制度的不配套导致考核实施过程的不规范。现有课程考核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终结性考核的闭卷笔试、技能鉴定等来制定的,对专业课程的过程考核还无细化的管理办法,这显然不利于过程考核的规范化。而过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以及过程考核操作的繁杂性,也导致教师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科学高效地完成课程的过程考核,使考核过程常流于形式。
此外,考核项目设置的不合理也导致了过程考核的不规范。考核项目的设置存在着诸如考核内容过于简单、考核条件不具备、考核时间过长、考核监控不足等现象,无疑也导致了具体考核过程的不规范。
(三)考核结果的反馈与调节作用不足
理论上,课程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但现行的考核方案只规定了考核成绩的计算方法,而对具体考核结果的应用未作详细规定。实质上,课程考核结果主要体现在该课程成绩的是否合格上,而对学生的就业与升学等重要活动影响不大。显然,如此规定降低了课程考核结果的重要性,淡化了考核结果的反馈与调节作用,导致学生对课程考核过程与结果的不重视,不利于课程的长期建设。
二、多元化考核方案的再完善
(一)完善课程考核方案的基本思路
好的课程考核方案应有利于教师的执行、学生的参与,并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而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则是课程考核的根本依据。为此,我们遵循以下思路来完善课程考核方案:分析课程标准、优化考核方式、确定考核项目。
1.分析课程标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及装配工艺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能编制常见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初步具备解决机械制造现场及管理方面问题的能力。可见,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常规工艺编制能力和典型零件的加工能力。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和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应是本课程的两大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考核内容。
2.优化考核方式。由课程标准可知,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和素质考核等三大方面(参见表1)。实质上,这三方面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不可能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1]。为此,应结合所考核内容的各自特点来综合选用具体考核方式。
表1 课程考核方式
一般来说,知识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能力,通常以终结性考核、笔试考核、试卷考核、闭卷考核和校内考核为主。而技能考核,突出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一般宜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1]。因此,宜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而素质考核,应结合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习惯、执行职业岗位要求等情况来进行,以非笔试考核为主。
为此,我们采用了三类考核方式,即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和定性考核。三类考核的分数比例分别为50%、40%和10%。具体形式则包括闭卷笔试、操作测试、大型作业(工艺方案设计、工序卡设计)、观察、面试等[2]。
需要说明的是,课程考核主要由任课教师完成,适当考虑学生的评价结果。而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则采取同行测评、督导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
3.确定考核项目。考核项目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能力主导、突出知识;定量为主、兼顾素质”。
所谓“能力主导、突出知识”是指考核项目的制定应立足于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核,即坚持能力本位课程考核观。知识是基础,是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提高则是在掌握和应用相应知识的前提下完成的。因此,所有考核项目均应依托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标准来制定,以理论知识或实践知识为载体,依托相应的教学项目来展开。
所谓“定量为主、兼顾素质”是指考核项目的制定要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既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在主要采用定量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定性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考核过程的可操作性。
与三类考核方式相对应,本课程的考核项目也包括以下三类:
(1)期末闭卷笔试。考核时间120分钟,试题结构为填充题(20分)、是非题(10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20分)和综合题(工艺编制,30分)。
(2)操作技能考核项目。按典型零件加工和工艺编制两方面内容设置六个考核项目,分别为小轴零件加工、套筒零件加工、连杆零件加工、导套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基座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和连杆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前三者的考核时间为30分钟,后三者的考核时间为60分钟。
(3)素质考核。采用定性方式考核,由任课教师在学期结束时给出具体分数。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协作精神、操作规范、安全常识等方面[3]。
(二)多元化考核方案的调整
1.淡化综合素质内容的考核。显然,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许多隐性素质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地总结与提高。因此,合理的做法应是在课程考核中淡化素质的考核要求,仅由任课教师给出定性的考核结果。
2.提升课程考核结果的重要性。考核方案中应明确规定课程考核结果对学生将来升学、就业以及获得表彰奖励的影响。课程成绩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才可以推荐升学或就业,补考后取得成绩的同学应禁止参与优秀学生干部、技能标兵等荣誉的评选。如此,学生才会重视课程的考核结果。
3.强化任课教师的责任心。过程考核融于日常教学之中,时间长且过程较复杂。而过程考核的效果直接决定于任课教师的执行效率,为此,必须强化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可从两方面来采取措施,一是制定配套的过程考核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人。另一方面,要适当激励教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可以提高过程考核的工作量系数,认可过程考核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可以对过程考核的效果进行评比,给任课教师以适当的荣誉奖励。
4.提高考核方案的透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考核方案则是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的考核目标和具体操作过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考核。为此,需要将整个考核方案在学期初即向学生公开,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实施效果的分析与建议
基于完善后的考核方案,我们在精密机械专业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试点。随后对全班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四大部分共三十一个问题,内容涉及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过程和方案评价。
(一)实施效果的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完善后的考核方案简化了课程评价方式,优化了课程考核项目,强化了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取得了较好的考核效果。考核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均得到了磨砺和提高。
(二)几点建议
1.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条件。要想保证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的稳定运行,还需要学院领导从宏观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条件,如要提供足够的考核设备与经费、要适当增加过程考核老师的任务津贴、要修订完善考核规章制度等。
2.不断改革考核手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课程考核的手段也应与时俱进。可以推广网络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在线测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也可推广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等方式,不断完善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
此外,应积极推广教考分离制度,使任课教师和考核教师彻底分开,并对考核结果进行适当的比较,从而切实提高课程的考核效率。
[1]王永红,王诗瑶.基于高职教育属性的课程多元化考核理论和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8):61-64.
[2]李贤彬.多元化高职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2):129-130.
[3]李建兴.高职院校项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