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2015-01-07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适应力社会性自控

潘 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涯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生涯形态,展现出开放性、弹性、复杂性、自主性和个人驱动等新生涯形态。基于当前生涯发展动态化、模糊化的研究背景,有关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的相关理论日益受到了当前学者们的关注[1]。生涯适应力即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应准备程度[2],其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职场承受力和适应力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探索大学生心理自立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以期为今后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自立的教育辅导,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生涯适应力

生涯适应力概念的提出源自Super和Knasel(1981)对其生涯成熟度理论的不断修订,他们考虑到个人生涯发展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认为生涯适应力相对于生涯成熟度在解释生涯发展上更具有说服力。Savickas(1997,2002,2005)建立并修正完善了生涯适应力的四维理论建构[1],并在2012年和Porfeli概括为4C: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它们分别代表了适应的人格、能力、行为和结果[3]。其中,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未来职业的关心和重视;生涯控制是指个体能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和选择有所控制并担当责任;生涯好奇是指个体对自我和未来职业情境有尝试和探索的欲望;生涯自信是指个体能够克服障碍实现生涯抱负的信心。关于生涯适应力的研究目前仍集中在生涯适应力的结果变量[4],关于生涯适应力的前因变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2.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心理自立是自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我国学者夏凌翔提出的心理自立的定义,即:“个体从过去对权威、亲密的人的迷信与过分依赖、依恋和服从中摆脱出来,相信并依靠自己,自己掌握、管理、调节自己的心理资源、活动以及相应行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积极主动地接受外界事物及规划与发展自己的过程”,由自主性和自控-社会性两个核心特质组成[4]。牛丽(2010)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自立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相关[5]。Super,Tholnson与Lindeman(1988)认为生涯适应力的建构突出了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1],这同心理自立的结构具有相似性,都考虑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因此,心理自立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相比其与生涯成熟度的关系更加密切。吴淑琬(2008)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的高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亲和性以及低神经质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正向相关[6]。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大学生心理自立与其生涯适应力水平显著正相关。

心理自立的自主性特质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主动做出自己的决策,相信并坚持自己的决定[4]。根据Erikson(1963)的自我发展理论,自我是发展的主体,在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和核心的作用[7]。生涯适应力作为个体因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其发展不能依靠机械刺激,应该是以自我的参与为前提的。因此,自主性强的个体将会更大程度发挥自我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构建。在职业探索方面,自主性强的大学生将表现得更加主动和自信,在生涯好奇和生涯关注上会更加积极,在遭遇生涯困境时更多依靠自己来决策和处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大学生自主性越强,其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水平越高。

心理自立的自控-社会性特质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依靠自己去认识有关问题,又能担负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与他人关系融洽,合作愉快,能容纳他人[4]。根据自我发展理论,自我能力的发展不仅有赖于自我力量,而且依赖于自我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7]。大学生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周边条件、环境进行理解、整合、利用,必须要以环境条件为前提,在实践中完成能力的提升。倘若不善于利用和把握客观环境的资源,显然能力的提升是无法实现的。自控-社会性强的大学生一方面更容易与他人相处融洽,得到家庭和社会更多的生涯支持,激发其自身更大的探索欲望和提升实现职业理想的信心;另一方面在生涯实践中更能利用好周边环境的资源,能从周边环境中接触并收集到更多的职业信息,及时调整个人的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实现生涯适应力的建构与改造。根据生涯建构理论的观点,生涯适应力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个体与组织环境的交互作用[8]。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自控-社会性越强的大学生,其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水平越高。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北京、天津6所本科院校(北京4所、天津2所),以方便抽样的方式从高校抽取了不同年级、专业、生源地区的男女大学生共计55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87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问卷率为84.18%。其中,男生214人(46.2%),女生249人(53.8%);大一大二171人(36.9%),大三大四173人(37.4%),研一研二119人(25.7%);理工农医专业180人(38.9%),人文社科专业283人(61.6%);农村生源地127人(27.4%),城镇生源地183人(39.5%),大中城市生源地153人(33.1%)。

2.研究工具

(1)大学生心理自立量表

采用夏凌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4],共计21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心理自立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心理自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自主性和自控-社会性维度的信度分别为0.64和0.83。

(2)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

采用台湾学者吴淑琬(2008)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6],问卷共计21个题项,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是生涯关注(4题)、生涯控制(4题)、生涯好奇(6题)和生涯自信(7题),本研究在施测前修改了部分词句以便大陆学生理解。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5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涯适应力水平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四个子维度的信度分别为0.69、0.62、0.77、0.74。

(3)控制变量

在回归分析中,我们选取一些人口统计学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这些控制变量分别为:性别、年级、专业、以及生源地区。

3.实施程序

在各院校征得院系辅导员的同意下,在开班会的时间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中的所有题目,并强调回答的真实性。采用SSPS20.0进行描述、方差、相关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分析

1.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为了验证本研究所使用量表的结构效度,以及这些量表所测量的各概念的区分效度,我们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ive Factor Analysis,CFA)。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六因子模型拟合指标NFI,NNFI,CFI,GFI均在0.90以上,χ2/df=3.59,RMSEA=0.075,各因子载荷均在0.68到0.95之间,说明了本研究所选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1列出了各变量描述统计和人口统计学的差异比较。首先,从性别上看,男生在自主性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生涯自信与生涯控制得分也显著高于女生。其次,心理自立和生涯适应力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心理自立总分显著高于本科生,该显著差异主要来源于自控-社会性维度,研究生生涯适应力总分也显著高于本科生,除生涯关注维度上无显著差异外,其他三个维度差异都极其显著。再次,心理自立和生涯适应力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最后,从生源地区上看,生涯适应力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中城市、农村、城镇,城镇学生生涯适应力总分及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和生涯关注维度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学生。

表1 大学生心理自立与生涯适应力人口统计学差异检验(m±SD,n=463)

2.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自立及其子维度与生涯适应力及其子维度之间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假设1成立。其中,自主性与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控制、生涯关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30,0.37,0.25;自控-社会性与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控制、生涯关注也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63,0.35,0.39。

3.回归分析结果

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大学生性别、年级等控制变量后,除了生涯好奇外,自主性对生涯适应力其他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2部分成立,自控-社会性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3成立。其中,自主性与自控-社会性联合解释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和生涯关注的变异量分别为36.1%,15.7%,15.4%,自控-社会性单独解释了生涯好奇35.7%的变异量。

表2 大学生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回归分析

四、讨 论

1.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探讨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中均分值为3.64,属于中等偏上程度。本研究发现男生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及生涯适应力总分上虽然都高于女生,但只在生涯自信和生涯控制上有显著差异。生涯适应力在年级差异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生涯适应力最高,其次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最低。因为研究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直接或间接获取的就业经验和职场信息更加丰富,对自我职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成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了研究生比本科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高。在生源地区差异上,生源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高,但不具有显著性。本研究发现生源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生源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具有显著差异,生源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是最低,原因在于农村大学生自尊感强,他们缺乏外部社会资源,他们常常要靠自身的努力,因此,在职业探索和选择上会表现得更加主动;而家庭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小在城市长大,有一定的社会资本支持,因此,在职业探索和选择方面更丰富,表现得也更加自信;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和资源都居于两者之间,求职自信没有城市大学生高,求职主动性不如农村大学生,而且本研究调研发现城镇学生中往往带有“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可以回家发展”的观念,因此,这种就业心态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涯适应力水平的提高。

2.大学生心理自立的探讨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自立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但在自主性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男女生之间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及家庭、社会的期望要求不同。心理自立的年级主效应显著,各维度都呈现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只有自控-社会性维度显著,可能因为自控-社会性强调与周围环境的交流与合作,从环境中自我认识、自我负责,和谐处理与他人、事务之间的问题和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生比本科生在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频率多,在处理与周围人、事物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他们的自控-社会性是最高的,大三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影响大,比大一大二接触社会的机会多,有更多的社会实践及学习经验,因此他们的自控-社会性相对比大一大二要高。

五、小结与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的预测作用。通过对463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大学生心理自立对生涯适应力的正向预测效果是显著的,说明了良好的心理自立水平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生涯适应力,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相比于心理自立水平低的大学生更能坚持自己职业理想的主张和行为,不断尝试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方向,并能与职场生涯初期与不同的群体和谐相处并建立良好关系,更能从容适应生涯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当前,传统的“理性”、“确定性”、“可控性”的生涯发展已经不适应于信息化时代的职业要求,“不确定性”、“开放性”、“自主性”将成为未来生涯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加强自主教育作用来提高个人生涯适应力的重要性。首先,学校应鼓励学生学会接纳和容忍个人生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其次,学校应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相配套的实习机会,加强学生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渠道;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环境背景出身的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职业辅导,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来进行干预;最后,从个体层面上,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学生带头主导的校园活动,倡导独立自主的校园文化,开展学生生涯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其心理抗挫能力,提升其生涯适应力水平。

[1]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Savickas,M.L..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r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247-259.

[3]Savickas,M.L.,&Porfeli,E.J..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onstruction,reliability,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661-673.

[4]夏凌翔.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牛丽.大学生心理自立的结构及其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D].济南大学,2010.

[6]吴淑琬.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国立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2008.

[7]Erikson.Chiddhood and Society[M].New York:Norton,1963.

[8]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心理学报,2013,45(6):680-693.

猜你喜欢

适应力社会性自控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及其自控改造与应用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电气工程中自控设备电磁干扰问题探讨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成功来自于自控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