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探讨
2015-01-07靳四海夏艳丽
靳四海 夏艳丽
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调查表明全球约3.6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每年死亡人口100万以上[1]。我国乙肝发病率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9.10%,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目前,乙肝的主要监测方法为血清标志物检测,血清标志物即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eAg)、乙肝病毒e抗原(抗HB)、乙肝病毒e抗体(抗HBc)、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S)[2],这些标志物表明患者血清的病毒表达水平,间接反映了病毒复制程度,在乙肝的诊断预后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传染性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的重点。传统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随着电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的进步,血清标志物检测又有了更多的方法[3]。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方法的检测结,为临床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已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65例(男106例,女59例),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27.3±3.4)岁,随机均分为3组(n=55)。所有患者均符合乙肝诊断标准[4]。A组:男24例,女31 例,平均年龄(35.3±1.2)岁,平均病程(l.6±0.4)年;B 组: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35.5±1.4)岁,平均病程(l.5±0.7)年,C组:男25例,女30例,平均年龄(34.9±1.7)岁,平均病程(l.7±0.2)年。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乙肝血清学检测
1.2.1 乙肝抗原 表面抗原(HBsAg):标明为现症感染,超过半年为慢性感染;e抗原(HBeAg) :病毒复制标志,但结果为阴性不能确证无病毒复制。
1.2.2 乙肝抗体 表面抗体(抗HBs):表明HBsAg转阴后恢复,具有免疫力;e抗体(抗HBe):同时存在HBsAg转阴表明预后良好;核心抗体(抗HB):表明既往感染或现症,与免疫力及病情恢复无关。
1.3 方法 按标准程序进行采血、分离和保存工作。采取对比试验,将165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患者使用电化学发光法,B组患者使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C组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3组同时检测血清标志物,并比较检测结果。试验由专业人员按仪器说明书操作,电化学发光法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患者血清标记物,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用ANYTEST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仪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使用ALISEI 全自动酶标仪检测,以Cut-off值判定检测结果,超过表示阳性,小于表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肝抗原检测结果比较 3组的HBsAg和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组乙肝抗原检测结果比较[n(%)]
2.2 乙肝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3组的抗HBs、抗HBe和抗H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3组乙肝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病变,乙肝病毒(HBV)严重威胁着全球性人类的健康,目前全球超过3.5亿人已经感染乙肝病毒,中国是乙肝感染大国,感染率达到7.19%。HBV是肝癌(HCC)主要病因,在癌症死亡率中位于第4位,男性患者中位于第3位。目前,我国约94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HBV病毒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入侵机体,传染源为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和分泌物等。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物。HBV感染后,大部分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但可检测到血清HbsAg,但不能反应病毒复制及程度及预后。抗HBs阳性表示机体已产生免疫,表明患者已经痊愈。阳性HBeAg表明病毒肝内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主要存在于HBsAg阳性或乙肝患者恢复期。抗HBc 是感染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乙型肝炎会逐渐发展为肝癌、肝硬化等疾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5]。临床主要通过乙肝疫苗减少乙肝的发生[6]。目前,血清标志物检测为乙肝病毒的主要诊断方法,通过检测5种乙肝标志物可针对性预防和治疗[7-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主要进行定性检测,电化学发光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定量检测[9-10]。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3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两两对照分析,表明电化学发光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标志物具有一致性,3组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略低,但成本低,适合初筛。电化学发光法检出率最高,但成本高,适合血站和手术,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敏感性居中,试剂逐步国产化,可作为诊断的补充。
[1] 胥飚,余文静,张莉萍,等.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前S 1抗原的相关性[J].重庆医学,2009,38(19):2430-2432.
[2] 李文楷,丁波,魏容,等.联合检测血清标志物、ALT和HBV-DNA对乙型肝炎患者诊疗的临床意义[J].四川医学,2013,34(1):154-156.
[3] 赵卫,周盛杰.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2013,24(1):49-50.
[4] 蔡坤,王福利.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腺苷酸脱氨酶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测定的意义[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4,42(1):49-51.
[5] 林琳.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和病毒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2):70-72.
[6] 蔡胜华.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20-1521,1524.
[7] 莫凤明,伍德荣,张群先,等.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30-132.
[8] 陈劲松.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检测与血清标志物及凝血四项相关性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0(6):369-370.
[9] 申焕君,陈敬银,张中伟,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 的相关性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3,26(2):111-114.
[10] 饶敏,陆伟,张占卿,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 HBV cccDNA,总HBV DNA与血清HBV DNA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的关系[J].肝脏,2012,17(6):38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