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厨”改造 “大堂”更新
——技术创新助力新华社2015两会报道
2015-01-07曹素妨
本刊记者|曹素妨
“后厨”改造 “大堂”更新
——技术创新助力新华社2015两会报道
本刊记者|曹素妨
每年三月,两会报道都牵动着关注者的敏感神经,人们似乎要把积攒了一整年的情绪都借此释放出来。两会话题关乎国是、关乎民生,两会的报道内容成为搅动人们情绪起伏的那根关键指尖。但内容背后的技术创新,才是王道。
一直以来,内容是唱响两会的“主旋律”,内容传播背后的功课似乎鲜为人知晓,而如今,我们开始关注“后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尤其在新传播技术和新传播渠道竞相争艳的新媒体时代,这些内容“食材”已不再只被烹饪几道简单的家常菜,人们似乎也不再满足那几道单一的口味。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对于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高度重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新华社,把镜头转向这些新技术、新手段,看看它们如何为两会报道添砖加瓦、筑造高台。
播种方案 技术施肥
两会前,新华社技术局局长吕锐对两会技术创新和运维保障提出要求:两会报道的技术保障工作是当前技术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处理好“业务创新永无止境、报道安全是底线”的辩证关系;要举全局之力、心无旁骛地全力保障两会报道;要加强统筹协调,前方和后方要按照时间节点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新华社两会报道技术方案由技术局副局长高连涛主持设计,主要包括传统报道、海外社交媒体报道、融合报道和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的技术支撑,传统报道模块由网络通讯、互联网接入、文字报道、图片报道、音视频采编、新华网直播和梅地亚中心综合业务等工作组成,海外社交媒体模块主要由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技术系统组成,融合报道模块包含文字、图片、音视频融合采编及轻应用制作工作;技术创新模块包括“轻应用2.0”“大数据应用”“新闻认证预警系统”“网络媒体自动化统计”“多媒体融合通信平台”和“BYOD系统”等六项工作。
两会前,为了支撑新华社总编室、国内部等编辑部和新华网的综合办公业务,新华社技术局在人民大会堂及总社新闻发稿中心建立两个集中发稿平台。另外,新华社技术局还在梅地亚中心架设了新华网网络直播和访谈、图片即拍即传、大屏幕展示(融合报道轻应用)、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以及中国图片总汇查询等服务。总体技术方案确认后,还需要“包产到户”,各环节上的技术保障服务还需要明确分工。
为了做好网络通信服务,技术保障团队将总社和移动报道中心相连,提供总社和移动报道现场之间的内网数据、新华网数据、话音、传真、音频、视频会议和视频实时传送、业务电视以及多种新媒体业务的通信服务。在人民大会堂建立了百兆互联网平台,为大会堂新华社各个业务部门采编人员和记者访问互联网提供服务;此外,其它如电话、传真、红机、电力、服务器等配套基础设施,虽然是细节中的细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心思”。
为了做好新华网的技术服务,技术保障团队在人民大会堂和梅地亚中心为新华网采编人员提供访问总社端的内容管理、发布等业务系统网络环境,新华网采编人员可以在前方直接完成音视频、图片、文字稿件的编辑签发,访谈直播报道以及访问互联网的业务。
融合报道是今年各大媒体两会报道的特色之一,新华社也将这项工作列入了工作重点。新华社融发平台是将文字、图片、音视频采编发、多媒体后期制作、大数据应用融为一体的全媒体采编和制作平台;该平台的采编为中心整合了ENews采集系统、多媒体待编稿库(素材库)、融发编辑系统(一体化编辑系统),轻应用制作工具和新媒体客户端应用(新华社发布),该平台对传统采编发、新媒体制作、新闻热点追踪和传播影响力分析等新功能进行了整合。
据不完全统计,两会期间新华社共播发关于两会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和新媒体等各类稿件15000余条,文字稿单篇最高被621家媒体采用,图片稿单幅最高被166家采用,对外报道被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海外媒体大量转发。
创新强音 技术奏响
今年两会的报道中,新华社也在积极推进报道的业务和技术的创新:
1、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官方统一账号“New China”,3月1日起正式运行,每天24小时以文字、图片和视频形式不间断推送中国、涉华和国际新闻;此举目的是为了顺应世界媒体变革的需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两会期间,海媒平台向海外200多万“粉丝”推送两会新闻,并首次尝试通过推特、脸谱和优兔三大平台直播总理记者会,并取得了成功。两会前,技术局承担了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技术系统自主研发、运维监控、管理培训、解疑释惑等繁重工作,为总社5个部门和7个海外总分社100多人进行了技术培训,保障了海外社交媒体上在短时间内支撑业务运行。
2、多媒体融合通信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各类通信手段,实现桌面终端、多媒体移动终端、手机和传统电话统一接入,融合语音、视频、多媒体会议、即时消息、文件传送等多种通信手段,实现前后方报道指挥协调、图片视频即拍即传、即时消息和文件传输功能。
3、轻应用2.0:轻应用2.0版工具通过构建组件库、动画库、单页库、模板库,可支持轻应用模板持续、快速、便捷地制作,通过组件加动效可以生成单页,通过单页的任意组合可以生成丰富的模板。目前已积累多达百余种动效,40个单页模板,两会前将提供上百个单页模板。
4、UGC新闻认证:在采集网络微博数据的基础上,针对UGC新闻线索,从信息源、信息内容和传播网络等方面,形成UGC新闻真实性的分级度量和预警,对新闻线索的真伪性判断提供决策支持。
5、网络媒体稿件采用统计:在两会开幕前,技术局实现了网络媒体落地统计的完全自动化,替代现有传统手工统计方式,完成了140余家网络媒体的统计入库和查询;针对两会专题稿件优先处理,以保证两会稿件采用统计的时效和准确性;系统可以极大地降低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保证网络媒体统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更易于拓展网络媒体的统计范围。
6、BYOD系统:是提供编辑、发稿人在非固定办公场所使用自有设备编签图片稿件的系统;在这次两会报道中,技术局全媒体采编技术系统部为摄影部前方发稿中心提供基于移动报道系统的BYOD试用。图片编辑或签稿人在手机上安装系统客户端,通过身份验证后,在安全加密环境下便可登录到前方图片移动报道编辑系统并签发稿件。在本次两会报道中,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在小范围内试用了新移动报道的BYOD系统。
此外,多媒体融合通信系统助力CNC和国航,圆满完成了两会空陆电视直播报道,这是新华社视频直播和融合通信业务应用的重大突破,也是新华社在直播传送系统和导播指挥系统的重大技术创新,为新华社两会报道增光添彩。
形式换装 技术催化
大数据和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对政治新闻提出了新要求。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首次在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直播总理记者会,进行全球传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作为全球性媒体机构,新华社不仅要做好传统通讯社业务,还要在新的媒体格局下,打造“网上通讯社”,增强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为此,新华社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专门队伍,负责对海外社交媒体统一账号进行运维,总社编辑部和亚太、中东、非洲、北美、拉美、欧洲、亚欧七个海外总分社选派精干采编力量负责这项工作。
媒体融合报道使得今年的两会更加异彩纷呈。创新两会报道形式,成为新华社奏响媒体融合的时代强音。“两会新华全媒头条”每天推出两会组稿,平均采用超过100家,其中《2015,改革的分量有多重?——两会热点变迁的启示》被264家媒体刊播;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开设“聚焦两会”专题,全方位反映两会报道盛况;新华网在PC端和移动端同步推出大型多媒体专题,并组织网络直播、访谈、调查等互动活动超过150场,总浏览量超过5.8亿人次,3000多万网民参与互动。一系列具有新媒体思维和特色的“新报道”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开辟了政治新闻新媒体报道的新路径。
两会数据新闻报道也为新华社创新报道形式增添了不少色彩。“两会大数据”栏目围绕依法治国推出《大数据视角下的法治中国》《检法工作啥最“火”?大数据来告诉你》等文章,深入挖掘海量信息,被媒体广泛采用。《“两会‘她’时间”》专题制作团队与社外平台联合建模抓取的大数据形成标题,获得受众点击逾两万次;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推出“两会有数”专栏,对新华社两会大数据报道进行集纳,提升了阅读体验;融合报道平台联合新华网推出两会大型热点调查,根据22万余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数据,组织编发的《2015,改革的分量有多重?——两会热点变迁的启示》被260多家媒体刊播;新华每日电讯梳理文字稿中的新闻点自制图表,并对大数据报道进行“可视化”版面设计。数据新闻报道形式,对于传播效果的增强是毋庸置疑的“真枪实干”。
打通会内会外,通过开设互动平台、统筹国内国际等方式,连接会场内外、汇集民意民智,打出评论组合拳,新华社社评、评论员文章、时评、英文评论、微评、网评、视评、锐评论等形态齐全的立体评论抢占舆论阵地,有力引导国内舆论,提升传播效果。
作为国家通讯社,对外宣传是新华社的重要职责,新华社今年两会的重要动态消息的时效全部领先外媒,还瞄准西方主流舆论场推出“英文全媒头条”,其中《中国年度最重要政治季启幕 经济增长成专家热议焦点》等多组稿件采用良好,此外,新华社还不遗余力地着力开拓报道的模式创新,视频报道也首次尝试了“空地直播”的新直播手段,使得新华社成为国内首家利用卫星通讯技术在飞行航班机舱内完成视频直播的媒体机构。
每年两会报道历来是各家媒体机构的开年大戏,而经历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元年洗礼的2015年两会报道,重头戏似乎更多,尤其是技术泼墨出的“创新形式图”,视觉效果再次刷新两会“票房”。2015年的两会报道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有更多的高峰等待技术保障团队去攀登和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