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前置,用心促进课堂问题生长

2015-01-07陈秀珊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11期

陈秀珊

摘 要:以问题生长为线索,将学习内容以逻辑顺序串连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网络,优化教学效果。具体用八年级下册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为例,体会此教学设计策略的适用条件和操作要点。

关键词:探究前置;问题生长;教学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1(S)-0026-2

问题的生长是指问题的生成、问题的更新和完善、问题的扩展和延伸等。最新人教版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编排上是典型的从理论到实践结构,浮沉条件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兼难点;从整个初中物理知识框架上看这节内容是对力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结合上述特点,微调了这节教材中的教学顺序,课前引入趣味实验,创设认知冲突,播下问题的种子,围绕浮沉条件的问题展开教学,结合教材一步步完成问题的更新、完善、扩展和延伸。

1 生成问题

问题的生成设计为由一个教学情景引出。教学情景创设要求合乎“情理”。这里的“情”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理”是新课程理念和人的认知规律。在本教学设计中,后续教学都围绕这个教学情景进行展开和深化,因此,本环节演示内容的选择异常重要。教材中有一个观察水和浓盐水中鸡蛋位置的课堂演示,据此加以改进,成为以下的“盐水鸡蛋”实验。

实施过程:

教师:①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鸡蛋在水中会下沉。

②演示把生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鸡蛋漂浮;

解释这是一杯浓盐水;

提问怎样令鸡蛋下沉。

③演示加入自来水,鸡蛋变为悬浮最后下沉到杯底;

提问鸡蛋为什么会上浮下沉。

④复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因此鸡蛋受到力的作用;

建立物理模型简化问题,渗透物理研究方法;

对其中一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示范;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力的知识解释鸡蛋浮沉主要原因。

⑤鼓励学生对余下浮沉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核对结果,总结物体浮沉条件:G物>F浮时下沉,G物=F浮时悬浮,G物

2 更新完善问题

通过受力分析说明鸡蛋浮沉尚且较粗浅,结合教材中对物体、液体两者密度与浮沉关系的讨论内容才能令学生对此实验所承载的物理内涵建构一个较完整的科学认识,一步步完成教学重难点的学习。

实施过程:

教师:①对上述结论结合数学方法进行公式变换,得到实心物体、液体两者密度与浮沉的关系:ρ物=ρ液时悬浮,ρ物>ρ液时下沉,ρ物<ρ液时,上浮。

②提问水里鸡蛋下沉而盐水里鸡蛋上浮的原因。

学生:回答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密度增大浮力增大,在盐水中浮力大于重力时,合力向上,鸡蛋上浮。

3 扩展延伸问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有哪些应用,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渡,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本节“浮力应用”前半部分适合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独木舟和轮船两相似工具不同的漂浮原理,突出差异,加深印象;后半部分难度较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这部分适宜运用读书指导法,学生自学后当小老师,教师指导,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培养学生物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实施过程:

教师:观看独木舟和现代轮船图片;

提问两者的漂浮原理是什么?

学生:独木舟利用了木材密度比水小得以漂浮。

教师:①提问制造轮船的钢铁密度比水大,轮船又是怎样浮在水面上。

②用橡皮泥船模拟轮船漂浮原理;

通过实验得出增加V排可以增大浮力,令学生经历一次小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③提问浮力的应用还有哪些,原理是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浮力的其他应用。

教师:①引导回想阿基米德原理还能应用于气体。

②布置阅读任务,自学教材中潜水艇和热气球内容;

自学后请学生当小老师向大家讲解,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4 结束语

以问题生长为线索,将学习内容以逻辑顺序串连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网络。教师示范优化对知识的加工方式,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提倡教师不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之中,而是将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巧妙处理,令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整合,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继阁.生态视角下课堂问题的生长[J].中学物理, 2013, (6):66.

[2]王辉生.“探究前置,教材后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物理教学探讨, 2014, (3):25.

(栏目编辑 刘 荣)

摘 要:以问题生长为线索,将学习内容以逻辑顺序串连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网络,优化教学效果。具体用八年级下册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为例,体会此教学设计策略的适用条件和操作要点。

关键词:探究前置;问题生长;教学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1(S)-0026-2

问题的生长是指问题的生成、问题的更新和完善、问题的扩展和延伸等。最新人教版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编排上是典型的从理论到实践结构,浮沉条件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兼难点;从整个初中物理知识框架上看这节内容是对力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结合上述特点,微调了这节教材中的教学顺序,课前引入趣味实验,创设认知冲突,播下问题的种子,围绕浮沉条件的问题展开教学,结合教材一步步完成问题的更新、完善、扩展和延伸。

1 生成问题

问题的生成设计为由一个教学情景引出。教学情景创设要求合乎“情理”。这里的“情”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理”是新课程理念和人的认知规律。在本教学设计中,后续教学都围绕这个教学情景进行展开和深化,因此,本环节演示内容的选择异常重要。教材中有一个观察水和浓盐水中鸡蛋位置的课堂演示,据此加以改进,成为以下的“盐水鸡蛋”实验。

实施过程:

教师:①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鸡蛋在水中会下沉。

②演示把生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鸡蛋漂浮;

解释这是一杯浓盐水;

提问怎样令鸡蛋下沉。

③演示加入自来水,鸡蛋变为悬浮最后下沉到杯底;

提问鸡蛋为什么会上浮下沉。

④复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因此鸡蛋受到力的作用;

建立物理模型简化问题,渗透物理研究方法;

对其中一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示范;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力的知识解释鸡蛋浮沉主要原因。

⑤鼓励学生对余下浮沉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核对结果,总结物体浮沉条件:G物>F浮时下沉,G物=F浮时悬浮,G物

2 更新完善问题

通过受力分析说明鸡蛋浮沉尚且较粗浅,结合教材中对物体、液体两者密度与浮沉关系的讨论内容才能令学生对此实验所承载的物理内涵建构一个较完整的科学认识,一步步完成教学重难点的学习。

实施过程:

教师:①对上述结论结合数学方法进行公式变换,得到实心物体、液体两者密度与浮沉的关系:ρ物=ρ液时悬浮,ρ物>ρ液时下沉,ρ物<ρ液时,上浮。

②提问水里鸡蛋下沉而盐水里鸡蛋上浮的原因。

学生:回答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密度增大浮力增大,在盐水中浮力大于重力时,合力向上,鸡蛋上浮。

3 扩展延伸问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有哪些应用,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渡,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本节“浮力应用”前半部分适合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独木舟和轮船两相似工具不同的漂浮原理,突出差异,加深印象;后半部分难度较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这部分适宜运用读书指导法,学生自学后当小老师,教师指导,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培养学生物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实施过程:

教师:观看独木舟和现代轮船图片;

提问两者的漂浮原理是什么?

学生:独木舟利用了木材密度比水小得以漂浮。

教师:①提问制造轮船的钢铁密度比水大,轮船又是怎样浮在水面上。

②用橡皮泥船模拟轮船漂浮原理;

通过实验得出增加V排可以增大浮力,令学生经历一次小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③提问浮力的应用还有哪些,原理是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浮力的其他应用。

教师:①引导回想阿基米德原理还能应用于气体。

②布置阅读任务,自学教材中潜水艇和热气球内容;

自学后请学生当小老师向大家讲解,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4 结束语

以问题生长为线索,将学习内容以逻辑顺序串连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网络。教师示范优化对知识的加工方式,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提倡教师不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之中,而是将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巧妙处理,令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整合,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继阁.生态视角下课堂问题的生长[J].中学物理, 2013, (6):66.

[2]王辉生.“探究前置,教材后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物理教学探讨, 2014, (3):25.

(栏目编辑 刘 荣)

摘 要:以问题生长为线索,将学习内容以逻辑顺序串连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网络,优化教学效果。具体用八年级下册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为例,体会此教学设计策略的适用条件和操作要点。

关键词:探究前置;问题生长;教学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1(S)-0026-2

问题的生长是指问题的生成、问题的更新和完善、问题的扩展和延伸等。最新人教版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编排上是典型的从理论到实践结构,浮沉条件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兼难点;从整个初中物理知识框架上看这节内容是对力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结合上述特点,微调了这节教材中的教学顺序,课前引入趣味实验,创设认知冲突,播下问题的种子,围绕浮沉条件的问题展开教学,结合教材一步步完成问题的更新、完善、扩展和延伸。

1 生成问题

问题的生成设计为由一个教学情景引出。教学情景创设要求合乎“情理”。这里的“情”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理”是新课程理念和人的认知规律。在本教学设计中,后续教学都围绕这个教学情景进行展开和深化,因此,本环节演示内容的选择异常重要。教材中有一个观察水和浓盐水中鸡蛋位置的课堂演示,据此加以改进,成为以下的“盐水鸡蛋”实验。

实施过程:

教师:①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鸡蛋在水中会下沉。

②演示把生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鸡蛋漂浮;

解释这是一杯浓盐水;

提问怎样令鸡蛋下沉。

③演示加入自来水,鸡蛋变为悬浮最后下沉到杯底;

提问鸡蛋为什么会上浮下沉。

④复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因此鸡蛋受到力的作用;

建立物理模型简化问题,渗透物理研究方法;

对其中一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示范;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力的知识解释鸡蛋浮沉主要原因。

⑤鼓励学生对余下浮沉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核对结果,总结物体浮沉条件:G物>F浮时下沉,G物=F浮时悬浮,G物

2 更新完善问题

通过受力分析说明鸡蛋浮沉尚且较粗浅,结合教材中对物体、液体两者密度与浮沉关系的讨论内容才能令学生对此实验所承载的物理内涵建构一个较完整的科学认识,一步步完成教学重难点的学习。

实施过程:

教师:①对上述结论结合数学方法进行公式变换,得到实心物体、液体两者密度与浮沉的关系:ρ物=ρ液时悬浮,ρ物>ρ液时下沉,ρ物<ρ液时,上浮。

②提问水里鸡蛋下沉而盐水里鸡蛋上浮的原因。

学生:回答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密度增大浮力增大,在盐水中浮力大于重力时,合力向上,鸡蛋上浮。

3 扩展延伸问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有哪些应用,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渡,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本节“浮力应用”前半部分适合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独木舟和轮船两相似工具不同的漂浮原理,突出差异,加深印象;后半部分难度较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这部分适宜运用读书指导法,学生自学后当小老师,教师指导,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培养学生物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实施过程:

教师:观看独木舟和现代轮船图片;

提问两者的漂浮原理是什么?

学生:独木舟利用了木材密度比水小得以漂浮。

教师:①提问制造轮船的钢铁密度比水大,轮船又是怎样浮在水面上。

②用橡皮泥船模拟轮船漂浮原理;

通过实验得出增加V排可以增大浮力,令学生经历一次小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③提问浮力的应用还有哪些,原理是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浮力的其他应用。

教师:①引导回想阿基米德原理还能应用于气体。

②布置阅读任务,自学教材中潜水艇和热气球内容;

自学后请学生当小老师向大家讲解,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4 结束语

以问题生长为线索,将学习内容以逻辑顺序串连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网络。教师示范优化对知识的加工方式,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提倡教师不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之中,而是将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巧妙处理,令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整合,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继阁.生态视角下课堂问题的生长[J].中学物理, 2013, (6):66.

[2]王辉生.“探究前置,教材后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物理教学探讨, 2014, (3):25.

(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