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技术·社会”为物理课堂锦上添花

2015-01-07周谋远胡青云孙丰富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技术科学

周谋远 胡青云 孙丰富

摘 要:新教材中开辟的“科学·技术·社会”版块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联系生活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1(S)-0019-2

山东省部分地市从2012年秋季开始使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物理》新教材。与上一版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以适应当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同时新教材开辟了许多小栏目,如“观察与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相关链接”、“做中学”等,这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了解最新成就和科技发展成果。

经过统计,八年级新教材中共有13处“科学·技术·社会”内容展示,此版块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联系生活的教学素材。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社会”提供的素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1 利用“科学·技术·社会”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有些“科学·技术·社会”版块提供的信息,涉及对物理概念、规律掌握的准确程度和认识深度。在教学中,我们紧扣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深刻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八(上)第24页展示的内容《早发白帝城》中提出设问:“吟诵七言绝句,不知道你是否体味到,这飘逸的诗文竟然也描绘出了一幅阐述运动相对性的完美画卷。”[1]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个内容放在课前让学生朗读,并把这一内容作为课堂上小组讨论的主题之一,使学生在领略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诗词文化的过程中,对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又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三个特性后,学生对音调、响度和音色往往容易混淆。我们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八(上)第43页展示的内容《乐音和乐器》,了解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的发音原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声音三特性概念及影响因素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噪声概念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2 利用“科学·技术·社会”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材提供的“科学·技术·社会”版块中,有不少启发性强、思维密度大、思维要求高的经典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案例加以引导,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八(上)第29页提供的《交通工具的变迁》案例,通过不同时代伴随社会科技进步出现的交通工具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了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同学们能够将速度这一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案例实现形象再现。

又如,八(上)第38页展示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内容,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在原有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基本的声音传播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效果也比较好。

3 利用“科学·技术·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不少“科学·技术·社会”版块提出的问题,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科技发展联系紧密,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主动发现和探究,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八(上)第63页展示的《光污染》内容,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城乡建筑物中非常普遍,没有学习光的反射知识前,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这种现象时只是体会到其中的弊端和危害,很少知晓其中的缘由。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白光污染、彩光污染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光学知识分析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很自然地把物理教学引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八(上)第85页展示的《矿泉水瓶引发火灾》、八(下)第23页《汽车安全带》等问题,都与科技、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设想,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研究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做法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4 利用“科学·技术·社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有些“科学·技术·社会”设计的主题,介绍了一些与初中物理知识有关的、但学生在此之前尚未接触过的新的物理知识和常识,这类“科学·技术·社会”与所学课堂知识有机互补,既能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同时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物理知识和常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八(上)第78页介绍了《红外制导》知识。学生在本节内容中学习了红外线和紫外线两种看不见的光,知道了他们的特点和基本用途,在这一基础上师生一起借助“科学·技术·社会”版块探讨用红外线的知识解释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这些现象,理解了响尾蛇的捕食方式和红外制导在军事舰船航空等领域的应用,不经意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又如,八(上)第97页提供了《眼睛的度数》这一拓展知识。在当前中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让学生通过研究这一版块轻松获得了透镜焦距、近视眼、远视眼度数的计算方法等知识,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关注学习姿势,保护视力的自觉性。八(上)第116页介绍的《纳米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这一版块内容,对我国的纳米科学研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 利用“科学·技术·社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社会挑战能力的培养。例如,八(下)第15页展示的《汽车刹车之后》内容,对驾驶员和汽车的反应时间、反应距离、制动距离与驾驶速度的关系做了详尽阐述,并就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提出猜想。在当前我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社会车辆保有量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学生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又如,八(下)第105页介绍的《科学合理开发水资源》内容,让学生浅显易懂的理解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利与弊,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科学开发、科学利用,避免无序开发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新教材中,“科学·技术·社会”的设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绝大多数知识和问题设计精巧,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精心设计并利用好每一个“科学·技术·社会”版块,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科技发展,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栏目编辑 刘 荣)

猜你喜欢

社会技术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