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灾难报道新闻框架分析

2015-01-07

声屏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灾民救灾灾难

叶 芳

灾难报道具有别的新闻题材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接近性、人情性等。我国灾难报道近年来发展迅速,地位显著提升。有学者指出,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国灾难报道已经发生变化,进入“后灾难报道时期”。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媒体呈现的报道文本来看,我国灾难报道仍有很多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歌功颂德的报道方式下把“丧事”报道成“喜事”,灾难报道并没有摆脱桎梏,与西方媒体的灾难报道相比,其具有独特的框架设置和价值取向。

理论脉络与研究设计

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框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析新闻框架在媒体报道中是如何呈现的。新闻框架常被界定为“媒体和个人用以传递、解释和评估信息的概念工具”。新闻框架为新闻内容提供核心观点,新闻内容常常围绕所选用的新闻框架选择、强调、剔除和扩展相关的事实。新闻框架作为新闻文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作为新闻记者的写作模板贯穿于相关事实的采集、引语以及其他新闻要素的使用;另一方面,新闻框架引导受众对新闻内容进行解读,帮助受众“对信息进行定位、感知、确定和分类”。

本研究以新闻框架作为理论指引,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对变量进行测量并描述文本内容,观察框架构成。

一、事件样本。本文旨在研究灾难报道中中国媒体特有的话语体系和新闻框架,因此将事件样本限定为:1.灾难发生地在中国大陆;2.灾难性质为人为性灾难而非自然灾难,选择的典型样本是2013 年“11·22 青岛输油管道爆炸”报道。该起事故发生在青岛黄岛区,由于中石化输油管线破裂发生爆燃,造成62 人遇难。事故发生后,青岛媒体将报道关注点聚焦在歌颂救援上,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引起一片哗然和指责。有网民讽刺:“媒体将丧事变成了喜事。”还有网民反问:“青岛发生灾难了吗?”在该起事件中,青岛当地媒体的报道显示出典型的国内灾难报道特征。

二、媒体选择。为顾及样本的全面、准确和客观,笔者选取青岛当地4 家报纸《青岛日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在爆炸发生后三天(2013 年11 月23 日、24 日、25 日)的报道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三、类目建构。类目建构是内容分析的核心,应充分反映研究的主旨,讲求建构的类目完整、穷尽、独立且互斥。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从主题框架的分布、新闻立场的选取、报道对象的设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设置的研究变量有新闻议题、报道对象、言论基调等。

研究发现

爆炸发生后,青岛四家媒体3 天共发布了147 条相关报道,其中《青岛早报》17 条、《青岛晚报》35 条、《青岛早报》47 条、《半岛都市报》48 条。

一、主题框架的分布:突出现场救援弱化追责。将新闻议题划分为“救灾报道”“灾情报道”“灾难追责”三个类别,总体来看,“救灾报道”占据了绝对优势,而“灾情追责”报道只有1 条,即《半岛都市报》11 月24 日报道国务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追查。对“救灾报道”的议题作进一步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部队、消防官兵等救援报道”“医疗救护报道”“普通市民爱心行动”,“领导会议/视察/慰问/指示”虽排在第五,但均处于各家报纸的头版头条重要位置,如《青岛日报》23 日-25 日头条均是习近平、王勇对该起事件的指示和意见。

表1:言论基调分析

二、新闻立场的选取:灾难新闻中的正面凯歌。新闻的立场与倾向性反映了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议题的态度,进而反映其所属的组织、团队和阶层的态度。通过对言论基调进行分析,可看到积极、正面的基调占主导,比例将近七成,而负面性、批评性报道一条都没有。即使在爆炸刚发生的11 月23 日报道中,4 家报纸的报道用词也以稳定、积极、正面为主,如“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发生爆燃 全部伤员均得到有效救治”,“空气监测尚无异常”,“事故区域社会治安稳定”,“医疗设备和血浆储备满足需要”等。

三、报道对象的设定:灾难主角与报道主角的偏差。灾难事件发生后,主角应该是处于事件两端者——受灾者及肇事者,新闻报道关注的对象也应该是他们。但通过统计,可看到报道主要还是围绕救灾人员——搜救、抢修人员、医护工作者、爱心民众展开,他们是报道中的绝对主角。在版面上,这三者也占据了重要位置,通常以新闻特写方式整版报道。在报道体裁中,人物特写类报道尤其引人注目。这类报道一般以1-2 个人物为主体,对他们在救援中的感人事迹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医护人员的特写最多,消防救援人员和爱心普通市民其次。而处于爆炸事件双方的“灾民”和“中石化”的报道比例则很低,其中以“中石化”为主角的报道新闻内容、新闻来源基本一致,即源自央视的报道《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道歉》。

国内灾难报道的框架模式

一、被“英雄化”的救援。多报救灾,少报灾难,“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这是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独特之处。而在救灾报道中,媒体尤其擅长和喜好塑造英雄式救灾群像。对青岛四报事故专刊各版头条进行分析,可发现主要内容都是在大力挖掘、渲染救援中的感人事迹,不断“英雄化”救援过程。医护人员、救援官兵、普通市民爱心行动,这三者是媒体最偏好的报道群体,这种报道效果如何,值得商榷。《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记者被特许进入ICU重症监护室,用一整版完整记录下孕妇医护人员一天工作,报道出来后却被斥之为作秀,质疑声不断。“高大全”式英雄救援报道已经引起读者逆反和厌烦心理,效果适得其反。

二、被“沉默”的灾民。作为灾难受害者,灾民理应成为报道关注的主要对象。但在灾难报道中,灾民常常被忽视。有的报道虽是讲述遇难者家庭和遇难过程的报道,但整篇的主基调依然是积极、乐观、感恩,如“我一定会坚强挺过去”“谢谢好心人”等。从整体上看,涉及灾民报道存在几个共性:第一,灾民被“集体呈现”,个体被边缘化;第二,强调灾民情绪稳定,生活无忧。灾民的悲伤痛苦、家庭困境、财产损失在报道中被有意无意的规避掉,他们成为“被沉默”的一群人。

三、被“回避”的舆论监督。灾难追责、舆论监督是灾难报道中的一个敏感领域。在青岛爆炸事件报道中,有三块内容基本空白:一、灾难发生深层次原因剖析;二、灾难责任人追责;三、灾难长远影响与危害。回避舆论监督在其他灾难报道中也不鲜见。华晋焦煤王家岭矿“3·28”矿难发生之后,经过8 天8 夜救援,115 名矿工被救出,媒体争相引用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的讲话,大篇幅报道王家岭煤矿救援创造了中国救援史上的奇迹。媒体回避了救援的前提:矿难事故的发生,是人祸而非天灾,煤矿安全责任不落实,监管制度漏洞严重。一个因“人祸”造成的巨大灾难,演变成矿难救援表演,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失效。

四、被“坚强”的国民。强调稳定,宣传坚强是国内灾难报道的另一大特色。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天,《青岛日报》就宣布:“事故区域社会稳定”;《青岛晚报》报道灾民“食品饮水准备充裕,今晚我们可以睡个安心觉!”。类似的报道基调在其他灾难报道中也很常见。2011 年温州动车追尾特大事故,《人民日报》报道:“在心理干预小组和现场志愿者的陪护下,家属情绪总体稳定”。被“坚强”、被“稳定”反映出的是媒体对生命的漠视,对灾难的麻木。秩序如常、情绪稳定、冷静坚强取代了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忽视了灾难带给人们特别是灾民的巨大创伤。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灾难报道

灾难发生,传媒应该通过及时、真实、具体的报道,舒缓情绪,稳定人心。媒体报道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救灾工作高效展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救援工作提供最有效的帮助,成为第二支救灾力量。

灾难来临时媒体应该报什么? 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应该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灾难受害者和遇难者亲属对事件细节和全部真实情况了解的权利;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接受的主体迫切需要了解灾难有关情况的权利。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可以有两种立场:一种是把灾区以外的受众作为重点传播对象;另一种是以灾民为立场。对象和立场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媒体报道和行为也不同。前者往往注重报道救灾英雄、爱心捐助等信息,营造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氛围;后者则注重为灾民服务,提供救济、逃生等必需信息。日本NHK 的地震报道被认为是灾难报道的典范。NHK 并不特别报道感人事迹和颂扬英雄人物,相反集中力量报道抗灾信息,传播抗灾知识。NHK 制作人近藤诚司提出,灾难报道中最有价值的媒体行为应该是提供国民最需要、最迫切知道的信息,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舆论监督功能弱化也是我国灾难报道的缺陷之一,原因主要有:一是担心事件报道有损地方形象,记者正常采访调查被阻拦;二是灾难事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后果,有些部门以“维护社会稳定”由,消息被封锁;三是事件发生原因调查需要一定时间,当地政府以此为借口要求媒体“待查明原因后再进行报道”。但舆论监督代表公众问责是媒体灾难报道不可推卸的职责。2011 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媒体连连追问,为什么防护机制失效?为什么宣布无生命迹象后为何还能救出小女孩伊伊?高铁技术是否存在安全问题?这些声音虽然刺耳,但显示了媒体专业意识的觉醒。记录之外坚持监督,悲情之中不失理性,这是灾难报道必须遵循的准则。

1.陈 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国际新闻界》,2007 (4)。

2.《南方周末》第1413 期《日本媒体怎样报道大地震》。

3.黄 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4.[美]约翰·费斯克等著,李彬译:《关键概念# 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5.陈忆宁:《公共议题之游戏框架初探:以核四议题为例》,《新闻学研究》,2001(72)。

6.王 多:《谨防在喧闹中丢却了传媒的责任》,《新闻记者》,2007(5)。

猜你喜欢

灾民救灾灾难
航母救灾
雷击灾难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9岁男孩过生日不要礼物 要给灾民买比萨
灾难不是“假想敌”
党是灾民铁靠山(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