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2015-01-06潘珣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金农芭蕉金石

知识目标:

1、了解梵高与金农两位中外代表性的美术家的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

2、了解影响美术家视线的主要因素如个人情感、文化修养、社会环境等方面。

能力目标:

1、学会追寻着美术家的视线去鉴赏美术作品,学会从分析形式深入到作品内涵,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视线。

2、在把握美术家视线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情感目标:

学会拥有一颗宽容淡定,坚强豁达的心,培养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追寻清代画家金农的视线,学会追寻着美术家的视线去鉴赏美术作品,触类旁通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文人画家金农的视线。

主要教学方法:谈话法、问题法、讨论法。

一、导入

老师以学生的美术鉴赏书为例,说明由于个人的兴趣、关注点等不同,所看到的形式就有所差异,引出:美术家也一样,他们所面对的世界跟我们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所表现对世界的看法是不是一样的呢?

二、揭示课题

师: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三、新课学习

(一)梵高《星夜》金农《月华图》形式对比

1、在老师的引导下比较两幅作品的表现形式的差异。(以谈话的形式完成)

1)梵高的视线:借绘画记录自己即时的心情,表达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2)金农的视线在哪?空灵的构图、单调的色彩、细腻的笔触……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心境吗?

单凭形式分析,我们能捕捉到金农的视线吗?(不能)我们的文人画家非常的含蓄。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美术家的视线,我们还需要了解什么?

引出社会学式鉴赏——需要了解背景。

(二)追寻金农的视线

先从月华图的表象分析,抛出关键问题:怎样才可以准确地把握艺术家的视线?

学生回答:需要了解背景。

1、金农的背景介绍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金农。金农是什么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扬州八怪”的定义,并解释。

师生一起讨论金农能成为扬州八怪之首的原因: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这正是他能成为扬州八怪之首很重要的原因。

2、漆书介绍

金农擅长于什么呢?

师:金农有很多字号,寿门,冬心、昔耶居士等等。金农五十岁之后才开始学画的。他学画没有跟过老师,所以特别有创意。金农特别擅长与什么呢?鉴赏。你看那些古董,古画,他一下子就能辨出来这是什么年代的。然后他的书法写得很好。他的书法有个特点,你看,隶以朴厚见长,楷含隶意,自成一格,号称漆书。见过漆书吗?(右图)

出示漆书

学生:哇……

师:什么叫漆书啊?像用什么笔写的?

生:像刷子刷的。

老师介绍漆书的来历。

3、从金农画像中读金农之所好。

师:金农这个人长怎样的呢?

出示罗聘画的现在藏在浙江博物馆的《冬心先生》。

师:我们看下,金农长得怎么样呢?(右图)

生:光头,后面还留一细细的小辫,长须,穿着黑色出家人的长衫。

师:坐在一块黑色奇崛的石头上,正在专注地看着什么?

生:木板上的文字。

师:木板(板书:书板)好眼力。这叫书板。(老师简单解释书板。并引导学生观察金农的眼神。)他的眼睛是盯着这块书板看还是飘于书板之外的?

生:飘于书板之外。

师:那是在干什么呢?生:思考

师:思考什么?

出示金农自画像,引导观察发现金农的金石之好。

师:对照罗聘的作品思考,金农真正喜欢金石的是什么?生:金石的精神。

师:金石的精神是怎样的?生:坚硬。

师:对,有句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什么意思?生:金石的坚硬。

师:对,金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古人有句话说,坐石上,说因果的说法,意思是通过石头来看人生。金石者,永恒之物也;人生者,须臾之旅也。意思就是说……略。那么他追求金石是追求金石什么?生:永恒。

师:板书“永恒”

导语:那他是如何在艺术中表现这种金石气,体现对永恒的追求的?

4、从绘画作品中读金农的禅宗思想。

(1)《雪中芭蕉图》分析(右图)

师:现在看看他的作品。能不能读懂?

出示《雪中芭蕉图》。提示先别看文字,咋一看,你认为画的是什么?

生:白菜、莴苣(学生笑)。从白菜莴苣的现象让学生理解文人画家强调的并非形式。

师:文人画强调的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内在的精神、表现的是思想和灵魂。那我们该如何读懂文人画家的思想?

师:画的是什么?生:雪中芭蕉。师:雪中有芭蕉吗?生:没有。师:那这里为什么会有雪中芭蕉呢?

师解读画中题跋(内容略),边读变讲解。王维曾经画了雪中芭蕉, 成为美术史上的一个公案,认为王维是乱画的。但是金农读懂了,佑承深于禅理故有是画……为什么要画雪中芭蕉?跟谁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王维。

师:那么他表达的是什么呢?

生:对永恒的追求。

师:这个永恒怎么体现?(思考)心不为物所迁就会有永远不谢的芭蕉。在我们中国,佛教里面有个说法:芭蕉林里自观身,就是看芭蕉犹如看人身,他是非常短暂的。所以金农要在艺术中寻找永恒,可见在金农的艺术中也掺杂了什么思想?

生:禅理。

师:好,他还曾画了雪中荷花,你能理解吗?

生:能。

(2)《寄人篱下》分析(右图)

那么再看,出示《寄人篱下》

师:从字面上理解,感觉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处境?

生:寄人篱下。

师:这种感觉好不好?生:不好。

师:这幅作品是金农七十二岁所作的。(终年77岁)他的人生就如这幅画,他一直客居扬州,生活窘迫,他的家乡在杭州。然后在他再老点,寄居在扬州的寺院里边。他一直是寄人篱下。

师:但文人画家的智慧会不会就停留在字面上?

生:不会。

师:这幅作品构思奇迥,别有用意。那么以你的理解画家想要表达什么呢?

问题一:上面画了什么?生:篱笆。

问题二:什么样的篱笆?生:高高的

问题三:篱笆里面有什么?生:梅花。

问题四:什么样的梅花?生:怒放的。

问题五:为什么高高的篱笆里的梅花依然怒放?这幅作品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活动一:学生分组讨论两分钟左右,讨论完毕组长代表发言。

提示问题:

A、篱笆比喻什么?

B、怒放的梅花,象征什么?

C、这幅作品别有用意,什么用意?

学生发表看法。

一组代表:篱笆比喻金农的困境,梅花代表着金农的自己,哪怕遇到各种困境,人生依然像梅花一样怒放。

二组代表:我认为篱笆比喻封建社会对金农才气的束缚……我认为有怀才不遇的意思。

三组代表: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寄人篱下、怀才不遇都是金农人生无法回避的束缚,但在他心中有束缚吗?生:有。

师:那他是如何面对的?生:淡然面对。师:对。

老师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中国哲学强调人生如寄,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寄儿,是过客。金农由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想到人生暂行暂寄的思想。这个“寄”是寄儿、过客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是寄儿是过客,那我何必在意现在短暂的客居他乡呢?只有我心中没有束缚,我的生命一样可以与梅花一样怒放。这幅画强化的是一个“客”的主题,人生如客,他在艺术中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寻找永恒的家乡。可见他画的不仅仅是绘画而是智慧。

(3)《消受白莲花世界》

导语:金农的人生遇到很多坎坷,其实他中年丧妻,老年丧女,最后孤苦伶仃一个人啊;他也曾想过当官,但因种种原因,最后与仕途无缘;他才华横溢但穷困潦倒,但他是怎样的心态?有一幅作品我觉得非常的经典,出示作品《消受白莲花世界》(右图)

问题:

1)仔细观察画了什么?谁,风来四面卧当中?享受如此清凉世界?

师:你看一莲花池中有一茅亭,亭中有一个老者悠然地躺在这里甚至还好像酣然入睡的感觉。什么样的人可以享受如此清凉的世界啊?你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还要学习,考试、考大学……

师:但是他呢?

2)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

生:自由自在,完全超然,超脱世俗的生活。

师小结:人是寄儿、是过客,所以何必留恋荣华?那长安公卿、功名利禄又值几何?所以他完全超然,超脱了,也正所谓佛家所说的,高卧横眠得自由,不梦长安公卿而梦浮萍池上之客。这是他的生命哲学的写照:他多舛的命运、坎坷的人生,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气质。在他的艺术中我们读到了他的什么?人生智慧。这也就是所谓的禅宗思想。

通过金农的视线,我们感受到金农的视线是以什么为主体的?禅宗思想为主体的,以绘画中表现自己的人生智慧。

(三)学生理解金农的《月华图》,发表各自的看法。

活动二

1、那么现在面对着这幅月华图,你如何理解呢?花几分钟的时间写点你的感受。

提示:

a\空旷的夜空一轮月亮,画家心境如何?

b\月亮与他所追求的永恒有什么关系?他想表现什么?

2、学生交流(3-4个学生课堂交流)

学生1:月代表着空灵,寂静,散发着淡淡光滑,中有玉兔捣药,那又是古老的传说。月光水华,水华月光,一切都那么超然。正是他强任他强,明月照大江!

学生2:月以其炫目之光,长存于世,从未消失,月是永恒,人亦是永恒。吾愿追随月之华而得心中的极乐。只要内心向佛,心中有禅,一切外在都是虚无,真正的光芒一定会永远绽放而不必去刻意追求什么。

学生3:佛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被执念所羁绊,羁绊又由不得而病态。月华正好,人却如水边浮萍聚散。人世何短,万物变迁永恒不在。不变者,唯心;超然者,唯心;忘我者,唯心;境界者,唯心。我心不变,方才永恒。

3、分享老师的感想:

我写了一首诗来诠释对月华图的理解:月华如水吞云天,亦真亦幻我自眠。

孤圆已满去无际,不怕清冷岁岁仙。

小结:金农曾有一题画跋:茫茫宇宙,何处投人?这月华图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冷月当空,无所依待,无所分别,自由自在、无牵无挂,无欲无求,这就是他的心境。“心月孤圆,光吞万象”表现了禅宗最高境界,抒发自己对永恒的追求。

四、总结

我们追寻了梵高与金农这两位美术家的视线:梵高是以绘画抒发即时情感,表达对绘画艺术的热爱;金农的艺术思想是以禅宗思想为主体,以绘画表现自己的生命智慧。

师:每个艺术家视线不同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个人情感、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

但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每一件优秀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的透析。正如我们中国有句话:“画由心生”。我们追寻的是美术家的视线,其实就是追寻美术家的心。当我们能沿着着美术家的视线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就叩开了欣赏美术作品的大门。

教学反思: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是湖南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与兴趣选择教学切入点,关注学生有所学,有所悟,以实效为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由于文人画学生接触较少,对鉴赏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引导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基础好的班级,学生越学越愉快,但对于基础差的班级,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这是弱点。

(缙云中学 浙江丽水)

林维山点评分析:

潘珣老师的《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一课,在教学形式上没有过多的花样,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风格朴素,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很小,丰富而厚实,但挖得深而透,这正是深化课改中我们需要的,也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追求实效所必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择了梵高与金农两个很具代表性的画家作为本课的切入点,通过一步步深入浅出的讲解重点引导学生追寻清代文人画家金农的视线,通过引导、讨论、分析欣赏金农的作品,挖掘金农的视线,理解金农的艺术思想,课中选择的每一幅作品都极具代表性,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设计都紧紧扣住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单位时间的学习,能深刻地理解美术家的艺术思想,并触类旁通学会透过形式深层挖掘作品内涵,了解艺术家真正的内心世界,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捕捉美术家真正的视线,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鉴赏教学真实有效。

但本课例略显不足之处就是教学设计预设的内容多了,每个环节设计得很紧凑,教学课堂生成性的东西会受到限制。但任何探索都需要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以此为起点,在实效的基础上,能少些预设,让高中学生在欣赏中多些经验的生成,让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更加鲜活。

猜你喜欢

金农芭蕉金石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新增编委介绍
雨打芭蕉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印象派画家」金农
冷热
等闲托谁题芭蕉
把相思卷在芭蕉里
芭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