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老养老”模式

2015-01-06王朝琼汪建初

晚晴 2014年12期
关键词:老龄人口养老

王朝琼+汪建初

在“银色海啸”大规模来袭之前,如何筑好海堤,应对未富先老的困境,是我们当代难以忽视也无法逃避的难题。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2020年将提高到13.6%,2050年将高达30.8%。而按照惯例,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可称为老龄化社会。2015年前后,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红利消失,十年后,中国根本不可能以现有方式形成一支大规模的、为三亿(二十年后是四亿)老龄人口服务的劳动大军,所以现在必须考虑“以老养老”这一出路,把“以老养老”模式作为其他养老方式的基础。目前社会上讨论的社保养老、以房养老、储蓄养老、养儿防老、养老院养老等方式不足于解决未来我国老龄人口爆炸带来的养老问题,只能靠“以老养老”模式为基础支撑其他养老方式。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以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无论是政府和老人,都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社会管理哲学,避免坐享其成的福利社会心态,树立老龄人口在养老事业中的主动姿态和主体地位。应当充分发掘老龄人口的潜在资源,由依靠物力财力养老向精神文化服务发展,由依靠政府资金向老人自身贫富群体之间流动和互助发展,由依靠外部社会服务养老向老年人群自我服务发展,由依靠子女亲属向老人自我护理发展。通过建设“银色工程学院”等培训机构,提高老龄人口自我服务能力;通过“养生博物院”等保健机构,提高老龄人口自我保健能力;通过“桑榆社区”等群居网点,形成老龄人口互助体系;通过老年人自己组织的老龄文化研究机构,重塑老年文化系统,形成“以老养老”模式。

深刻审视老龄化是发展养老事业的重要保证

21世纪,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对的一大挑战,我国尤为突出。随着人口结构恶化,未来三十年影响我国正常发展的将不是人们当前最关注的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而是老龄人口爆炸式增长的问题。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未富先老,而是整个养老事业的体制机制建设,还没有在经济、政策、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层面作好充分的准备。

任何政策的制定和对福利的期望,都要以初级阶段中国的国情为依据。老龄群体需求无穷,国家社会资源有限,无论是政府和老人,必须要坚持自食其力的社会管理哲学,避免坐享其成的福利社会心态,更不能出现打着“老有所养”的口号在养老问题上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最近广州对杨九弑母一案免于起诉,意味着社会已经承认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受到严重挑战。所以我们只能提出以老养老的命题,让养儿防老这个问题尽量向后推延。依靠政府养老的体制同样不可持续。看看日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过程中,日本政府实施“国民皆保险”制度。国家负担老年人大部分医疗费用。退休金、医疗费用、老人护理费用等等财源,均来自日本发行的国债。换句话说,日本老人的社会福利,现在是靠国家借钱维持的。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债务水平为GDP(经济总量)的60%-70%,进入2013年已经超过GDP的200%,这对该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困难。大包大揽会让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于破产的地步。我们老龄化还没有真正到来就危机频现,今后的社会养老保障更加艰难。为避免重蹈许多发达国家因为养老保障而面临重大困难的覆辙,全社会都不能虚伪地讲“孝道”,而应当激发老年人以老养老的心理准备。

重塑养老观念是以老养老模式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说: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因此,“以老养老”模式也必须在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基上建立。目前,大部分养老模式停留在人的自然属性上,是生理上的养老,还没有从根本上启动老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从中发掘以老养老的巨大生命力。

现有的养老模式大都属于等死模式,是消极的、被动的、悲观的、内耗的。所以养老必须从重塑观念开始,从而形成积极的、主动的、乐观的、增长的养老模式。新的养老高地——以老养老模式的设计,就是要把老人退休作为一个人生全新的开始而不是被动淘汰,围绕如何避免消极等死而迈向积极人生的养老模式展开。

养老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华民族的养老文化应当以其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示在养老问题上的文化软实力。全面推进养老文化及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价值、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理性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秉承全新的理念,关注民族的未来,银色工程学院项目将是一个全新尝试和宏大的开始。

“银色工程学院”是以老养老模式的重要抓手

以老养老分两个模式,一是个人自我养老,让老年人最大限度地学会自我保健和身心自理能力,在生理养老、心理养老、哲理养老三个层面都能自我化解,基本不依赖他人的帮助。这样,国家、社会、家庭需要帮助解决的只是重症病人、残疾老人和临死阶段的少部分老人群体,大大缩小老年服务规模,为国家和家庭节约大量养老和医疗开支。为提高自我养老的能力,退休后老人需要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在培训方面的投入,其社会综合效益比其他投入方式高。二是老人群居养老,国家创造让老龄人口积聚的地域和机构,在一定老龄人口规模下形成规模效应,建立老年自治社区,制定老人相互服务制度,以健康老人服务病态老人,形成以健康程度分类的服务梯次;以六十多岁老人服务七十、八十乃至更大年龄的老人,形成以年龄阶段分类的服务梯次,尽量减少养老产业对全社会青壮年劳动力的消耗,形成老年自我服务系统乃至产业链,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而以老养老的两个模式的成功,都有赖于对老人的身心乃至对生死的认知的重塑,对新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再造。因此,建议大规模建设为老年人服务的“银色工程学院”, 这是养老事业中最前沿和最基础的一个阶段,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老年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和老龄文化的重塑。在劳动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的危机下,开发银色人力资源,形成老年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服务梯次,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给子孙后代增加负担,让中国年轻一代能够腾出手来,为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轻装前行。endprint

“银色工程学院”也是养老规划研究基地,充分发挥老年人成熟智慧和自身需求,在参与规划服务、社会公益、市场服务、智库参谋、实务操作、资源整合、品牌培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参与编制养老事业产业规划,在积极推动培育成熟的养老公益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我国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成为政府和企业不可或缺的咨询机构。

“养生博物院”是以老养老模式的重要途径

与“银色工程学院”相配套的,是“养生博物院”和“桑榆社区”。

改革开放35年,大量即将和已经退休的老人已经富了起来。其中有一大批高收入、高学历、高职务、高智商的老人。针对 “四高”老年人群的需要,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生态舒适,环境优美,能同时容纳一定规模人群的“养生博物院”和“桑榆社区”,从老龄人的心性出发安排医疗、健身、休闲、等为一体的高品质服务。

“养生博物院”主要完成进入学院前的身体康复。用身体的康复证明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证明自我保健的切实可行,减轻老人对家庭、对社会、对组织的依赖心理。

银色工程学院和养生博物院体现的教学培训、健康养生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不仅适应老年人口,同样会吸引在职人员的浓厚兴趣,将会成为机关、企业、院校在职人员休假、疗养、旅游的最佳线路,甚至会成为企事业单位奖励职工的一种方式,机关落实老干部福利的一种途径,子女尽孝的特色礼物,单身老人寻找老年伴侣的不二选择。其社会需求和经济价值前景广阔。

贵州在中国老龄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

今后,国家肯定需要明确一个或数个全国性的养老基地,使老龄人口从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退居下来,形成以老龄人口积聚的核心区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国家养老效率。否则,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拥塞城市,消耗城市有限资源,挤占城市运营空间,降低公共投入效率,使城市逐步丧失流动性,那么现有的中国各大城市都将渐渐失去活力,包括深圳等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都不例外。所以,把老年人口从中心城市的中心地带吸引出来,是未来所有城市的选择。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当中心医院的床位大量被老年挤占的时候,真正需要抢救的年轻人就可能失去医疗资源而得不到有效救治。

贵州因为欠发达、欠开发的实际情况和历届党委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保留了得天独厚原生态自然环境,空气质量,负离子浓度等位居全国榜首,也是其他地方不能复制的有利条件。为应对即将迅猛到来的中国老龄社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全面冲击,贵州可以利用本土特殊的宜人气温、恰当海拔、清新空气、纯净水源、绿色食品、药材资源、美丽山川、民族文化、淳朴风俗、阳明心学等物质文化优势,打造人类最佳居住地,建立全国性的养老乃至送终高地,使老龄人口在贵州相对积聚,形成为老龄人口服务的产业链,成为全国老人最喜爱的后花园。

十八大报告指出“老有所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2号文件提出“加强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发若干意见》对养老事业给予了全面发政策支持。中国养老服务产业规模预计将在2015年超过4500亿元,是当今中国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贵州要以加大投入和优惠政策为动力,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优先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目标实现高瞻远瞩、主动作为。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养老
养老生活
人口最少的国家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坐井观天石头国
德江县老龄办调研农村互助幸福院选址工作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联合国援华第七周期老龄课题研讨会在黔召开
全省老龄办主任会议在筑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