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千古事 莘莘学子情
2015-01-06罗泽河
篆刻艺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时至今日,大众对它的了解仍然很少,包括许多书画家对它也是似懂非懂,还有很多专业印人,在古文字的使用上也很不规范,藏家对老印章和新刻印章的鉴赏和收藏也存有很多误区。对此,我们且听听资深印学家、西泠传人、岭南印派创始人,现任岭南印社社长曲斌先生的一些洞见。
罗泽河(下称罗):曲社长,您好!人们常说,篆刻艺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但大众为什么对它仍是非常陌生呢?
曲 斌(下称曲):首先,我们要弄懂“篆刻”中篆字的含义。“篆”有三义:一是指用笔书写;二是指我国汉字中的书体;三是过去各朝代为官者所用印章的代称。而“篆刻”主要是以古文字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载体,在当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及实用都非常少,所以大众都很少了解,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罗:篆刻界认为篆刻艺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它是用什么形式延续并发展到今天的?
曲:我在某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印谱”全书总序中也看到“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的表述。这“几千年”之说,是不严谨的。究竟是“几千年”,按我国通俗理论讲:从三至九都可统称为几,那么“几千年”就可理解为是三千年到九千年,这个跨度是很大的。从学术理论上讲,我们的表述一定要尽可能准确些,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即使将其归纳为篆刻的范畴,但也没有达到形成“篆刻艺术”这个高度。我个人认为:从商代的金文铸造和甲骨文的刻写开始,才真正地堪称中国文字摹刻的兴起。战国始至两汉时期,中国文字的篆刻才算实质意义上步入了篆刻艺术的时代。所以,真实意义上的篆刻艺术至今只有约2400多年历史。 我们应该明白“篆刻”和“篆刻艺术”是两个概念,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篆刻是一种原始教条的匠人作业行为,篆刻艺术是伴随着中国文字的演变和工匠们不断地摹刻,文人气息的不断渗透而产生的。是作者用篆刻的方式,把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时代精神表达在篆刻作品中而构成的。比如:当今用图章(印章)的形式来表达这一切……
罗:既然篆刻作品实用性很少,又难辨认,用印章的形式来传承与发扬篆刻艺术具有什么意义?
曲:前面我们讲到了篆刻作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古文字,把古文字艺术化,采用石料用印章形式表现,更具有古拙味,更贴近原貌,更能凸显古文字的精、气、神,这是我国的传统文脉;而古文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组成部份;因为它本身就见证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字演变,更体现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变化信息;彰显着中国社会变革,图腾、文明与进步的脉络和轨迹;对于研究华夏文明都是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
罗:篆刻作品分哪些类型?常用材料有哪些?
曲:篆刻作品主要是以篆刻印章的形式来表现,在类型上分为:古玺印、汉印和流派印。从形式上分为:白文印、朱文印和朱白相间印。从文字上又分为:大篆文字和小篆文字。在明清以后,由于文人的大量参与,印章文字的使用更加丰富多彩,如在印章上使用甲骨文,金文,瓦当文字,鸟虫篆(含动物肖形)等。印章选材上,在战国和汉代之前多用铜质,从明代开始多用石料,如寿山石、鸡血石、青田石、巴林石等。
罗:怎样鉴赏和收藏古玺印、汉印和流派印呢?
曲:这个问题问得很笼统,但我能明白你想了解的一些基本常识。这些印章有老印和新刻印章之分,首先,我们先谈谈老印章中的古玺印、汉印和流派印。再讲新刻的仿古玺印、汉印和流派印的印章。
一、老印章的鉴赏与收藏。民国之前(含民国)的印章,称之为老印章。前面我们讲了关于古玺印、汉印和流派印的文字使用和印材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去判定是属于那些类型的老印章。当然,前提条件是鉴赏者一定要有很深的古文字知识和历史常识,才能作出正确的辨别。因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要防止做旧、做假的欺骗行为。鉴赏老印章可根据以下四大特征进行:1、包浆自然(铜质老印章应有铜锈,玉石老印章无耀眼的光泽,光亮度沉稳)。2、字法正确(用字符合时代文字特性,不会生搬硬套)。3、章法有明显的时代特征。4、印文内容的时代信息(此点供参考,不能作为重点依据)。收藏老印章也是要有很深的专业学问,但主要是防止阳光直射、防止潮湿。再者就是尽量少用于拓片或钤印。如果确需钤印,尽量不要使用印泥,而应用专业胶泥比较好。
二、对于新刻仿古玺印、汉印和流派印的鉴赏和收藏,这与老印章有大同小异之理。对于新刻各类型印章的鉴赏,主要难度仍然还是取决于对古文字的修养程度。一个印人创作一件印章作品的水平高低,与印人的综合修养的高低程度紧密相关。所以,鉴赏者必须是行家里手,才能分辨出优劣。对其鉴赏的主要标准是:1、各类型印章的字法是否规范。2、章法是否合理。3、刀法、刀功是否深厚。4、边款布局是否得当。总之,无论是对老印章或新刻印章的鉴赏,都要求鉴赏者必须对古文字有较深的研究,如果要收藏,就必须要有更高的专业水平。谈到收藏,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收”,一个是“藏”,应该分门别类对待。
罗:为什么说收藏分别是“收”和“藏”两个概念?
曲:“收”的物品,不一定都“藏”。但需“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收”。“收”是学习和提升的初始状态,它有启迪的意义。“藏”是厚积薄发的功用结果,更包含商业和学术的双重属性。我们切忌:“人云亦雲”,更不能“后後不分”。否则,轻者,则会贻笑方家。重者,将会危害文化艺术生态。
罗:商业和学术的双重属性怎么解释?
曲:藏家,无非就两种人。一是通过藏品获取经济利益,二是通过藏品再现研究价值。站在文化复兴的角度,全社会都要鼓励多产藏家,他们再现的无论是经济价值或是学术价值,归根结底都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社会价值。
罗:站在藏家的角度,只专注收藏名家篆刻作品,应该不会有误吧?
曲:话不能这么说,事就更不能如此去做了。作为一名藏家,首先要做自己懂行的事。也就是说您要藏您自己“识货”的物品,如同我前面所说切忌人云亦雲或后後不分。现在的江湖名家和江湖作品太多了,为谋取私利,不择手段。endprint
罗:您认为我们岭南地区的印人水平如何?在广东地区西泠印社社员的篆刻作品是否都值得收藏?
曲:广东地区(含外省籍居住或在广东地区工作的人员)现有西泠印社社员12人,这12人的篆刻水平都比较高。当然,也有很多不是西泠印社社员的篆刻家的水平和他们都在伯仲之间,甚至有过之者亦为数不少。但在全国篆刻界,广东地区的水平还处在中等偏下的档次。名家的作品不一定都可以达到“藏品”级,我个人认为:“藏品”必须是“艺术品”,而名家“作品”不一定都是“艺术品”。所以,要因人而定,更要因“作品”而定。某些人,早年前就是西泠印社社员了,或许还有个小职务,但到现在还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家”。就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家,但他这件作品又是否称得上是他的力作?这些都要通盘考究。
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名家?
曲: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或社会地位并对艺术有敬畏精神和始终具有谦逊立世原则的实力派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名家。
罗:类似的艺术名家,在广东篆刻界多吗?
曲:肯定有,但比例应该没有外省市地区高。
罗:您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
曲:这要从广东地区的篆刻底蕴和地区特性谈起。客观地讲,广东地区篆刻发源比较晚,兴盛时期就是清末期由于黄牧甫先生在广东前后两次客居18年之久,带动了广东地区的篆刻发展和兴旺。之后,广东本土的古文字大家容庚先生和金石大家商承祚先生虽说专业成就很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传承的氛围远不及外地。加之,岭南地区历来浓厚的商业气息一直沿袭至今,自然,文脉的传承也就顺其自然的淡薄很多。再加上改革开放先河浪潮的洗脑,更是催生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价值观的膨胀,原本一些真正的艺术名家们也没能躲开这经济浪潮的冲击,不经意地变得不纯粹了,加入了艺术江湖的行业,也沦为了江湖艺人。
罗:您在广东地区见识过这样沦为江湖的名家吗?
曲:经常遇到。但有些是意料之外见识的,想起来感到有些悲哀。
罗:怎样解释“有些是意料之外见识的”?
曲:比如说,在今年六月份的一天,我出于对篆刻名家的尊重,也是意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便委托与之相熟的朋友一起约访了这位在广州地区传颂为是篆刻名家的某行业组织负责人。见面时,我恭恭敬敬地呈上名片。自报家门后,这位名家问:你是西泠印社社员吗?答曰:不是。又问:那你为什么说是西泠传人?再答:我老师是西泠传人。又逼问:你老师是谁?我挺着胸笑答:我老师是某某某,并诚恳报告:后学不才,请您不吝赐教!随即递上一本正规出版的我老师的《印谱》请其鉴赏。他漫不经心翻两页后,搁置于桌,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按这位名家的逻辑思维(不是西泠印社社员,就不能是西泠传人)类推,金庸不是武林中人,更不是武林高手,那他就不能写武侠小说。平民子女,做了官员,是否就有触犯法规的嫌疑?好在我也经常去拜访讨教一些专家、学者。如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老先生、副社长韩天衡先生、李刚田先生、徐畅先生、黄惇先生、朱培尔先生、许雄志先生等诸多名家。否则,此情此景,还真把我给唬住了。
罗:您对类似事情有何看法?
曲:一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艺品即人品”的体验。二是加深了对“什么环境出什么人”谚语的感悟。由此,让我明白了几年前,这位名家在广州当地某报纸上发表了一件充满“硬伤”的篆刻作品的原因。因为他缺乏美学品位,逻辑思维低下。正常情况下,这类人根本不适合从事艺术工作,更不适合做学术带头人,但事实上偏偏又给他都沾上了,这也应该算是“艺术生态失衡”的一个典型案例吧。在主流的艺术界存有这种现象,还能推动文化艺术发展吗?因此,我也要对吴冠中先生“中国应该撤销书协和美协”的观点投上赞成一票。否则,中国文艺市场的怪象、乱象很难根治。
罗:篆刻艺术是冷门,您为什么还要积极主张、倡立岭南印派?
曲: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一定得有传承和发展,这也是我们一代代印人的社会责任。岭南地区目前的篆刻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虽说还处于中低档层面,但岭南地区仍然还是有很多爱好者和专业印人,他们敬业爱业,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并且也已基本形成了岭南地区的特点。可以说事实上已经有自己的面貌和传承脉络,欠缺的是学术归纳和总结。作为岭南印人要有自己的身份、形象和符号,以便于更好地与外地印人交流互访,这是我们倡立岭南印派的依据和宗旨,也是岭南印人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更是岭南篆刻界先贤和同仁们共同奋斗、永不放弃的成果。我们决不会因倡立岭南印派而搞门户之争或故步自封或闭门造车,而是要用代表岭南印人的这个符号、身份去更好地走出去、请进来,增强交流、补充新鲜血液,汲取新的知识和正能量。为岭南印人强筋壮骨,为岭南印学增加厚度。
罗:岭南地区目前的篆刻艺术有什么特点?
曲:岭南地区的篆刻特点:偏甜俗和新意,缺古拙与雄强。这可能与我们南方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特点有关。所以,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要有虚心学习的精神,建立起一支有正能量价值观的印人团体,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
罗:岭南印人中有优秀的学术骨干吗?他们能否担当重任?
曲:有。如广东地区的梁晓庄、蔡照波、周树坚、卢德铭等等,他们无论是对篆刻创作或是篆刻理论都有很高的修养和成就,并且都积极地投身篆刻事业,他们完全有能力带动和推动岭南地区的篆刻事业的发展。当然,仅靠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发展岭南地区的篆刻事业,还得要靠岭南地区的全体印人的共同努力和行业组织的自觉担当。
作者感言:通过对曲斌社长的采访,得知在广东地区篆刻界传颂为篆刻名家中的一部分人的那种专横跋扈状况,令我们深感心痛和不安。因为俗话说:“照葫芦画瓢,带坏样”。然,曲社长则表现得非常坦然和冷静,他说:“无知者无畏”嘛。我们坚信,浪得虚名的那些名家们,终究会被天公地道的正能量所唾弃,黑白永恒的历史年轮上也必将会真实地刻画出天荒地老的痕迹。曲社长不仅对篆刻艺术创作、篆刻理论有独到的研究,他还在书、画、紫砂、陶瓷等领域的理论和创作方面有丰厚的成果。如果说他是一位书画、篆刻家,倒不如说是一位学者型的通才艺术家更合适。曲社长对艺术的执著、感悟和拳拳爱心让我们油然生敬!有在他带领下的岭南印社这个篆刻团队的参与,势必会对广东地区的篆刻艺术发展和兴旺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责任编辑 朱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