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5-01-06王杜春刘雪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5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旅游产业层次分析法

王杜春+刘雪华

内容摘要:本文建立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产业专家、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进行走访,取得相关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处理,得出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在全国排名,提出增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   竞争力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业,具有需求潜力大、资源消耗率少、附加值高、带动就业能力等显著特点。黑龙江省地域广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黑龙江省重点发展旅游产业成为必然。黑龙江省旅游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步,并成为黑龙江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其旅游资源优势尚未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充分发挥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优势,努力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使旅游资源大省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关文献回顾

从1817年开始,大卫·李嘉图完善了亚当·斯密国外的绝对优势理论,将其发展并进一步定义为比较优势理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就已有学者涉入旅游地竞争方面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著名的竞争力分析的钻石模型,并以此为标志阐述了竞争优势理论,也为研究产业竞争力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N. Leiper(1979)首先提出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本身是影响一个旅游系统竞争力状况的四个关键因素。Hamal G(1994)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提出了战略性的措施,以提升丹麦旅游业持续竞争力。J Tribe(1997)指出旅游业在其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中有特定的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群体,因此应针对这种差异特征采取不同的旅游产品竞争战略以全面提升旅游业竞争力。Melphon Mayaka(2007)等人指出通过配套的旅游教育和训练机构培养出色、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可极大地提高旅游业质量,也是提升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都以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内容集中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研究,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三个方面。宿倩(2004)从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入手,揭示了我国在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采用分类法对相关的几个理论及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着重对产业竞争力的实质、表现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剖析。张银霞(2007)从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模型,为研究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基础。易丽蓉(2007)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不同旅游地之间应从旅游资源、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条件和需求状况五个方面参与区域旅游产业“竞合”。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各个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没有固定的评价体系,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国内学者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更是没有固定指标体系。所以本文依据已有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根据实际旅游产业的具体特点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旨在为完善现有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

本文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尝试性地选择相关变量,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影响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提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应用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依据波特的“钻石体系”中的四因素,可以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指标归结为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结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本文把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因素分为要素竞争力(B1)、业绩竞争力(B2)和支持竞争力(B3),并且作为二级指标,它们将旅游产业竞争力量化,进行实证分析。

要素竞争力为基础竞争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相应的三级指标具体为国家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数量(C1);国家自然保护区数量(C2);国家AAA及以上景区数量(C3);旅行社总数(C4);星级饭店总数(C5);旅游业从业人数(C6)。

业绩竞争力为显示竞争力,主要结合旅游业的具体特点,选取了有代表性且可量化的三级指标,主要为入境旅游者人数(C7);国内旅游者人数(C8);国际旅游收入(C9);国内旅游收入(C10);旅行社营业收入(C11);星级饭店营业收入(C12);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C13)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文中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由星级饭店的数据代替。

支持竞争力则为宏观环境的支撑力,其中经济支持力具体指标选择地区生产总值(C14);相关产业和社会支持力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客运总量(C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C16)、旅客周转量(C17);环境支持力指标为森林覆盖率(C18)。表1为具体的指标体系。

(二)综合评价

用德尔菲法建立判断矩阵,并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判断矩阵的指标确定权重。根据选取的指标,对黑龙江省高校、省旅游局、部分旅行社及具有相关知识的30位专家进行了走访(见表样本特征),并得出相应的专家打分。根据所有专家评分,求出平均值。然后运用yaahp软件,计算出矩阵中各指标对上一指标的权重值,各层次对上一层次的判定矩阵及排序结果如表2、3、4、5、6所示。

针对数据层次分析法处理的结果,将所占权重小于0.03的数据剔除即剔除C1、C2、C5、C6、C7、C9、C14、C18,以增加数据的集中度,选取的指标及权重如表7所示。

(三)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10个主要指标,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查得对应指标2011年的具体数据,再用SPSS16.0对中国的31个省市及地区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endprint

通过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提取主成分,运用软件输出结果,总方差解释如表8 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能够解释绝大部分原信息,因此将第一、二主成分抽象旅游产业竞争力Y,X3~X17为无量纲化后各省市地区相应指标对应的结果,将其相关系数分别进行单位化代入得旅游产业竞争力公式:

Y1=0.31x3+0.35x4+0.36x8+0.36x10+ 0.27x11+0.32X12+0.20x13+0.33x15+0.32 x16+0.31x17

Y2=-0.27x3-0.04x4-0.11x8+0.06x10 +0.47x11+0.36X12+0.57x13-0.11x15-0.32 x16-0.34x17

Y=0.6920Y1+0.1802Y2

(四)结论分析

根据公式,带入数值后得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排序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下的单个排序,结果如表9、10所示。

通过分析数据及结果排序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总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从各个指标的排序来看,黑龙江省的国内旅游收入排在第七,处于全国前列,由此可见本省的旅游产业极大的推进了地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需要作为重点产业来支持发展。国家AAA及以上景区数量、国内旅游者人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旅客周转量等影响指标处于国家的中等水平,需要重点发展,争取能够处于国家先列水平,以便加强我省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旅行社总数、旅行社营业收入、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客运总量等指标处于国家落后的水平,可见本省的旅游业绩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距,需要增加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数量,同时也需要引进大量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从上述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看,黑龙江省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微弱的优势,但是在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营业收入、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因素都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一)加强旅游资源要素的有序开发与规划

黑龙江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所以应挖掘更多具有旅游潜力的城市及乡镇,开发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打造更多国家3A级景区,以扩大市场份额,缩小与旅游资源发达省市的差距。广东省旅行社总数指标得分为0.419,而黑龙江省得分的为-0.77,由此可见本省旅行社数量的稀少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需要大规模的旅行社的建造,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要素上的支持。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产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与交通运输业、邮政储蓄业、其他文化产业等都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旅游产业应与其相关产业融入一体,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政府需在保证了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且安全的情况下,还应保证其他相关设施能良好的为出行者服务,对保险、医疗、通信、金融等相关产业链做出进一步完善。只有在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条件下,出行者的最基本权益才得到保障,人们才能无后顾之忧,人们才能更放心的出行,真正体验到旅游带来的乐趣,更好地享受大自然。

(三)增强旅游企业的业绩竞争力

一般来说,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与业绩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业绩主要依赖于旅游企业。其中业绩竞争力中国内旅游人数与收入均处于中上水平,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具有吸引游客的潜力,但是这却与旅行社、星级饭店收入及其生产率有极大的关系。黑龙江省的旅游企业数量和劳动生产率都不占优势,与北京、广东等发达城市差距也十分悬殊,必须提高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投资,增强建设,增加数量,从而扩大市场占有量,以缩小与其他的差距。在注重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的发展,提高旅游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注重旅游企业相关服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加强定期的培训,建立监督与绩效考核系统,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与服务水平。

(四)加强政府旅游支持竞争力

旅游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旅游产业的关联度高,有极强的综合性,需要市场与政府的支持。黑龙江省的客运总量、旅客周转量及固定资产投资都处于较低水平,旅客数量及周转量远不及广东省,需扩大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开设部分航班、车次等来与外界取得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把旅游产品及文化发扬出去,走向全国。黑龙江省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得分为-0.59,与旅游大省山东省0.416也相差悬殊。要想发展旅游支持竞争力,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增加社会固定资产的投入,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合理地运用职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既要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障相关单位的经济利益,不能夸大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旅游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五)重点发展冰雪旅游

除了正常的休闲旅游之外,黑龙江省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冰雪旅游更是逐渐被游客们所广泛接受,也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量。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冰雪旅游,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我省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黑龙江省需把握好独具的特色,打造精品,发展有自己特点的旅游线路。发展冰雪旅游首先要对整个冰雪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整体运营,防止资源的浪费及过度开发,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制定符合当下文化特点的精品线路,在以往路线的基础上加上新元素,打造新特点,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除此之外,可以打造一些独具当地文化特点的线路旅游,让游客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了解交流,把冰雪文化与旅游进行融合,让游客在文化的熏染下感受冰雪旅游以及冰雪活动的特点,从而由心底爱上冰雪之行。要想发展好冰雪旅游,还需要培养专长冰雪人才,从游客的吃、住、游、购、娱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打造一条龙服务,不再出现住宿难、出行难、线路不明确等问题,真正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让黑龙江的冰雪旅游成为大家的首选之地,才能更好的发展冰雪旅游,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 Leiper.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Tourist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

2.Hamel G,Prabalad C K.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4):122~128

3.J Tribe. Corporate Strategy for Tourism[M].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4.Melphon Mayaka,John S Akama. Systems approach to tourism training and education:the Kenyan case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2007 (28):298~306

5.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6.张银霞.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以大连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7

7.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endprint

通过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提取主成分,运用软件输出结果,总方差解释如表8 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能够解释绝大部分原信息,因此将第一、二主成分抽象旅游产业竞争力Y,X3~X17为无量纲化后各省市地区相应指标对应的结果,将其相关系数分别进行单位化代入得旅游产业竞争力公式:

Y1=0.31x3+0.35x4+0.36x8+0.36x10+ 0.27x11+0.32X12+0.20x13+0.33x15+0.32 x16+0.31x17

Y2=-0.27x3-0.04x4-0.11x8+0.06x10 +0.47x11+0.36X12+0.57x13-0.11x15-0.32 x16-0.34x17

Y=0.6920Y1+0.1802Y2

(四)结论分析

根据公式,带入数值后得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排序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下的单个排序,结果如表9、10所示。

通过分析数据及结果排序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总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从各个指标的排序来看,黑龙江省的国内旅游收入排在第七,处于全国前列,由此可见本省的旅游产业极大的推进了地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需要作为重点产业来支持发展。国家AAA及以上景区数量、国内旅游者人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旅客周转量等影响指标处于国家的中等水平,需要重点发展,争取能够处于国家先列水平,以便加强我省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旅行社总数、旅行社营业收入、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客运总量等指标处于国家落后的水平,可见本省的旅游业绩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距,需要增加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数量,同时也需要引进大量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从上述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看,黑龙江省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微弱的优势,但是在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营业收入、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因素都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一)加强旅游资源要素的有序开发与规划

黑龙江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所以应挖掘更多具有旅游潜力的城市及乡镇,开发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打造更多国家3A级景区,以扩大市场份额,缩小与旅游资源发达省市的差距。广东省旅行社总数指标得分为0.419,而黑龙江省得分的为-0.77,由此可见本省旅行社数量的稀少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需要大规模的旅行社的建造,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要素上的支持。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产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与交通运输业、邮政储蓄业、其他文化产业等都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旅游产业应与其相关产业融入一体,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政府需在保证了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且安全的情况下,还应保证其他相关设施能良好的为出行者服务,对保险、医疗、通信、金融等相关产业链做出进一步完善。只有在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条件下,出行者的最基本权益才得到保障,人们才能无后顾之忧,人们才能更放心的出行,真正体验到旅游带来的乐趣,更好地享受大自然。

(三)增强旅游企业的业绩竞争力

一般来说,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与业绩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业绩主要依赖于旅游企业。其中业绩竞争力中国内旅游人数与收入均处于中上水平,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具有吸引游客的潜力,但是这却与旅行社、星级饭店收入及其生产率有极大的关系。黑龙江省的旅游企业数量和劳动生产率都不占优势,与北京、广东等发达城市差距也十分悬殊,必须提高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投资,增强建设,增加数量,从而扩大市场占有量,以缩小与其他的差距。在注重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的发展,提高旅游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注重旅游企业相关服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加强定期的培训,建立监督与绩效考核系统,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与服务水平。

(四)加强政府旅游支持竞争力

旅游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旅游产业的关联度高,有极强的综合性,需要市场与政府的支持。黑龙江省的客运总量、旅客周转量及固定资产投资都处于较低水平,旅客数量及周转量远不及广东省,需扩大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开设部分航班、车次等来与外界取得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把旅游产品及文化发扬出去,走向全国。黑龙江省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得分为-0.59,与旅游大省山东省0.416也相差悬殊。要想发展旅游支持竞争力,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增加社会固定资产的投入,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合理地运用职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既要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障相关单位的经济利益,不能夸大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旅游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五)重点发展冰雪旅游

除了正常的休闲旅游之外,黑龙江省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冰雪旅游更是逐渐被游客们所广泛接受,也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量。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冰雪旅游,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我省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黑龙江省需把握好独具的特色,打造精品,发展有自己特点的旅游线路。发展冰雪旅游首先要对整个冰雪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整体运营,防止资源的浪费及过度开发,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制定符合当下文化特点的精品线路,在以往路线的基础上加上新元素,打造新特点,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除此之外,可以打造一些独具当地文化特点的线路旅游,让游客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了解交流,把冰雪文化与旅游进行融合,让游客在文化的熏染下感受冰雪旅游以及冰雪活动的特点,从而由心底爱上冰雪之行。要想发展好冰雪旅游,还需要培养专长冰雪人才,从游客的吃、住、游、购、娱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打造一条龙服务,不再出现住宿难、出行难、线路不明确等问题,真正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让黑龙江的冰雪旅游成为大家的首选之地,才能更好的发展冰雪旅游,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 Leiper.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Tourist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

2.Hamel G,Prabalad C K.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4):122~128

3.J Tribe. Corporate Strategy for Tourism[M].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4.Melphon Mayaka,John S Akama. Systems approach to tourism training and education:the Kenyan case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2007 (28):298~306

5.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6.张银霞.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以大连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7

7.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endprint

通过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提取主成分,运用软件输出结果,总方差解释如表8 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能够解释绝大部分原信息,因此将第一、二主成分抽象旅游产业竞争力Y,X3~X17为无量纲化后各省市地区相应指标对应的结果,将其相关系数分别进行单位化代入得旅游产业竞争力公式:

Y1=0.31x3+0.35x4+0.36x8+0.36x10+ 0.27x11+0.32X12+0.20x13+0.33x15+0.32 x16+0.31x17

Y2=-0.27x3-0.04x4-0.11x8+0.06x10 +0.47x11+0.36X12+0.57x13-0.11x15-0.32 x16-0.34x17

Y=0.6920Y1+0.1802Y2

(四)结论分析

根据公式,带入数值后得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排序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下的单个排序,结果如表9、10所示。

通过分析数据及结果排序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总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从各个指标的排序来看,黑龙江省的国内旅游收入排在第七,处于全国前列,由此可见本省的旅游产业极大的推进了地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需要作为重点产业来支持发展。国家AAA及以上景区数量、国内旅游者人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旅客周转量等影响指标处于国家的中等水平,需要重点发展,争取能够处于国家先列水平,以便加强我省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旅行社总数、旅行社营业收入、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客运总量等指标处于国家落后的水平,可见本省的旅游业绩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距,需要增加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数量,同时也需要引进大量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从上述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看,黑龙江省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微弱的优势,但是在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营业收入、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因素都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一)加强旅游资源要素的有序开发与规划

黑龙江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所以应挖掘更多具有旅游潜力的城市及乡镇,开发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打造更多国家3A级景区,以扩大市场份额,缩小与旅游资源发达省市的差距。广东省旅行社总数指标得分为0.419,而黑龙江省得分的为-0.77,由此可见本省旅行社数量的稀少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需要大规模的旅行社的建造,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要素上的支持。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产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与交通运输业、邮政储蓄业、其他文化产业等都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旅游产业应与其相关产业融入一体,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政府需在保证了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且安全的情况下,还应保证其他相关设施能良好的为出行者服务,对保险、医疗、通信、金融等相关产业链做出进一步完善。只有在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条件下,出行者的最基本权益才得到保障,人们才能无后顾之忧,人们才能更放心的出行,真正体验到旅游带来的乐趣,更好地享受大自然。

(三)增强旅游企业的业绩竞争力

一般来说,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与业绩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业绩主要依赖于旅游企业。其中业绩竞争力中国内旅游人数与收入均处于中上水平,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具有吸引游客的潜力,但是这却与旅行社、星级饭店收入及其生产率有极大的关系。黑龙江省的旅游企业数量和劳动生产率都不占优势,与北京、广东等发达城市差距也十分悬殊,必须提高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投资,增强建设,增加数量,从而扩大市场占有量,以缩小与其他的差距。在注重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的发展,提高旅游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注重旅游企业相关服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加强定期的培训,建立监督与绩效考核系统,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与服务水平。

(四)加强政府旅游支持竞争力

旅游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旅游产业的关联度高,有极强的综合性,需要市场与政府的支持。黑龙江省的客运总量、旅客周转量及固定资产投资都处于较低水平,旅客数量及周转量远不及广东省,需扩大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开设部分航班、车次等来与外界取得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把旅游产品及文化发扬出去,走向全国。黑龙江省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得分为-0.59,与旅游大省山东省0.416也相差悬殊。要想发展旅游支持竞争力,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增加社会固定资产的投入,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合理地运用职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既要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障相关单位的经济利益,不能夸大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旅游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五)重点发展冰雪旅游

除了正常的休闲旅游之外,黑龙江省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冰雪旅游更是逐渐被游客们所广泛接受,也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量。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冰雪旅游,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我省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黑龙江省需把握好独具的特色,打造精品,发展有自己特点的旅游线路。发展冰雪旅游首先要对整个冰雪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整体运营,防止资源的浪费及过度开发,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制定符合当下文化特点的精品线路,在以往路线的基础上加上新元素,打造新特点,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除此之外,可以打造一些独具当地文化特点的线路旅游,让游客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了解交流,把冰雪文化与旅游进行融合,让游客在文化的熏染下感受冰雪旅游以及冰雪活动的特点,从而由心底爱上冰雪之行。要想发展好冰雪旅游,还需要培养专长冰雪人才,从游客的吃、住、游、购、娱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打造一条龙服务,不再出现住宿难、出行难、线路不明确等问题,真正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让黑龙江的冰雪旅游成为大家的首选之地,才能更好的发展冰雪旅游,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 Leiper.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Tourist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

2.Hamel G,Prabalad C K.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4):122~128

3.J Tribe. Corporate Strategy for Tourism[M].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4.Melphon Mayaka,John S Akama. Systems approach to tourism training and education:the Kenyan case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2007 (28):298~306

5.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6.张银霞.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以大连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7

7.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成分分析法旅游产业层次分析法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