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创新机制研究
2015-01-06夏金梅
夏金梅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极化效应使城市吸纳农业要素,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农业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然而,生态农业科研投入力度不足、新生代农业劳动力补给不足、传统政绩观错位、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等因素制约了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科技研发投入机制创新、支农资金投融资机制创新和政府政策机制创新。
关键词:都市型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创新机制;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62-04
Research on the Restrict Factors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agriculture in Henan Province
XIA Jin-mei
(Economics Colleg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 agriculture in Henan province is restricted by such factors as the insu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vestment, new gene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supply, traditional achievement view dislocation, and lack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rand, therefore, to speed up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 & D input mechanism innovation, funds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policy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are all needed.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restricting factors; innovation mechanism; Henan province
1 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内涵
都市型生态农业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出现于日本、欧美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开始关注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比发达国家晚得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才出现都市型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规划[1],进行一些列改革和试点,将城郊农业和城市中心经济发展结为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农业符合都市居民日益普及的绿色消费观,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生态环保的餐饮、娱乐等休闲需求,成为实现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重要纽带,因此,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程度,也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环境资源综合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都市型生态农业没有统一定论,中外不同学者对于都市型生态农业的表述各有侧重[2],总的来说,理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内涵,关键点有三:一是“都市型”,这是对农业职能地位的强调,区位特色鲜明,指整个大都市辖区,即城区和郊区均包括在内;二是“生态”,这是要求农业生产必须注重资源的再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规模化”,这是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要求,不是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而是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根据都市居民对农产品生态绿色,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旅游等需求,融生产性、生活性以及生态性为一体的高效的规模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农业。简言之,所谓都市型生态农业主要是指大城市的边缘地区,利用靠近大都市的便利条件,例如较高的农业科学技术、较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等,根据都市居民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也以清幽生态的自然环境吸引都市居民去休闲度假、体验农业、了解农村[3]。
2 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人口的过快增长、生态环境的失衡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极大困境,一方面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农产品以及农业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农业能够提供生态休闲、绿色消费等功能[4]。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兴起,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郑州新区(中牟)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它的建成不仅能够为超过千万人口的大郑州提供有机绿色农产品,还可以成为郑州及周边地区人们休闲度假、体验种植采摘的好选择。但是,在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1)生态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全省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生态农业的规模不大,覆盖率不高。都市型生态农业还无法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与主要模式。
2)河南传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多是处于初级水平的循环,循环不经济、循环不环保甚至循环不节约,投入高,产出低,可控性和精确性都无法把握,很难适应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5]。例如,“秸秆-饲料-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农业模式在河南省农村推广普遍。一般做法是每一家建设沼气池,将农作物秸秆等再利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每家都修一座沼气池既浪费资源,也不利于管理,由于技术原因,沼气效果也不好,大多成为“面子工程”。endprint
因此,建立在循环经济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基础上,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建立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合二为一,为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做出新的探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河南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3.1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足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够制约了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集约化生产。尽管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惠及“三农”,支农资金也在逐年增长,但是支农资金的去向比较分散,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仍然有待加强,突出表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和提供社会化服务,都市型生态农业的特征是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因此一线指导的技术人员尤为关键。根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 747人,占整个农科系统职工总数的5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些专业人才多分布于省市级的农科院所,全省高学历高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近95.0%都在省院。乡镇一线技术人员比例偏低,甚至面临断层危机,且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对最新农业生产技术接受能力较差,农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影响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此外,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导致农技培训不能有效开展,影响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民农业技能无法提高,农业收益不高。因此,急需要政府从增加财政经费、增加岗位编制等多方面给予支持[6]。
3.2 新生代农业劳动力补给不足
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对新鲜事物有较快接受能力的年轻劳动力,农民对现代农业的种植知识和对机械化生产技能的掌握程度,会对农业最新科研成果的实施和运用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中央加大支农力度,河南省的农业科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沿海开放省份,甚至是中部相邻省份相比较,对于农业发展所需各个层次人才的关注和培养还较为薄弱。一方面,河南省地处中原,人才引进政策上,既没有沿海开放省份的经济实力高薪诱惑,也没有西部地区强大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导致大批各大农林院校的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外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农产业的高收益,也使得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有农业实践经验的农村青壮年大规模流入非农产业。
从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从业人员构成变化趋势中,农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19.4%上升到2012年的58.2%,相应的,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80.6%下降至2012年的41.8%。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加速了河南省劳动力老化趋势,新生代农业劳动力补给不足,影响了河南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以GDP为核心的传统政绩观错位
都市型生态农业强调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的一致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资源生态性保护,强调各种资源的再循环利用,永续发展。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永久开发使用是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必然要求,此外,都市型生态农业要求全局性、长期性的农业收益,对土地资源的整体性规划要求较高,甚至需要打破原有的生产生活格局,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治理环境等方面会有较多的支出,这显然会影响传统观念上的经济利益,以传统GDP为核心的业绩考核标准容易使区域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态度犹豫不决,不利于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推进。
3.4 生态农业精品品牌推广乏力
河南省相较于沿海省份而言,经济开放程度依然较低,中原地区城市居民绿色消费观念尚未普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也有一定差距,这些都影响了居民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与一般农产品相比,生态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在占有市场份额上缺乏强劲的竞争力,以至于生态农产品的普及率不高,除了现有的生态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外,生态农业品牌推广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加速,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不论是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还是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生态农业的精品品牌尚未形成,在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和实施中,对于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还需加大,从而用生态农产品的精品品牌效益助推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河南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创新机制
4.1 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加快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以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从多种农业合作社发展实践经验来看[7],目前比较普遍的形式有:①对于愿意流转土地也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以土地入股,集体经营,农民参与受益分红;②对于不愿意流转土地但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农民,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统一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再统一回收粮食;③对于那些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的农民,可以出租土地使用权。一是出租给个人,可以发展家庭农场模式,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辅以一定程度的机械化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带动畜牧、家禽、养鱼等循环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二是出租给企业,可以建立大型农场。一方面,便于进行大型机械化生产,大大地提高农业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化规模经营,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利用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保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供给量,从而改善生态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劣势,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形成生态农业的精品品牌,最终发展成为都市型生态农业园区观光休闲、农业体验一体化。
4.2 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研发机制创新
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需要政府持续不断的稳定财政支持。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重点在于促进国内外农业领域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用科技武装农业,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首先,要提供及时到位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大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新技术研发;二是大力建设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其次,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这要求加大力度把农林院校专业性人才留在农业科技研发的岗位上,尤其是增加一线科技人员比例,同时鼓励高校相关科研机构以及省市级的科研院所直接进入农业生产过程,从技术支持的角度对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助力。定期进行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农业技能培训,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土地收益,这样才能把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留在第一产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endprint
4.3 加快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融资机制创新
都市型生态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要求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因此,需要市场运行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创新多元化的农业投资融资机制。首先,保持政府支农资金的稳步增长,财政支农资金对于农业的长期高效发展有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的财政总支出总体处于上升态势,其中支农资金也逐年增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理,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8]。可见,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更加多样化;其次,要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引导来自于社会、企业或农户等不同经济主体的民间闲散资金投向适合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模式,将科技人才、先进技术等带入农业的生产管理中;最后,政府要创新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4.4 加快政府政策机制创新
1)优化政策环境。不论是休闲观光,还是了解体验,都市型生态农业都需要土地资源的大量供给,而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营的多样化发展,这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政策体制,从而推动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科技最新动态,利用最新的生物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更重要的是要将技术成果实施到农业生产中,促进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高科技人才团队的合作和努力,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优秀人才引进、岗位编制、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政策。政府要为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9]。
3)加强环境立法政策。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关注生态环境,要求将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外源污染控制到最优化,然而,即使强调了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也会有一定废弃物的排放,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严格的法律环境,有法可依才能高效地解决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推行现代农业体系的完善[10]。
参考文献:
[1] 俞菊生,吴轶韵,罗 强. 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5):1002-1006.
[2] 关海玲, 陈建成. 都市型生态农业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2009, 28(7):77-81.
[3] 付恭华,王 莹,鄢帮有. 生态农业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289-294.
[4] 黄倩倩,吴 琼.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上海市“崇明生态岛”为例[J]. 北方经济, 2009(2):27-28.
[5] 赵国杰,杜 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9(8):109-111.
[6] 陈佳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河南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10):35-36.
[7] 谢亚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实施[J].经济研究参考, 2005(31):31.
[8] 新华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 // news. xinhuanet.com / mrdx / 2013-11 / 16c_ 132892941htm,2013-11-16.
[9] 谢裕林,张 丽,刘敬阳. 重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 促进科研持续强劲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92-93, 96.
[10] 张 梅.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江南论坛,2011(2):24-26.endprint
4.3 加快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融资机制创新
都市型生态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要求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因此,需要市场运行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创新多元化的农业投资融资机制。首先,保持政府支农资金的稳步增长,财政支农资金对于农业的长期高效发展有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的财政总支出总体处于上升态势,其中支农资金也逐年增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理,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8]。可见,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更加多样化;其次,要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引导来自于社会、企业或农户等不同经济主体的民间闲散资金投向适合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模式,将科技人才、先进技术等带入农业的生产管理中;最后,政府要创新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4.4 加快政府政策机制创新
1)优化政策环境。不论是休闲观光,还是了解体验,都市型生态农业都需要土地资源的大量供给,而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营的多样化发展,这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政策体制,从而推动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科技最新动态,利用最新的生物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更重要的是要将技术成果实施到农业生产中,促进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高科技人才团队的合作和努力,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优秀人才引进、岗位编制、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政策。政府要为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9]。
3)加强环境立法政策。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关注生态环境,要求将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外源污染控制到最优化,然而,即使强调了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也会有一定废弃物的排放,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严格的法律环境,有法可依才能高效地解决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推行现代农业体系的完善[10]。
参考文献:
[1] 俞菊生,吴轶韵,罗 强. 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5):1002-1006.
[2] 关海玲, 陈建成. 都市型生态农业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2009, 28(7):77-81.
[3] 付恭华,王 莹,鄢帮有. 生态农业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289-294.
[4] 黄倩倩,吴 琼.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上海市“崇明生态岛”为例[J]. 北方经济, 2009(2):27-28.
[5] 赵国杰,杜 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9(8):109-111.
[6] 陈佳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河南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10):35-36.
[7] 谢亚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实施[J].经济研究参考, 2005(31):31.
[8] 新华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 // news. xinhuanet.com / mrdx / 2013-11 / 16c_ 132892941htm,2013-11-16.
[9] 谢裕林,张 丽,刘敬阳. 重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 促进科研持续强劲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92-93, 96.
[10] 张 梅.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江南论坛,2011(2):24-26.endprint
4.3 加快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融资机制创新
都市型生态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要求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因此,需要市场运行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创新多元化的农业投资融资机制。首先,保持政府支农资金的稳步增长,财政支农资金对于农业的长期高效发展有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的财政总支出总体处于上升态势,其中支农资金也逐年增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理,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8]。可见,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更加多样化;其次,要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引导来自于社会、企业或农户等不同经济主体的民间闲散资金投向适合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模式,将科技人才、先进技术等带入农业的生产管理中;最后,政府要创新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4.4 加快政府政策机制创新
1)优化政策环境。不论是休闲观光,还是了解体验,都市型生态农业都需要土地资源的大量供给,而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营的多样化发展,这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政策体制,从而推动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科技最新动态,利用最新的生物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更重要的是要将技术成果实施到农业生产中,促进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高科技人才团队的合作和努力,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优秀人才引进、岗位编制、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政策。政府要为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9]。
3)加强环境立法政策。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关注生态环境,要求将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外源污染控制到最优化,然而,即使强调了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也会有一定废弃物的排放,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严格的法律环境,有法可依才能高效地解决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推行现代农业体系的完善[10]。
参考文献:
[1] 俞菊生,吴轶韵,罗 强. 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5):1002-1006.
[2] 关海玲, 陈建成. 都市型生态农业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2009, 28(7):77-81.
[3] 付恭华,王 莹,鄢帮有. 生态农业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289-294.
[4] 黄倩倩,吴 琼.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上海市“崇明生态岛”为例[J]. 北方经济, 2009(2):27-28.
[5] 赵国杰,杜 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9(8):109-111.
[6] 陈佳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河南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10):35-36.
[7] 谢亚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实施[J].经济研究参考, 2005(31):31.
[8] 新华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 // news. xinhuanet.com / mrdx / 2013-11 / 16c_ 132892941htm,2013-11-16.
[9] 谢裕林,张 丽,刘敬阳. 重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 促进科研持续强劲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92-93, 96.
[10] 张 梅.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江南论坛,2011(2):24-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