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要立足于传统文化
2015-01-06张涛
张涛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3)
民族声乐要立足于传统文化
张涛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3)
中国传统唱法与西洋唱法之间已经不存在发声方法是否科学的争论,而是两种不同的声音观念。就西洋和中国传统声乐发声方法本身研究来看,是各有特色,没有统一标准的。
民族文化;声乐;唱法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祖国的传统文化,全国上下学国学,其火热程度前所未有。学术明星们对传统文化的平民化解读引起了观众们广泛的关注与探讨,于是赞美之声纷至沓来、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呈现出一种众说纷纭的文化景观。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引发了我对民族声乐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音乐,作为特定时代的生命表现,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当代音乐舞台上,民族声乐更是一门宣传社会先进精神文明的重要艺术品种,在各大文艺演出中独领风骚,在广播、电视等媒介活动中更是占据重要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艺术眼光也逐渐挑剔起来。
我们现在所谈的民族声乐,基本上是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理论上它是指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又吸收借鉴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声经验与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其实,中国素有多元声乐艺术的传统,在20世纪初西方音乐文化进来之前,我国的声乐品种繁多、风格各异,而且相互并存着。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汹涌东渐,所有古老的传统文化形式在这个时代都受到冲击,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某些文人眼中封建文化的代表,也开始在中国城市的舞台收缩阵地,时髦的西乐与受西乐巨大影响的专业音乐以强势文化的身份迅速在中国音乐舞台占据了显赫的地位。一大批留学归国的优秀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和歌唱家带回了西方音乐的理念和手法,创作、演唱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的歌曲,西洋唱法便由此传入中国,这成为中国声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西洋美声唱法便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并且越来越完善,占领着整个中国高雅声乐艺术的舞台,并影响着民族声乐的几次改革和发展。如20世纪50年代的“土洋之争”,有些看不起本民族声乐方法的人认为“西洋唱法比中国唱法科学”,认为所有中国唱法都是不科学的,所有民间艺人的发声都是不科学的、落后的。对此,已故著名音乐家吕骥先生在《学习和继承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一文中,针对当时争论不休的“土洋之争”,提出“我们要肯定民间艺人在声乐艺术上的创造和成就,也不应该拒绝学习西洋近代的发声科学,如果具备条件,并且要大力提倡,让大家去掌握发声科学,以便研究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丰富遗产,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科学是实践的总结,实践是多方面的,是向前发展的,科学应该建立在广泛的实践基础上,也应该是向前发展的。发声方法的科学与不科学的标准,主要是看这种唱法是否发挥了,并且从各方面发展了演唱者的声音,能否帮助他获得表现各种内容所需要的声音,能否运用自如,他的声音是否在十分顺乎自然的情况下明显地日斟完美?不能再有其它的标准。我们在声乐上必须大力反对盲目的教条主义与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观点。”当中国的声乐家们正对民族声乐的未来充满困惑、迷茫之时,以吕骥先生为代表的音乐家们提出了个“不中不正、不偏不倚”的发展方案,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如果说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受到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当代民族唱法是“土洋之争”的产物呢?
这几年,有人提议:让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于是,中国民族声乐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大洋彼岸,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欣喜了、沸腾了,人们为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如此美妙的中国民族声乐而欢呼。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歌唱家在国外受到的欢迎和喜爱是毋庸置疑的。把民族声乐作为纽带,用文化架起国家与国家之间友谊的桥梁,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它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也是一种体现诚意与友好的外交手段。但是,如果从民族声乐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免有些担心: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后会不会迷失了自我的方向?
音乐和语言并不是无国界的,传播并不等于融合,沟通并不为了迎合。就如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能更好的与外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但由于文化的隔阂,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不能为了消除障碍去改变自身的文化传统。传统是不能改变的,文化是不容改变的。所以,学习他国语言和传扬民族声乐的目的是一致的,是为了沟通,而不是用来同化自己。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而每一种艺术都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和审美情感。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尤其是把“原生态”唱法搬上舞台,我们更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文化含义,我们在借鉴国外各种文化式样的同时,应该保持好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评价体系。
虽然现代西方文明对我们的冲击和影响很大,但无论是保护传统文化还是发展民族声乐,我们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质,客观、理智地反思前人涉过的道,冷静、坚定地走好自己未来的路。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苏向丽.论歌唱中技巧与表演的融合[J].大众艺术,2009(08).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J616
A
1005-5312(2014)35-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