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与功能的再思考

2015-01-06施爱民王美荣

文教资料 2014年26期
关键词:思政课理论课辅导员

施爱民 王美荣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作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特殊手段,一直为国家所重视,任课教师也一直在积极进行提高课程实效性的各种探索,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效果至今未能尽如人意。影响课程效果的众多因素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和功能的认识偏差是关键性因素,这些偏差有来自任课教师自身的,有来自外界的,本文就其中一些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及纠偏对策做探讨。

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体经济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共产主义教育,就是一种要求个人委曲求全的奉献教育,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认为思政课对个人物质需要的满足没有作用,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和功能的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认识偏差。

这种认识偏差是历史性的,是由于过去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长期偏差造成的。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担心强调个人价值,就会削弱社会的凝聚力;讲个人利益,就会造就个人主义,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利益的焦点放在国家与集体,强调和提倡个体对国家、集体的服从与牺牲。对于义务,焦点放在个体,强调和提倡个体对社会、他人的奉献,很少提及个人的权利和对自由的追求。这样的教学偏差,使得人们误认为思政课的本质与功能就是说服人们放弃个人需求。对思政课本质与功能的这一误读,是一些人对思政课冷淡的重要原因。

利益问题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过程中都绕不过的话题,是人们行为的最根本驱动力。马克思主义肯定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马克思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其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出丑。所以,为了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思政课充分显示其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意义,促使学生意识到思政课与自身成人成才的关系,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为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社会与个体之间的依存关系,决定思政课对于个体利益的追求,既有间接作用又有直接作用。思政课对于个人利益追求的间接作用,体现为思政课对社会具有的影响力。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个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稳定、和谐的社会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而社会的稳定、和谐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事往一想,劲往一处”,需要有一种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信仰作为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政课通过教育,促使人们追求和形成社会需要的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进步。可见,思政课的社会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服务的。思政课对个人利益追求的直接作用,体现在思政课对于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上。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是个人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并给予回报。因此,个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为社会所接受和肯定,是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思政课涵盖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知识,通过系列课程的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具备对社会问题、社会发展趋势理性地判断、分析和应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思政课具有巨大的“个体价值”,对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为“个人利益”拨乱反正。利益问题是学生困惑最多、最关注的问题。利益话题的讨论交流及引导,实质上就是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价值的讨论、交流和引导。所以,利益问题想明白、想清楚了,其他思想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每个个人对利益的正当追求构成“集体”对利益的正当追求,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明确鼓励学生追求个人正当利益。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一视同仁”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精神,很多高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一视同仁”。“一视同仁”的制度措施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课堂教学组织与教师工作考核上的“平等对待”,却影响了思政课功能的实现。课堂教学组织上的“一视同仁”主要表现在“大班教学”问题上。当前,各高校为了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基本都是大班教学,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多达百人以上,专业课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视同仁”,自然也是大班教学。教师工作考核方面的“一视同仁”,表现在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的要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完全一致。

“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视同仁”,是人们意识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本质差异产生的偏差。思政课与一般专业课不同,它的知识传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某种职业技能,而是让人们形成某种态度。态度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形成以情感为基础,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大班教学”学生众多,很难开展互动,很难进行师生交流,每节课教师只能是“做报告”,只能是“一言堂”,这样的教学使得师生心理距离很大,理论就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深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工作量上的“一视同仁”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因课程性质的不同,专业课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构成是多元的,除了课堂教学量外,还包括实验指导、实训指导、论文指导等其他要素,而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教师教学工作量构成单一,只有课堂教学量。为此,要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思政课必须承担更多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很少有时间与精力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学生接触少,不能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困惑与关注,也就难以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影响教学实效性。

要纠正“一视同仁”的认识偏差,除了要让学校管理层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程的特殊性之外,还需要国家层面制度与资金的支持。“大班上课”与工作量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成本问题。如果根据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实施小班教学(每班学生50人左右),同时减轻教师工作量,那么一所高校需要的思政课教师量必然比较大,学校教育成本必然要提高,对此不少学校可能难以承受。所以,要根治思政课大班教学、老师工作负担问题,需要国家出台文件,明文规定思政课的小班教学制度、专任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量与社会实践时间的底线,同时,给每个高校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弥补因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教学、教师工作量降低、参加社会实践而增加的学校经费开支。这样一来,师生之间课外互动时间增加,教师第一手实践材料必然丰富,理论的实践性更有说服力,教育实效性必然提高。

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的“一体化”

理论之所以得到人们的信服、成为人们的信仰,是因为这个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成功的验证与运用。思政课要实现其本质与功能,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这早已经是共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对教材不敢做加减法,教学内容与教材丝毫不差。同时,教学经费有限,教学硬件设备基本只是粉笔加黑板,教师外出学习考察、社会调研比较少,掌握的第一实践材料不丰富。导致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多是“课本上所举、报纸上所刊登”的事例。为此,给人的印象是思政课就是“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这也是思政课上学生抬头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走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各高校纷纷尝试种种教学改革,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近年来一些高校实施的“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一体化”改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一体化,把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等同起来,一人兼任教师与辅导员两岗位,既要承担专任教师的职责,又要承担辅导员的职责。

笔者认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一体化”,从理论上说比较完美,能够使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更密切。但在实践中,受人精力与时间所限,这种“美好”变成现实的难度非常大。

思政课的特性决定要成为一位称职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专心也需要时间。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形成正确信念,是高校思政课的最终和最高目标。理性思维能力是在师生间、学生间对“理论”多种形式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培育与提升的。但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底蕴的讨论,就是无“知”的讨论,就是“无理取闹”。信念的形成同样离不开“理论”,它是在人们对理论“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由相信到坚信,最终形成信仰。没有理论性,思政课的教育即使有效,也是昙花一现,没有长效性。所以,“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只有坚持这个根本,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坚定信念,学生一生受用,社会长久受益。而思政课涉及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实践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任课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科最新发展成果,需要专心也需要时间做学术研究。而辅导员工作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辅导员工作具有日常性、事务性和随机性特点,为此,一位称职的辅导员很难再有更多时间与精力研究理论与教学艺术,结果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就是理论分析不深入,只是大量现实事例的堆砌,不利于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人的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期待一个人既能像张艺谋那样导出电影般的课堂教学艺术,又能像陈景润一样研究出非凡的学术成果,还能像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般地管理学生日常事务。所以,一体化的结果只会使思政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两败俱伤。

笔者认为,为了加强思政课与学生实际的结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可以互为助理。思政课专任教师以教学工作为主,同时兼任辅导员助理,定期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工作。辅导员以学生管理工作为主,同时兼任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助理,承担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思政课专任教师与专任辅导员共同关注学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困惑和迷茫能为教师与辅导员所及时发现,思政课教学和班级活动主题更有针对性与现实性。

总之,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与功能,受教育者激发内在需要,任课教师正确实施教育,管理者科学管理,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课程必将产生积极效果。

[1]杨江民,徐承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及构建原则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20).

[2]张建忠.现代性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探索,2014(4).

[3]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4]徐光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5]李俊卿,张泽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探究[J].理论导刊,2014(9).

猜你喜欢

思政课理论课辅导员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