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院校教育现状及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15-01-06李慧敏
李慧敏
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方面具有特殊优势,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不容乐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为主的高职院校,学院的发展过程是我国高职高专发展过程的缩影,教育改革深层次发展问题突出。本文以该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创新教学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发展 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不仅影响着知识传授方式和手段,而且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严重阻碍教学发展步伐,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改革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方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提到“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改革创新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等四大模式”[1]。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现常用的教学模式。
产学教合作该模式中学校定位于生产实践、设计开发的上流。学校教学内容和学术水平必须“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学校和企业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工学交替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学习相结合。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年在校学习为主、穿插实习,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践、实训为辅;第二阶段,后一年在企业实习实训,以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大纲;“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工作案例和公司工作模式;订单式指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一般指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2.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特征。
从上述高职学院采用的教学模式介绍可以看出,高职教育逐步积累了经验,正在形成自身特色,教学模式设计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宗旨展开,培养目标的应用能力和专业设置的职业方向、针对岗位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社会企业及同行院校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明显特征。
3.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分析表格数据,从就业情况来看,学生一次本行业就业率出现下降、反弹、回落的趋势,就业渠道狭窄,受市场人才饱和的影响,出现转行、甚至毕业失业的现象。从专业来看,动画专业就业形势较其他两个专业严峻,娱乐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原因在于受社会网络游戏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动画专业受行业发展和专业设置的影响,就业形势较差。总体来说,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培养学生需要3年,而企业受市场经济影响变化较快,现在培养的学生三年后未必受企业欢迎。游戏娱乐和影视动画行业明显出现人员供求不平衡。学校人才岗位培养角色不明确,导致学生必须重新回炉进行二次培训和训练才具备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
专业和课程设置盲目模仿。高职教育发展一直借鉴国外经验,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各院校专业开设盲目效仿与抄袭。据国家工商总局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10月,全国动漫制作机构已达5473家,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仅2004年一年,吉林动画学院招生动画专业学生2000人。2006年我系动画专业招生6个班级,共138人。以我院2004级娱乐软件专业为例开设课程如下:娱乐软件数学基础,计算机组装,程序设计基础,人体,3DMAX,等等。2005年大纲将数学基础删除。娱乐专业开设数学和游戏程序设计基础课程都是工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开设的课程,明显是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明显不符合培养对象和企业的需求。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从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34人的(含双肩挑人员)职称层面来看,教师高级职称偏低,以中级、初级居多。从学历来看,教师学历本科比重较大,从年龄来看,教师队伍年轻化,有活力,可塑性强,但中年教师面临断层危险。教学队伍不合理还表现为教师数量不足,按师生比例1:13,我院有四个院系不达标,教师疲于应付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各专业缺少高级职称的带头人,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的需要。
地域文化和内涵建设不足。在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高职院校纷纷成立服装专业,机械工业繁荣时期,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有电子、机电、计算机专业。而现在动漫行业处在发展高度,各学院都承办动画专业。苏州高职院校17所,教育院校5所,均开设有动画专业,其中工艺美院于1999年率先开设该专业。职业院校忽略内涵建设,师资匮乏,专业教学水平低下等问题突出。
校园扩大化、招生规模、专业素质低能化。高职院校经历合并、改名、校园搬迁的发展浪潮,截止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目前工艺美院的学院面积由原来的60多亩变成现在的600亩,在校生达5000名,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扩大到18个专业,几十个小专业,教师规模直逼400人。但是生源的增多并没有带来生源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而是呈现出专业素质“速成”、专业能力低下等现象。
二、创新教学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我国高职艺术教育由传统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二者发展而来,发展基础薄弱,观念落后,体制不健全,一直沿用“高职传统”型教学模式。高职艺术教育如何教?教什么?效果评价等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走特色办学、品牌效应、质量立校是高职艺术院校改革的关键所在,而改革的关键落实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如何创新艺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1.特色办学是高职艺术发展方向。
专业方向应考虑传统和地域文化走品牌战略和自主创新路线,把握市场信息以特色、特长见长,凸显优势战略,从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中找突破点,依据本地经验和优质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势互补。苏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从刺绣到玉雕,从年画到园林,拥有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9项目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60项目列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基础。通过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深层次内涵,设置相关专业,走特色、品牌战略发展之路。学院通过老艺人的传、帮、带培养传统工艺美术继承人,通过与其他专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美术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开发工作,全面提升产品的深度内涵和表现形式”。
课程结构中的特色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并不是简单的美术和绘画,它包含其他学科的丰富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修养、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公共文化课开设人文和自然科学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交流和科研活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融”,使交叉学科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师资水平高低决定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针对目前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知识内涵等深层次问题,我院推广“双师制”及行业带头人、企业骨干、学者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大教师队伍培养经费投入,拓展培养渠道,增加新教师、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可以选择驻企业顶岗实习、高校进修、出国培训、短期培训等形式,充实、完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教师教学资格认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教学资格认定办法;建立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签署个人五年职业规划协议,通过岗前培训、学历提升、短期培训、国内外访问学者及高级访问学者协调教师个人内需和学院长远目标需求;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低,为此学院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实行一比一的补贴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立项。
3.加强实训设备的建设、资金投资。
实训设备是保证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实训条件的好坏决定实践教学的成败。以我院为例,学院实训中心从原来不足1000平方米的“十二间半”发展到38860平方米,拥有56个工作室,实训场地充足,但实训设备更新快、实训设备应用范围窄,难以实现设备共享,同时存在重复投资现象。为此应整合实训资源、实施共享机制;与企业合作投资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投资设备设立工作室,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理念进行实训教学,这种合作方式可实现企业与学院的共赢。
4.加强管理模式规范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发展起步较晚,管理机制滞后,实训设备出现有人用无人管的“真空”状态。制定实训室使用管理制度、实训管理人员职责等一套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管,以及教师负责制,设立实训秘书岗位,负责实训设备的管理与协调工作。
5.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学院“大平台,小方向”的教学思想,打造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专业教学模式,大专业平台为专业基础课程奠定扎实的艺术基础,灵活变动的小专业方向满足学校随市场变化而设置具体教学课程。通过引入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动向,形成课程资讯的广度、课程实践实习的深度、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度三维特色;课程群方式优化课程设置,精品课程提升教材质量,建立主导课程,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建立实现教学目标的主导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制订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打造一流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体系;跨专业合作发展,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专业限制,走合作发展之路。
6.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推广项目式教学,运用“主题教学法”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设定主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提出问题—交流与合作—修改设计—成品等流程,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认知、批判、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的优势。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7.重视教学评价,创新教学评价方法。
围绕“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教学思路,改革课程体系考核模式,加强过程评价、适度结果评价。艺术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课程考核应采用过程+结果的评价方法,过程评价占60%,结果评价占40%。推行学业报告书,学生整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料设计成册,通过设计排版成一个作品,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毕业设计手册和毕业创作过程资料整理,设计成一个作品。学业报告书和毕业手册均作为学生毕业资格的考核依据,不得缺少。
参考文献:
[1]2009年9月13日教育部门户网.
[2]孙震南.21世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前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8-193.
[3]张俨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江苏电化教育,2002,03.
[4]吕林海,汪霞.创新型的大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2008(1).
专业方向应考虑传统和地域文化走品牌战略和自主创新路线,把握市场信息以特色、特长见长,凸显优势战略,从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中找突破点,依据本地经验和优质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势互补。苏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从刺绣到玉雕,从年画到园林,拥有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9项目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60项目列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基础。通过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深层次内涵,设置相关专业,走特色、品牌战略发展之路。学院通过老艺人的传、帮、带培养传统工艺美术继承人,通过与其他专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美术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开发工作,全面提升产品的深度内涵和表现形式”。
课程结构中的特色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并不是简单的美术和绘画,它包含其他学科的丰富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修养、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公共文化课开设人文和自然科学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交流和科研活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融”,使交叉学科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师资水平高低决定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针对目前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知识内涵等深层次问题,我院推广“双师制”及行业带头人、企业骨干、学者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大教师队伍培养经费投入,拓展培养渠道,增加新教师、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可以选择驻企业顶岗实习、高校进修、出国培训、短期培训等形式,充实、完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教师教学资格认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教学资格认定办法;建立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签署个人五年职业规划协议,通过岗前培训、学历提升、短期培训、国内外访问学者及高级访问学者协调教师个人内需和学院长远目标需求;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低,为此学院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实行一比一的补贴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立项。
3.加强实训设备的建设、资金投资。
实训设备是保证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实训条件的好坏决定实践教学的成败。以我院为例,学院实训中心从原来不足1000平方米的“十二间半”发展到38860平方米,拥有56个工作室,实训场地充足,但实训设备更新快、实训设备应用范围窄,难以实现设备共享,同时存在重复投资现象。为此应整合实训资源、实施共享机制;与企业合作投资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投资设备设立工作室,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理念进行实训教学,这种合作方式可实现企业与学院的共赢。
4.加强管理模式规范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发展起步较晚,管理机制滞后,实训设备出现有人用无人管的“真空”状态。制定实训室使用管理制度、实训管理人员职责等一套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管,以及教师负责制,设立实训秘书岗位,负责实训设备的管理与协调工作。
5.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学院“大平台,小方向”的教学思想,打造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专业教学模式,大专业平台为专业基础课程奠定扎实的艺术基础,灵活变动的小专业方向满足学校随市场变化而设置具体教学课程。通过引入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动向,形成课程资讯的广度、课程实践实习的深度、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度三维特色;课程群方式优化课程设置,精品课程提升教材质量,建立主导课程,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建立实现教学目标的主导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制订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打造一流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体系;跨专业合作发展,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专业限制,走合作发展之路。
6.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推广项目式教学,运用“主题教学法”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设定主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提出问题—交流与合作—修改设计—成品等流程,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认知、批判、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的优势。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7.重视教学评价,创新教学评价方法。
围绕“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教学思路,改革课程体系考核模式,加强过程评价、适度结果评价。艺术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课程考核应采用过程+结果的评价方法,过程评价占60%,结果评价占40%。推行学业报告书,学生整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料设计成册,通过设计排版成一个作品,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毕业设计手册和毕业创作过程资料整理,设计成一个作品。学业报告书和毕业手册均作为学生毕业资格的考核依据,不得缺少。
参考文献:
[1]2009年9月13日教育部门户网.
[2]孙震南.21世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前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8-193.
[3]张俨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江苏电化教育,2002,03.
[4]吕林海,汪霞.创新型的大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2008(1).
专业方向应考虑传统和地域文化走品牌战略和自主创新路线,把握市场信息以特色、特长见长,凸显优势战略,从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中找突破点,依据本地经验和优质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势互补。苏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从刺绣到玉雕,从年画到园林,拥有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9项目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60项目列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基础。通过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深层次内涵,设置相关专业,走特色、品牌战略发展之路。学院通过老艺人的传、帮、带培养传统工艺美术继承人,通过与其他专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美术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开发工作,全面提升产品的深度内涵和表现形式”。
课程结构中的特色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并不是简单的美术和绘画,它包含其他学科的丰富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修养、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公共文化课开设人文和自然科学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交流和科研活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融”,使交叉学科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师资水平高低决定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针对目前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知识内涵等深层次问题,我院推广“双师制”及行业带头人、企业骨干、学者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大教师队伍培养经费投入,拓展培养渠道,增加新教师、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可以选择驻企业顶岗实习、高校进修、出国培训、短期培训等形式,充实、完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教师教学资格认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教学资格认定办法;建立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签署个人五年职业规划协议,通过岗前培训、学历提升、短期培训、国内外访问学者及高级访问学者协调教师个人内需和学院长远目标需求;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低,为此学院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实行一比一的补贴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立项。
3.加强实训设备的建设、资金投资。
实训设备是保证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实训条件的好坏决定实践教学的成败。以我院为例,学院实训中心从原来不足1000平方米的“十二间半”发展到38860平方米,拥有56个工作室,实训场地充足,但实训设备更新快、实训设备应用范围窄,难以实现设备共享,同时存在重复投资现象。为此应整合实训资源、实施共享机制;与企业合作投资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投资设备设立工作室,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理念进行实训教学,这种合作方式可实现企业与学院的共赢。
4.加强管理模式规范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发展起步较晚,管理机制滞后,实训设备出现有人用无人管的“真空”状态。制定实训室使用管理制度、实训管理人员职责等一套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管,以及教师负责制,设立实训秘书岗位,负责实训设备的管理与协调工作。
5.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学院“大平台,小方向”的教学思想,打造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专业教学模式,大专业平台为专业基础课程奠定扎实的艺术基础,灵活变动的小专业方向满足学校随市场变化而设置具体教学课程。通过引入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动向,形成课程资讯的广度、课程实践实习的深度、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度三维特色;课程群方式优化课程设置,精品课程提升教材质量,建立主导课程,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建立实现教学目标的主导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制订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打造一流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体系;跨专业合作发展,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专业限制,走合作发展之路。
6.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推广项目式教学,运用“主题教学法”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设定主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提出问题—交流与合作—修改设计—成品等流程,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认知、批判、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的优势。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7.重视教学评价,创新教学评价方法。
围绕“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教学思路,改革课程体系考核模式,加强过程评价、适度结果评价。艺术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课程考核应采用过程+结果的评价方法,过程评价占60%,结果评价占40%。推行学业报告书,学生整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料设计成册,通过设计排版成一个作品,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毕业设计手册和毕业创作过程资料整理,设计成一个作品。学业报告书和毕业手册均作为学生毕业资格的考核依据,不得缺少。
参考文献:
[1]2009年9月13日教育部门户网.
[2]孙震南.21世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前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8-193.
[3]张俨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江苏电化教育,2002,03.
[4]吕林海,汪霞.创新型的大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