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要我进课堂”到“我要进课堂”
—— 谈学生课堂归属感的形成

2015-01-06李蓉

文教资料 2014年26期
关键词:归属感教材教学模式

李蓉

(扬州市弘扬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0)

从“要我进课堂”到“我要进课堂”
—— 谈学生课堂归属感的形成

李蓉

(扬州市弘扬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0)

课堂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处课堂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积极、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归属感需要教师灵活综合使用教材,巧妙恰当地设置问题组织语言,适时合理地使用教学模式,精确幽默地使用语言,带领学生逐步形成。

政治课堂 归属感 形成策略 教材处理 课堂模式

课堂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处课堂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积极、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心理表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在课堂上,学生都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正确评价、受到集体的帮助和关怀、能在集体中出一份力,实现自我进步。

从学生角度看,较高水平的课堂归属感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自信的认知调控能力和潜能开发力,能够使学生融入课堂、明确自身在群体中的责任作用及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的对象和学的主体,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课堂归属感,否则活跃的气氛、充实的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都可能是一时之景象,难以取得实效。然而,学生课堂归属感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巧妙恰当地设置问题、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适时合理地使用教学模式,精确幽默地使用语言。

一、处理教材,调整知识——归属感形成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是新课标的载体。备课应围绕教材展开,不能随心所欲,但这并不等于照本宣科、固守其原有的结构、顺序,教条不知变通只能让教师变成“复读机”。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教材先讲商品,再通过物物交换困难的探究引出货币。不妨将物物交换困难的探究以游戏形式作为整节课的导入,让学生扮演商品交换者,体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再设置情境问题并总结商品、货币的相关知识。《国家财政》一课,教材顺序是:财政的作用、财政收支。但教学时,教师先讲财政收支,则可以增进学生对财政作用的理解,因为前者就是通过后者体现的。复习时,对教材内容的做结构化的处理很有必要。《经济生活》的内容可分别纳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模块中,打破原有单元结构的束缚,加强知识间的整合力,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新课改后的教材可读性增强,此时对教材适度处理能使教材变得更具逻辑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减少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约束,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到课堂中,在获得知识中增强信心,在提高能力中激发兴趣。

二、体验成功,获得满足——归属感形成的动力

成功感的获得离不开宽容的环境,学生在民主、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往往能够解除心理戒备,使潜能得到开发、自我得到充分展示。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大胆发言就是成功”、“错误暴露出的问题才是进步的最大动力”的理念,包容学生发言中的失误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教师合理的激励对宽容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语言激励不只是对学生的简单表扬,“非常好”这样的泛泛夸赞难以为学生的进步提供长久的推动力。教师不妨试着用更人性化的语言评价学生,“你的回答我很满意”、“你的答案令我刮目相看”、“这个答案说到点子上了”、“你的见解很独到”,等等,让学生感受教师发自内心的表扬、真诚聆听的态度。在学生回答失误或停顿时,激励的语言往往能起到安抚的作用,如“你要不要再思考一下呢”、“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好呢”、“换个问法,你看能不能回答”。这在无形之中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恰当的自我评价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宽容的氛围可以精当的、适合的问题为载体。反复的失败不但使成功感荡然无存,更使学生面对问题望而却步。为此,教师应在问题设计上做文章,不能因为一味追求正确率而降低问题难度,也不能怕打击学生而忽略问题设计。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启示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问题的设计可以分步设置成阶梯设问法。如,“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联系”这一知识点,可结合漫画“气球上的两个人”设计问题如下:“(1)假设甲乙处于气球的一端会怎样?(2)二者对立关系还存在吗?(3)那么同一关系还存在吗?(4)这表明对立性与同一性谁以谁为前提?(5)如果两人不在气球上,还是对立关系吗?(6)表明没有同一性,斗争性是否存在?问题步步紧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既定方向中自主得出结论:“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对同一难度问题的回答上,学生的正确率不尽相同,若要考虑每位学生的成功感,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提问,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回答的机会和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回答问题偏题或停顿时轻易给出答案是不明智的,因为这样会使阶梯式设问功亏一篑,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三、明确共识,优选模式——归属感形成的契机

教学模式有很多种,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抛锚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这些模式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模式发展,且日益现代化。

传递—教授式,是较为传统的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础模式,它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具有代表性事例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式教学,近几年使用较为广泛。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问题做假设性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模式没有对错之分,各有利弊,但有选择上的差别,合理、恰当地选择往往能给课堂增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若固守陈规,则缺乏创造性和吸引力;若标新立异,则缺乏稳定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模式单一化运用、强硬套用、跟风使用等情况常有发生。学生会出现模式定势、疲于应付,自无兴趣可言,积极性难以提高。因此,模式的选择应视情而定,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匹配程度,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生活与哲学》认识的特点这一知识点上,可设置范例:冥王星被开除出行星行列。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文字材料并在课上展示,教师设置问题:“(1)冥王星从一开始被确认为九大行星的一员到被开除,表明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止经过一次实践,这表明认识有什么特点?(2)你认为人类对冥王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3)这表明人的认识具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充分在课前锻炼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及课堂上的展示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情境问题中找到真知,自己总结归纳知识,既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思维力。

教学模式的灵活使用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模式中寻求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得到同伴认可,增强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

四、营造氛围,变换语言——归属感形成的润滑剂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不难发现,其涉及的知识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范围宽泛是政治学科知识的一大特点,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教学时还会涉及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讲“量变与质变”这一知识点上,要用到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的古诗词,要用到成语故事“田忌赛马”,还要用到化学中的“同素异形体”相关知识,等等。

其他学科知识的巧妙借用,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知识,并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国家财政》一课中“影响财政的因素”,可以借用数学中关于扇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扇形面积”,如果把社会总产品比作是圆,把国家财政比作是扇形,那么半径的影响就好比社会总收入的影响,角度的影响就好比分配政策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要说正经话,又要会说诙谐话。《经济生活》中“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这一问题,可以把劳动者比作是萝卜,把岗位比作是萝卜坑。把就业难说成是“坑少、萝卜不知道有坑、萝卜不合适、萝卜补挖出来”等。问题的生活化和幽默化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了积极性。足见,幽默用对地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问题,并且让学生对政治课形成一种期待、向往,助推归属感的形成。

宽松、宽容的课堂教育出来的学生更有自尊,对政治课自然不会厌恶,这也有助于学生归属感的形成。

课堂中,学生中心地位的体现不仅是活动的增多、回答问题次数的增加,更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上。学生一旦形成了课堂归属感,其学习政治的动力和兴趣便会成倍增长,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形成良性循环。

[1]简绍余.科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课堂归属感及其培养[J/OL].百度文库,2012.

[2]张翰,张春生.让学生充满自信让课堂焕发活力——学生课堂展示的优化策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7).

猜你喜欢

归属感教材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