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

2015-01-06狄东睿

文教资料 2014年26期
关键词:姻亲血亲英汉

狄东睿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1.引言

亲属称谓语指互相有直接或间接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属的名称。所有人类的语言都有其亲属称谓语体系,并无一例外地根据性别、年龄、辈分、血缘和婚姻等因素使用,因此中西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语具有一定相似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亲属称谓不仅存在语言上的差别,而且反映文化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大多数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形式都不同,这也展示了英汉文化差异。

2.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

每个民族都有独一无二的文化,英语和汉语被不同的民族所使用,因此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通过分析英汉亲属称谓语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英语亲属称谓语属于“爱斯基摩制”(Eskimo kin terminology),所有的称谓语建立在核心家庭之上,为了显示男女平等,英语亲属称谓语在形式上没有父系和母系之分。汉语亲属称谓语属于“苏丹制”(Sudanese kin terminology),这种制度建立在男权社会之上,人们必须遵守严格的区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的制度,并对其给予不同的称呼。

2.1 家长制社会与非家长制社会中亲属称谓语的区别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基本建立在家长制之上,这些在亲属称谓语上都有所反映。例如爷爷,奶奶,侄儿,孙儿,孙女属于父系亲属,而外公,外婆,外甥,内侄,内侄女则属于母系亲属。英语亲属称谓语没有严格的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之分,因为西方家庭中并没有严格的长幼和血缘远近之别。例如,若想清楚区分“奶奶”和“外婆”,唯一的方法就是加注解“onmy father’s side”或者“onmymother’s side”,grandfather同时代表爷爷和外公,grandson即指孙子也指外孙,孙女、外孙女统称granddaughter,侄女、外甥女都叫niece。

2.2 血亲和姻亲亲属称谓语的区别

中国的亲属称谓中血亲和姻亲的称谓向来有着较严格的区分,例如:伯父(父亲的哥哥),叔父(父亲的弟弟),等称谓属于血亲称谓。而姑父(父亲姐妹的丈夫),姨父等称谓则属于姻亲称谓。两者之间的区别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华中对血缘关系的重视。

英语称谓中就没有所谓的姻亲和血亲的区别,西方社会中人们也并没有对血缘亲属和婚姻亲属加以严格的区分。当然,英语称谓也没有完全忽略姻亲称谓与血亲称谓的区别,人们常在称谓前加上前缀“in-law”以表示姻亲称谓,例如"brother-in-law"就表示姐夫、妹夫、丈夫的姐夫、丈夫的妹夫、内弟、内兄、大伯子、小叔子。

2.3 父系亲属称谓语与母系亲属称谓语的区别

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父系社会,且历来重视亲疏和内外的区别,母系亲属被看做是疏、外,而相对的父系亲属则是亲、内。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汉语称谓语中:父系亲属称谓语往往比母系亲属称谓语更详细,例如:父亲的兄长称作“伯伯”,父亲的弟弟称作“叔父”,他们的妻子分别称为“伯母”和“婶母/婶婶”;但母亲的兄弟则共用一个称谓“舅父”。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就没有明确的母系、父系或是性别差异。Uncle、Aunt通指父亲和母亲的兄弟及姐妹,cousin则泛指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

3.文化因素和英汉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常被用来区别人们的身份、关系、职业和社会地位。英语亲属称谓语和汉语亲属称谓语有着较大区别,这些差异往往反映典型的民族特有文化元素。西方文明常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1815—1870)所创造的科技和文化,因此,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工业文化。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们脱离了中世纪宗教的压迫和精神奴役,此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也帮助人们建立起了人道主义,追求“自由、平等、独立”。正如《世界人权宣言》中所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上帝给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权利。”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人们宣扬个性追求自由,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经济和文化等。个性和自由是西方文明的灵魂,这种文明也将大家族分化成较小的家庭单位。在以工人为主的工业经济中,工人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因此西方人在经济上非常独立,家庭和家族间也没有附属关系。对西方人来讲,亲属不是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存在,因此没有必要对姻亲称谓和血亲称谓加以明确区分,亲属称谓语显得简单、明了、随意。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发展一直处在小规模小农经济的影响之下,建立在以家族为基础单位的社会之上。首先,家族式的群居和劳作模式古来有之,人们之间高度协作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以姓氏命名聚居地是中国社会常见的现象,例如张家村,吴家堡,李家窑,王家寨等。通常情况下这里的居民都属于同一家族,为了明晰彼此的关系,人们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称谓语制度,这也是汉语复杂精细的称谓语形成的重要原因。其次,重视性别差异和“内”、“外”有别则是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例如,人们称呼母亲的父亲为“外祖父”,称女儿的孩子为“外孙”、“外孙女”。“外”这个字就代表了血缘上的疏远。在封建社会人们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中国社会是传统的男权社会,男性在大部分生活和政治领域中都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女性都被看做是男性的所有品和附属品,一直被要求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称谓语中的性别区分反映了男性主导女性附属的社会现象。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讲究长者必须受到尊重,并且享有特权。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思想核心就是儒家提倡的“仁”、“礼”。在儒家思想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关乎“礼”,中国人懂“礼”并不是遵循刻板要求或严格练习的结果,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展现出的美德。对“礼”的不断追求引领人们建立和谐健康的社会,这也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境界。最后,中国人常以亲属称谓称呼陌生人。农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和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大多长期生活在血缘关系密切且相独立的自然村中,这些村落往往自成一个完整的大家族,村民之间亲戚关系网复杂,亲属称谓繁多,而非亲属称谓相对稀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用亲属称谓称呼陌生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表达对陌生人的尊敬和礼遇。

4.结语

通过对比英汉亲属称谓语,可以总结出:汉语称谓语复杂精确,英语称谓语简单模糊。由于语言和文化及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英汉称谓语的显著区别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汉语称谓语诞生于遵守严格的伦理和道德观的社会基础之上,独特的社会形式也造就中国人对血缘的重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孕育出了简单、随意的英语亲属称谓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了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进行成功有效的交流,我们需要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对汉语称谓语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向世界介绍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儒家思想和其他世代相传的文化精髓。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alph Fasold.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陈桂芝.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7(8).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王丽.从“亲属称谓及其外化”看中西文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7):100-102.

猜你喜欢

姻亲血亲英汉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海宁清代藏书传承及其姻亲关系初探
论法律应禁止直系姻亲结婚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