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需抢救的图瓦人弓弦乐器—叶克勒

2015-01-06梁秋丽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克勒托尔木村

梁秋丽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据中新网2013年6月8日报道,新疆和静县巩乃斯镇民间艺人李然研制出了 “失传千年”的蒙古弓弦乐器——“叶克勒”。“叶克勒”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图瓦部落所独有的弓弦乐器,已处于濒危状态。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的“马尾胡琴”,有我国目前遗存“最早的弓弦乐器”“马头琴始祖”之称。

为一窥“叶克勒”之真貌,带着这样的疑惑,2014年7月14日-20日,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先后走访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汗德尕特乡和布尔津县的禾木村,这两个乡村被认为是“叶克勒”仅存的地方。经过一周的实地调查,其存续处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悲观。我们找到了当前仅有的两位会演奏叶克勒的民间艺人,一位是禾木村现已75岁高龄的托尔拉老人;另一位是汗德尕特乡的乔龙巴特,现年37岁,他还是阿勒泰地区“楚吾尔”的传承人。

一、阿勒泰禾木村调研实录

由于禾木村道路维修,我们费劲周折,利用施工的间隙,走进禾木村,采访到了托尔拉老人。访谈在老人的家里进行,这是一处非常简陋的松木小屋,环顾四周,屋外杂草丛生,屋内仅有一张桌子、两张床,再无其它家具,但是屋子收拾的非常整洁。对于我们的到访,托尔拉老人非常高兴,虽然老人已年过古稀,但精神依然饱满,据随行翻译讲,近两年老人腿脚不便,已经很少出门,另外家里也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儿子的去世对老人打击很大,现在陪伴老人的有一个孙子和一个生病的孙女,日常生活尚能自理。

老人拿出了陪伴她近乎一生的叶克勒。据老人讲,这把叶克勒是自己的母亲留下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乐器的共鸣箱呈梨形,是以一整块当地所产红松木挖凿而成的,有两根用马尾搓成的弦,这正是古代马尾胡琴的现代遗存。我们向翻译表明我们的期许,希望老人能展示一下她所有会演奏的叶克勒曲子。据翻译讲,老人已有两年多没有给任何人演奏过叶克勒了,我们是幸运的。老人一口气演奏了六首,在演奏《黑走马》时,老人希望我们都能随音乐舞起来,从她幸福的表情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载歌载舞的场面。遗憾的是,老人说 “这是我能想起来的所有曲子了,原来能演奏很多首,长时间不拉了,忘记了”。我们深感意犹未尽。

据赵·道尔加班先生1985年调查,当时该地区尚有三位艺人会演奏叶克勒,还整理了36首叶克勒曲子。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地仅剩托尔拉老人还在守护叶克勒,曲子也仅余六首,我们不禁感概:这是怎样的一种消失速度啊!

关于传承,老人说自己的孙子孙女都没有继承自己的叶克勒技艺,至于原因,托尔拉老人说,孙子常年在外奔波,并不常在家,亦不喜欢叶克勒,而孙女身体不好,也没有学,村子里也没有人要学这件乐器。我们离开的时候,托尔拉老人蹒跚着送我们到门口,当我们回望时,老人依然站在门口,挥着她迟缓的手遥望着我们。我想她遥望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怀揣着热情和认真的态度来到她身边的音乐记录者,更重要的是她渴望她手中的叶克勒有更多像我们这样的人去关注,并带着它走出巍峨的禾木群山,走进公众视野。

二、阿勒泰汗德尕特乡调研实录

汗德尕特乡的蒙古族主要是乌梁海部落的后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的蒙古人大多已经不知道“叶克勒”这件乐器,马头琴被当地人视为唯一的代表性乐器。该乡寄宿学校的校长根据我们的描述,回忆说这件乐器原有两位老人演奏,但近几年都先后去世了,目前只有乔龙巴特(以下简称乔老师)一人会演奏,我们辗转找到了乔老师。

乔龙巴特,37岁,退役军人,系阿勒泰地区“楚吾尔”传承人。由于经常在外演出交流,乔老师的汉语水平非常好,不用翻译。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乔老师不仅是楚吾尔的传承人,还会唱呼麦,会演奏托布秀尔,会吹口弦,同时还会唱很多蒙古民歌,用全才、能人、奇葩、大拿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毫不为过。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所有的技艺,叶克勒是最弱的一项,虽不常演奏,但是所到之处,一定会随身携带。

乔老师的叶克勒是自己制作的,虽然做工粗糙,但是音色较托尔拉老人的明亮,共鸣箱较之托尔拉老人的有所不同,几乎是长方形的,弓弦是由黑色的马尾搓成的,共鸣箱蒙着的是羊皮。这就和托尔拉老人的乐器制作形成了反差,一个蒙的是马皮、白色的马尾弦;一个蒙的是羊皮,黑色的马尾弦。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考证的现象。我们让乔老师对其所有会演奏的叶克勒曲目进行展示,但遗憾的是他只会演奏四首叶克勒曲目,分别是《布谷鸟》《裙边萨吾尔登》《黑走马》和《萨吾尔登》。

对于叶克勒的传承,乔老师说:“现在这个乐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人认为它没有用,所以对于它的濒临失传也不会在意。”乔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学生这样问他:“乔老师,学了叶克勒能颁发认可的证书吗?有专门的叶克勒学校吗?我将来学了之后能干什么呢?”乔老师说,“我当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只能不太自信的说,可以像我一样当老师啊。”

图2 乔龙巴特演奏叶克勒

另据当地人说,汗德尕特乡的很多艺人现在都去喀纳斯景区挣钱了,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挣上7000-8000元,但是在家一年也不一定会挣这么多。据乔老师说,“在没有演出和交流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挣不上什么钱的,自己是楚吾尔的传承人,每年传承中心发给的补贴是4800元,折合到每个月就是400元。我是个农民,没有其他的收入,仅仅靠传承人的工资是没有办法解决一家老小的生活的”。说到此处,乔老师的神情很是无奈。

另据该乡寄宿学校的校长称,学校现有300余名学生,开设的乐器选修课只有马头琴和冬不拉。另外由于经费的问题,教马头琴的老师也是和巴州地区联合聘请的,一般都是从内蒙古文工团邀请的,每年来汗德尕特乡授课的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且由于长时间的教师空档,学生的演奏水平提高较慢。叶克勒基本上是被忽略的,至少在学校领导层面的认知上来讲,由于它的“不被认可”致使它还没有走进课堂。

无论是禾木村的托尔拉老人还是汗德尕特乡的乔龙巴特老师,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传统,并没有失传,所以李然仅是仿造而已。但仅凭两位民间艺人的力量远远不能使叶克勒传承下去。乐器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可窥见其音乐文化全貌。叶克勒,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对研究蒙古族音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2011年6月1日发布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法》第四条中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作为新疆图瓦人的古老乐器叶克勒,是我国古代弓弦乐器的始祖,它还没有消亡,急需要保护和继承,但是目前叶克勒还没有纳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常遗憾。为此,我们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松教授专门反映了此事,并把我们的调查报告递交给他。李松主任对我们的调查给予积极的评价。李松主任强调保护叶克勒不仅是新疆蒙古族文化的大事,更是国家层面的保护大事。我们希望新疆有关部门能够组织力量将叶克勒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积极抢救新疆乌梁海蒙古后裔的文化遗产,使中国最古老的弓弦乐器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消亡。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乔龙巴特和李然,期待更多的人去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1] 傅恒等.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40)[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徐晓霞.圆筒类拉弦乐器马尾弓[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克勒托尔木村
帕克勒克草原的风
粉色象牙梦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Greg Kloehn
《小林的龙女仆》:我相信你
Greg Kloehn 格雷格·克勒恩
《台声》画坊
德国托尔策童声合唱团管风琴伴奏下演绎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