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现代视野

2015-01-06汪高潮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图瓦民歌新疆

刘 洁 汪高潮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一、图瓦人及图瓦民歌的简介

新疆图瓦人,又称土瓦人,古时称“都播”。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喀纳斯景区喀纳斯、白哈巴、禾木三个村子共计2500人左右。新疆图瓦人使用图瓦语,图瓦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伯利亚语支,保留了较多古突厥语成分的语言,在《北史》《隋书》《新唐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载。世界图瓦人总人口大约在3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和蒙古国。新疆图瓦人因为没有文字当然也没留下自己的民族史志。对于新疆图瓦人的来源史学界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历史文献和当地人的口中对图瓦民族的由来做一个探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说法:当地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后代,西征后遗留下来的部队逐渐繁衍至今。第二种说法是:他们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民族。不过蒙古人确实统治过他们,曾在19世纪末举行过反抗蒙古封建王公的起义。图瓦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新疆图瓦人经历着渔猎、游牧、狩猎的生活特征,因此在民歌作品风格上也深受哈萨克、蒙古族民歌音乐元素的影响,在民歌作品中他们歌颂自然歌颂爱情,词语行间曲调旋律中充分反映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在新疆喀纳斯地区民歌种类丰富,根据民歌歌词内容,可将民歌分成儿歌类、风俗类、生活类、爱情类、叙事类、劳动类等;从社会生活功能上分为敬酒类、狩猎类、宗教类、嫁娶类等作品;在演唱形式上有一人、二人、三人、多人等特点。结合苏尔、狼头琴等本民族乐器演奏,在演唱中加入“呼麦”技术,使图瓦民歌有较强的和声性特点。

二、图瓦民歌的文化生态环境

最早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他最先提出了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把此概念移植到新疆图瓦的民歌文化,多渠道、多线条、多方面探寻新疆图瓦人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神秘的水怪之谜使喀纳斯媒体曝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作为一个变化发生的重要突破口,旅游业的发展揭开了人们对于原始而神秘的“林中百姓”的探寻,随着外界文化的不断注入,图瓦人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逐步的转变,他们早已从单纯的放牧狩猎转变成以旅游业为主的一系列派生经济和畜牧业共同发展。我们笼统的把喀纳斯分节成开发前和开发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分界点 开发前 开发后政治方面 氏族部落选举当地有声望长者族长管理。 国家任命,村民选举。经济方面 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自然经济。畜牧业和旅游业派生的经济发展。文化方面 传统的宗教文化和节日礼俗。很多民族传统歌曲失传,音乐呈现现代性、多元性特点。

三、当代文化生态环境下传承遇到的问题

1.音乐教育模式与本土民歌音乐发展的不适应性

在喀纳斯、白哈巴、禾木这三个村子的图瓦中小学教育主要有三所学校,这里的老师大都来自于乌鲁木齐蒙古师范学院,运用蒙古文教材教学,面对教育资源的缺乏,音乐教育更是无从说起。图瓦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政府也对当地的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自2009年起向疆内和内地的初高中班择优招收图瓦民族的子女。图瓦人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就音乐教育而言,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和西方大小调体系冲击着图瓦学生们的“原始的耳朵”,统一授课的模式也不同于图瓦人传统的口传心授,现有的音乐体系与图瓦人原有的传承方式形成冲突,而这种音乐文化架构上的不同对于图瓦人原始民歌音乐素养的破坏是致命性的。

2.他民族民歌在图瓦地区的交融渗透

文化的发展绝非是孤立单项的,任何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会受到周边他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新疆图瓦民歌发展必然也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周边民族众多,民俗各异,民歌音乐文化元素与之外界相比所占比重较小。图瓦民族较其他民族的形成相比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架构方式,使得数量狭小的他们在文化和生活上对其他民族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外来文化对于图瓦民歌各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他们在和其他民族文化共存的基础上,民族个体的意识形态会随新兴文化和大众性文化发展趋势靠拢,当这种趋势成为集体意识时,本土民歌文化就会出现停滞与发展的生死抉择。在外界文化的挤压下是全部的照抄照搬还是在保留原始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吸收两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文化自觉性的选择。第一周边环境族群的影响,第二网络媒体外界探访者的文化冲击。

3.图瓦民歌传承中出现断层的原因

民间艺人的老龄化:我们在探寻图瓦原生态民歌发展规律时,试图通过寻找当地代表性民间艺人对图瓦民歌进行系统上的归类,而图瓦民歌文化保留现状不容乐观,采样对象中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45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不会演唱图瓦原生态民歌,45岁以上的人基于当前的文化语境也都很少在唱这些歌曲了。在家访中我们从一些年事较高的老人口中了解到,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时期里,在图瓦人相对传统的游牧狩猎生活方式下,围坐在原木垒砌的木屋中,半醉半醒的歌唱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时间的流逝,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失去了大量的民歌,存留下来的美妙余音少之又少。

网络传媒下图瓦人意识形态的转变:当图瓦部落信息通达程度不断提高,物质基础和外界文化都在发生着变化,年轻的图瓦人探寻到的外界文明打破了他们对于传统的依恋,新兴的思维方式和网络传媒使他们对华语流行歌曲和蒙古国流行歌曲等大众化歌曲更加情有独钟。而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使他们对图瓦原生态民歌的兴趣度大大降低。会唱这些民歌的人又都年岁见高,伴随着传承人的缺失,使得图瓦民歌的传承发展在两辈之间形成了断层。

旅游业发展中民歌作品过分强调民族特色: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游客对于文化差异性需求的心理,图瓦人在演唱时过分的运用呼麦等本土化技巧而忽视了图瓦音乐本身的旋律性、优美性,从演唱民歌变成单纯的炫技,失去了图瓦民歌原有的朴素性、真实性、生活性。

四、对图瓦民歌保护与发展引发的思考

1.政府出台专项资金及保护措施。为了改善图瓦部落的经济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措施,例如:民生项目调研与落实、扶贫帮困、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公用坡屋屋顶改造项目等。但对于图瓦音乐文化发展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面对图瓦民歌的发展现状,政府应该成立专项资金,发掘寻找民歌传承者,给予民歌音乐文化传承空间。

2.转变音乐教学模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富含着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和西方大小调的音乐思维方式,而这种音乐架构的完全传播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了解外部文化的同时,对图瓦本民族音乐文化显然是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破坏。鉴于图瓦音乐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建立适合图瓦音乐文化发展并具有图瓦特色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沿用图瓦民歌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老艺人请进课堂使本土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双向进行,建立学生在不同音乐文化角度下的双重乐感。

3.建立图瓦民歌原生态保护库。民歌的发展是动态的,我们用相对静态的方式,将图瓦民歌文化做一个有效的收集整理,从每个歌曲的历史沿革、谱例总结、艺人录音、数字音乐制作等方面尽力保存其风格特征。

4.图瓦语延续的重要性。图瓦语作为图瓦音乐的一种载体,它与旋律的结合是合二为一的,现今的图瓦语使用率较低,语言中时不时掺杂着哈萨克语和蒙古语的成分,语言的特殊性是图瓦民歌浑然天成的一部分,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民歌音乐体系,图瓦语是不可缺失的关键部分。

5.用开放的视野看待图瓦民歌的艺术化。随着网络传媒等现代化工具的影响,外界新兴的大众性音乐则更具发展的生命力,如果我们不打破新兴与传统交融借鉴的沟壑,原生态民歌也只能停留于现阶段,我们要依托新疆图瓦民歌音乐文化的精髓,鼓励更多的艺人走出去,更多的作品传出去,大众的认知和音乐功能运用才是我们调研的真正意义。

文化的发展绝非静态的,音乐文化也是如此,图瓦民歌发展中的变化很多程度上取决于现代图瓦人文化语境的变化。维系民歌生存的大环境在发生变化,而民歌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也会适应其文化背景做出调整,这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也符合民族文化生存变异的规律。

[1]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

[2] 王朝刚.西北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 张君仁.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4]田青.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5] 张欢.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图瓦民歌新疆
涵化视角下的文化文往与变迁——以图瓦文化为例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图瓦人在喀纳斯湖上“团拜”新春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新疆图瓦人民族认同两种趋势及其原因
穿花衣 唱民歌
新疆多怪
新疆布尔津图瓦新村古墓地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