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主要种植模式

2015-01-06王桂跃赵福成谭禾平韩海亮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鲜穗斑病甜玉米

王桂跃,赵福成,谭禾平,包 斐,韩海亮,苏 婷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中综合试验站 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 322100)

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主要种植模式

王桂跃,赵福成,谭禾平,包 斐,韩海亮,苏 婷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中综合试验站 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 322100)

论述浙江省鲜食玉米的产区分布和播种面积、近年主推品种、鲜食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鲜食玉米在浙江省的主要种植模式和最新审定品种的详细介绍,这对进一步促进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鲜食玉米;产业现状;种植模式

鲜食玉米是指以种植收获鲜果穗食用或加工的玉米,和普通玉米相比具有特殊的风味和品质,如甜、糯、香、嫩等特点。从籽粒品质上分为甜玉米、糯(加甜)玉米、笋玉米等,籽粒颜色有黄色、白色、紫色、黑色、黄白双色、花色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鲜食玉米生产区和最大的消费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市场对鲜食玉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鲜食玉米产业的整体发展也将不断加速。

1 产区分布和面积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形复杂,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6个地形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照充足,雨热季节变化同步。全省年降雨量在980~2 0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710~2 100 h。丰富的雨热资源和复杂的地形,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玉米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加上浙江农民具有种植玉米的习惯,同时,政府非常重视玉米等旱粮作物的发展,2013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把发展旱粮(玉米、豆类、薯类、大小麦、高粱等)生产作为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旱粮生产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旱粮已经成为浙江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米是浙江省重要的旱粮作物,在种植制度上复杂多样,按播种季节可分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按种植模式有清种玉米、间作套种玉米、分带轮作玉米;按种植土地有山地玉米、旱地玉米、水田玉米;按玉米类型有甜玉米、糯玉米、饲料玉米、青贮玉米等。近几年种植面积基本在8.7万~9.3万hm2,普通玉米约占1/3,鲜食玉米(主要是甜玉米、糯(加甜)玉米)占2/3左右(表1)。

普通玉米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杭州的临安、淳安,衢州的开化、金华的磐安等山区、半山区地区;甜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金华、丽水、温州、杭州的萧山和建德、宁波的余姚等地区,糯(加甜)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衢州等地区。甜、糯玉米主要以供应鲜穗为主,约占整个鲜食玉米产业的90%左右,深加工比例很低,加工产品主要有甜玉米汁、甜玉米粒和速冻甜玉米等。

2 主推品种

浙江省从2001-2015年共计审定品种91个,其中甜玉米40个,糯玉米44个(表2)。目前浙江省甜糯玉米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的现象,尽管比以前已有很大的改变,但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如2013年全省8.6万hm2的玉米面积,统计的品种有109个,0.07万hm2以上品种有33个。其中甜糯玉米面积5.48万hm2,统计的品种有71个(除本省审定外,还有国审及引种登记的品种),0.07万hm2以上品种就有22个(表3)。这主要由于浙江省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再加上耕作制度的多样性和消费群体的不同要求,造成目前生产上存在着“主推品种不主导”的现象。

目前浙江省种植面积较大的甜玉米主推品种主要有华珍、浙凤甜2号、金玉甜1号、浙甜6号、浙甜2088、超甜135、超甜4号、先甜5号等;糯玉米品种主要有苏玉糯2号、浙凤糯2号、美玉8号、浙凤糯3号、浙糯玉6号、美玉7号、苏玉糯716、京科糯2000等。2015年4月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了3个甜玉米品种、2个糯玉米新品种,现作详细介绍。

表1 1999-2014年浙江省甜糯玉米的种植面积情况

表2 2001-2015年浙江省审定的甜糯玉米品种

表3 2013年浙江省玉米生产的种植品种数量

2.1 美玉甜002(浙审玉2015001)

由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选育而成。该品种品质优,商品性好,适宜在浙江省种植。2012年浙江省甜玉米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925.9 kg,较对照超甜4号增产4.1%。2013年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695.0 kg,较对照减产0.8%。2年平均鲜穗产量810.5 kg,较对照增产1.7%。2014年省生产试验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798.6 kg,较对照增产2.8%。该品种生育期(出苗至采收鲜穗)82.1 d,较对照超甜4号提早0.6 d;株型平展,株高192.3 cm,穗位高66.7 cm,双穗率5.9%,空秆率0.5%,倒伏率1.0%,倒折率0.5%;果穗筒形,穗长18.1 cm,穗粗4.6 cm,秃尖长2.0 cm,穗行数12.8行,行粒数36.7粒,籽粒淡黄,排列整齐,鲜千粒重331.3 g,出籽率69.6%,净穗率74.5%,单穗鲜重226.9 g;经检测,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对照;感官品质、蒸煮品质综合评分87.3分,比对照高3分;经抗病虫性鉴定,高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感大斑病和玉米螟。667 m2种植密度以0.3万~0.33万株为宜,注意防治大斑病。

2.2 浙甜10号(浙审玉2015002)

由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丰产性好,品质较优,商品性好,适宜在浙江省种植。2012年浙江省甜玉米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1 060.6 kg,较对照超甜4号增产19.3%,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825.9 kg,较对照增产17.8%,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鲜穗产量943.3 kg,比对照增产18.6%。2014年省生产试验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950.3 kg,较对照增产22.3%。该品种生育期(出苗至采收鲜穗)85 d,比对照超甜4号长2.3 d;株高215.4 cm,穗位高71.7 cm,双穗率4.2%,空秆率1.8%,倒伏率2.7%,倒折率0.6%;穗长20.3 cm,穗粗5.2 cm,秃尖长1.8 cm,穗行数17.0行,行粒数37.5粒,籽粒黄白相间,排列整齐;单穗鲜重309.2 g,净穗率78.8%,鲜千粒重331.5 g,出籽率67.6%;经检测,可溶性总糖含量略高于对照;感官品质、蒸煮品质综合评分84.8分,比对照高0.6分。经病虫性鉴定,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小斑病和玉米螟。栽培上注意苗期应加强田间管理,667 m2种植密度以0.3万~0.33万株为宜,注意防治玉米小斑病。

2.3 浙甜11(浙审玉2015003)

由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产量高,商品性佳,品质较好,适宜在浙江省种植。2012年浙江省甜玉米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1 035.8 kg,较对照超甜4号增产16.5%,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772.2 kg,较对照增产10.2%,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鲜穗产量904.0 kg,比对照增产13.4%。2014年省生产试验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856.1 kg,较对照增产10.2%。该品种生育期(出苗至采收鲜穗)85.3 d,比对照超甜4号长2.6 d;植株半紧凑,株高212.1 cm,穗位高82.7 cm,双穗率7.3%,空秆率0.8%,倒伏率6.1%,倒折率1.2%;穗长19.7 cm,穗粗4.8 cm,秃尖长1.7 cm,穗行数14.2行,行粒数36.7粒,籽粒黄白相间,排列整齐,鲜千粒重325.6 g,出籽率69.3%,净穗率71.5%,单穗鲜重262.5 g;经检测,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对照相仿;感官品质、蒸煮品质综合评分84.0分,与对照相仿。经抗病虫性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玉米螟,高感大、小斑病。栽培上注意该品种穗位较高,一般667 m2种植密度0.3万~0.33万株,注意防治大、小斑病和防止倒伏。

2.4 美玉糯16号(浙审玉2015004)

由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选育而成。该品种丰产性好,品质较优,商品性好,适宜在浙江省种植。2012年浙江省糯玉米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含量868.9 kg,较对照美玉8号增产14.0%,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703.1 kg,较对照增产9.2%,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鲜穗产量786.0 kg,比对照增产11.6%。2014年省生产试验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764.9 kg,比对照增产11.3%。该品种生育期(出苗至采收鲜穗)85.8 d,与对照美玉8号相仿;株型半紧凑,苗势强;株高230.5 cm,穗位高100.0 cm,双穗率12.6%,空秆率1.5%,倒伏率0,倒折率0;果穗锥形,穗长17.9 cm,穗粗4.8 cm,秃尖长1.7 cm,穗行数16.9行,行粒数35.6粒,单穗鲜重218.8 g;籽粒紫白相间,甜糯比例1∶3,排列紧密,鲜千粒重238.2 g,出籽率67.2%,净穗率74.3%;经检测,直链淀粉含量2.8%;感官品质、蒸煮品质综合评分86.3分,比对照高1.2分。经抗病虫性鉴定,高抗茎腐病,感大斑病,高感小斑病和玉米螟。667 m2种植密度以0.35万株为宜,注意防治大、小斑病和玉米螟。

2.5 浙糯玉7号(浙审玉2015005)

由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生育期较短,产量高,品质较好,适宜在浙江省种植。2012年浙江省糯玉米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857.5 kg,较对照美玉8号增产12.5%,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区试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793.3 kg,较对照增产23.2%,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鲜穗产量825.4 kg,比对照增产17.9%。2014年省生产试验中,667 m2平均鲜穗产量854.8 kg,比对照增产24.3%。该品种生育期(出苗至采收鲜穗)82.9 d,比对照美玉8号短3.4 d;株型半紧凑,苗势强;株高202.4 cm,穗位高80.7 cm,双穗率9.9%,空秆率0.4%,倒伏率3.2%,倒折率0;穗长19.9 cm,穗粗4.9 cm,秃尖长2.1 cm,穗行数16.4行,行粒数35.6粒,鲜千粒重251.8 g,出籽率63.5%,净穗率78.7%,单穗鲜重231.8 g;籽粒甜糯相间,甜糯比例为1∶3;经检测,直连淀粉含量2.8%,感官品质、蒸煮品质综合评分84.8分,与对照相仿。经抗病虫性鉴定,中抗茎腐病,高感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栽培上667 m2种植密度以0.35万株为宜,注意防治玉米大、小斑病。

3 加工业情况

种植鲜食玉米经济效益高,如春、秋播两季,一般667 m2产量可达1 600~2 000 kg,产值4 000元。鲜食玉米的利用大致有2个方面,一是供应鲜穗;二是产品加工销售。加工产品主要有甜玉米汁、甜玉米粒、甜玉米罐头和速冻甜糯玉米等。浙江省以鲜食为主,鲜食作物有很强的季节性和不耐贮藏性。目前虽然杭州、宁波、金华等地有一些甜玉米的加工厂家,但由于浙江省鲜食玉米的种植成本相对较高,消费群体大,市场销售旺盛,且销售价格好,本地的鲜食玉米基本上都是直接上市销售。同时,市场上还有很多外省份的鲜食玉米流入,因此,浙江省已成为鲜食玉米的流通中心之一。目前几家较大的加工企业如浙江李子园、浙江大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金华达利食品等加工的鲜食玉米主要从邻近省份如安徽、江西、福建等地收购鲜穗进行加工或调入鲜食玉米的粗加工产品再进行深加工,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对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4 产业优、劣势

浙江省地形复杂多山,不同地区都在因地制宜地发展鲜食玉米,浙江玉米播期较长,根据不同播期划分为春玉米、夏玉米和秋玉米。一般在4月底以前播种的称为春玉米,6月中旬到7月中旬播种的称为夏玉米,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播种的称为秋玉米。现代设施栽培的发展延长了浙江省玉米的播期,种植户春季采用大棚套小拱棚+地膜覆盖的模式,1月中、下旬就播种,5月下旬上市,秋季大棚玉米在8月下旬播种,12月份上市,这样分期播种,分批采收,延长鲜穗供应期,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同时,浙江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带,经济发展较快,加上省地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城郊农业、高效农业,在一些地方已形成鲜食玉米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以示范基地为窗口,采用鲜食玉米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模式,带动了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尽管浙江省鲜食玉米生产起步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种、示范推广。但缺乏优良品种,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虽自选一些鲜食玉米新品种与组合,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品质方面,自选品种不如国外品种。同时高产栽培技术不配套,肥料用量过多,一味追求大穗,和普通玉米相比机械化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上规模的加工企业少,使得鲜食玉米的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5 主要种植模式

浙江省的鲜食玉米种植模式除单一种植外,还有许多不同的间作套种和设施栽培种植。

5.1 春甜玉米//秋番薯(大豆)-冬贝母

主要在浙江磐安县的冷水、仁川等较低海拔区(海拔350 m以下)的山区种植。一年三作,对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高,效益好。春季甜玉米由五谷神专业合作社实施“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种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肥供药、统一收购经营”的五统一服务,贝母于10月播种,第二年5月份收获;甜玉米采用分批播种育苗,分批上市,以减轻货源过于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销售风险,于4月下旬套种于贝母畦边,7月中旬收获;小番薯6月上旬套种于玉米行间,9月收获。示范推广效益显著,甜玉米667 m2平均产量1 000 kg,单价2.1元·kg-1;甜玉米秸秆1 600 kg,单价0.3元· kg-1;小番薯667 m2产量1 200 kg,单价2.4元· kg-1;玉米和番薯两项667 m2产值5 500元左右。

5.2 糯玉米-鲜食大豆

主要在浙江湖州平原地区种植。鲜食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技术是采用玉米与大豆2∶2带状间作模式,玉米保持与单位面积清种株数基本相同,最大限度发挥边际优势,充分利用大豆玉米形态、生理差异互补,利用光能有效,实现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春季和秋季季间交替轮作,达到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二季四收种植模式。这种技术既保证了玉米稳产高产,667 m2又可额外收获鲜豆荚700 kg(两季)。大豆与玉米间作,既不会与玉米争地,又能培肥地力,两者共处既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又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蛋白质等高营养成分的产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5.3 鲜食玉米-大豆//番薯间作套种

主要在浙江省中部平原地区种植。甘薯与鲜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是在春季鲜食玉米、大豆收获前20~25 d,分别在玉米、大豆畦两边套作早熟甘薯,鲜食玉米和大豆采收后单独生长50~60 d就提早收获上市,以保证秋季鲜食玉米和大豆能安全采收。关键是品种上的选择,要选用品质好、早熟的鲜食甜糯玉米和大豆品种以及藤蔓生长少、单株薯块多而小,早熟,品质好的迷你型番薯品种。

5.4 鲜食玉米大棚设施促早栽培种植

主要在城郊附近的专业大户、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中种植。主要技术要点为选用早熟的优质甜糯玉米品种,于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大棚内套小棚育苗,注意保温,3月上旬大棚内移栽,及早做好肥水管理,4月底至5月初视天气收掉大棚薄膜,5月下旬采收上市销售,基本上市场批发价格在6元·kg-1以上,零售价格在8~10元·kg-1,667 m2单季产值达5 000元以上。

[1] 包斐,王桂跃,卢德生.高密度下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浙甜糯615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1687-1688.

[2] 包斐,王桂跃,卢德生.鲜食甜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套作的产量及主要性状变化[J].浙江农业科学,2013(7):790-792.

[3] 王桂跃,俞琦英,谭禾平.甜糯玉米新品种抗病虫性的鉴定与评价[J].玉米科学,2012,20(3):134-138.

[4] 赵福成,谭禾平,王桂跃.甜玉米品种耐阴性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4(9):1349-1351.

[5] 王桂跃,赵福成,谭禾平,等.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糯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3(1):5-7.

[6] 王桂跃,韩海亮,赵福成.玉米不同品种(品系)对粗缩病的抗性鉴定[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3):564-567.

[7] 王桂跃,卢德生,谭禾平.甜玉米超甜13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4(6):324-325.

[8] 王桂跃,谭禾平.论鲜食甜玉米的精细管理与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3A):28-31.

[9] 王桂跃,韩海亮,苏婷.玉米粗缩病发病流行规律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9):1283-1285.

[10] 谭禾平,赵福成,王桂跃.缓效生物肥一次性施用对甜玉米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增2):9-10.

[11] 韩海亮,苏婷,王桂跃.甜糯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及前移防治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4(12):1862-1864.

[12] 赵福成.王桂跃.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糖分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39(9):1644-1651.

[13] 包斐,王桂跃.10个甜、糯玉米品种SSR指纹库的建立及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2(6):808-811.

(责任编辑:张瑞麟)

S 513

:A

:0528-9017(2015)10-1553-04

文献著录格式:王桂跃,赵福成,谭禾平,等.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主要种植模式[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1553-1556,1628.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07

2015-06-22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东阳综合试验站专项(CARS-02-69);浙江省旱粮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2C12902)

王桂跃(1962-),浙江东阳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工作。E-mail:zjdygy@163.com。

猜你喜欢

鲜穗斑病甜玉米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华耘花糯402”种植密度试验简报
无公害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甜玉米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
不同栽培条件下糯玉米鲜产量及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密度、播期对杂交糯玉米遵糯4号鲜穗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