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论辩思维缺失探究

2015-01-06胡连英

文教资料 2014年26期
关键词:莫让望眼论点

胡连英

摘 要: 学生议论文写作论辩思维严重缺失。说理过程以叙代议,散文化语言掩盖了说理的不足,是“论”严重缺失的主要表现。议论文写作应注意辨析论题中的关键词语、自己所确立的观点和显性或隐性的“敌论”。

关键词: 论辩思维 缺失 辨析 敌论

长期以来,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弱化对学生论辩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导致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论”“辩”思维的严重缺失。加强学生论辩思维的培养,增强高考议论文的理性色彩,应当成为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要之义。

一、“论”的严重缺失及其对策

这里的“论”,主要是就表达方式而言的。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以叙代议”通病分析

议论文,顾名思义,应以“议论”为主。但是,目前高中生的议论文大多以叙代议,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一旦有了观点,我们就拼命搜寻事实论据,然后按照一定的模式成文”。如一位高三学生写《莫让浮云遮望眼》:

第1-2段,叙述材料并提出中心论点:“……因此,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应让外物干扰前进的方向,应始终坚守本心,莫让名利的浮云遮住双眼!”

第3段,提出分论点1:“莫让浮云遮望眼,正如她,淡泊名利,最终树起一座文学丰碑。”

第4-5段:举杨绛的事例证明第一个分论点。

第6段,提出分论点2:“莫让浮云遮望眼,亦如他,宁静平和,活出了真实快乐的自己。”

第7-8段,举卢安克的事例证明第二个分论点。

第9段,再用排比形式引用名人名言、名人故事,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

第10段,结尾:“身披一袭灿烂,情系一份执着,莫让浮云遮望眼,你定能踏出一路风光!”

这样一篇所谓的优秀议论文,全文就是靠大量的事例来支撑,而“为什么莫让浮云遮望眼”“怎样才能不让浮云遮望眼”,文中基本没有论述。

议论文强调以理服人,通过分析事物的性质,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提高人们的认识。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以叙代议,归根到底,是因为不会说理。

(二)散文化的语言掩盖了说理的不足

以分论点的表达为例,目前存在严重问题。笔者在某名校听作文公开课,老师展示了2014年福州市质检的优秀作文《化心为湖》,这篇文章也呈现了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1:化心为湖,史铁生将苦咸的盐净化为甘甜的泉。

分论点2:化心为湖,三毛将生命中纷纷撒落的痛苦,积攒为净化人心的清泉。

分论点3:化心为湖,刘盛兰……

老师在点评时,反复强调这篇61分的作文,三个分论点扣题扣得很好。我却疑惑,这样的内容,难道也叫分论点?

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分成几点或者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中心论点的从属论点。既然是“从属论点”,那么分论点仍然应该是偏于说理的。上面两篇文章所说的分论点,我称之为“报幕体”,就像一台演出,主持人说“下面有请卢安克出场”“欢迎三毛出场”一样,所谓的分论点,用散文化的语言掩盖了说理的不足,文章看似很漂亮,实则肤浅没什么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让“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占据主要阵地呢?

(三)破解议论文写作中的“议论缺失”现象

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在本论部分充分展开论述。

如以“扫一屋与扫天下”为题写议论文。

究竟“扫天下”有没有必要先“扫一屋”,明显存在不同意见。所以,写这篇文章,当中心论点确立之后,就应该把重心放在本论部分,重点分析“为什么”。有篇作文提纲如下:

“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

开头:如果将“扫一屋”理解为做小事,将“扫天下”理解为做大事,那么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

分论点1:“扫天下”与“扫一屋”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大事情并不等于小事情之和。

分论点2: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扫天下”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扫一屋”。

分论点3:思想拘泥于小事情,常常会限制了人看问题的眼界,扼杀了创造性思维。

三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每一点都说得很在理。加上一些很有针对性的事实论据、名人名言,那么,在当下,本文算是一篇立意新颖、思路清晰、有理有据的好文章。

但是,这些都还只是“证明”而已,是目中无人(读者)的自白而已。

二、“辩”的长期缺位及其对策

一篇议论文,若只是一味地“证明”而不“论辩”,是难以让观点站稳的。

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将“议论文”正名为“论辩文”,并对“论”与“辩”作了具体的解释。他在《论辩体式源流考辩及正名》一文中说:

“论”表明该类文体的目的、功能、作用:求真,阐明见解。“辩”表明该文体写作的认知与说理方式的特点:分析、思辨。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该文体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

潘老师为“议论文”正名,意义重大。既然写论辩文是离不开“辩”的,那么,“辩”什么、如何“辩”?

(一)“辩”论题中的关键词语

此处之“辩”,应为“辨析”之意。

一个论题,主要概念的内涵如果没有界定清楚,那么写文章时难免前后矛盾,前言不搭后语。因而,对于论题中的主要概念必须辨析,使文章概念一贯,符合逻辑思维基本概念内涵统一的准则。

如2014年龙岩市高三市质检作文《简单是一种智慧》,对关键词“简单”的辨析尤为重要。这个“简单”,不是匮乏与贫穷,而是远离铺张浪费的一种节俭;这个“简单”,也不是无礼与怠慢,而是抛却繁文缛节之后的简约;这个“简单”,也不是所谓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式的无知,而是于纷繁的尘世中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与单纯……正如《拒绝平庸》中的“平庸”不等于“平凡”一样,写这样的文章,界定主要概念的内涵是前提。有些辩论赛,就是因为辩论之初没有先界定概念的内涵,辩来辩去,到最后还是被辩题中的概念所纠缠。

(二)“辩”自己所确立的观点

此处之“辩”,应为“分析”之意。

一个高三学生写的材料作文《命运在自己手中》:

开头两段叙述材料并提出中心论点:

曾经有个弟子苦恼地对禅师说他找不到命运。禅师便将他的手掌摊开,告诉他那条线就是命运线。他又让弟子把手握拳,问道:“现在命运线在哪里?”弟子顿悟:“命运就掌握在我手中!”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自己手中,就像扁担上人生的两端,总在我们肩上。

接下来,作者一一列举贝多芬、李白、珍妮特的事例,证明“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这篇57分的优秀作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没有一个分析、推导的过程,就像喊口号一样喊出来了。

无独有偶,在2014年福建省质检作文中,另一篇优秀作文《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开头:“无论别人是用卑贱的名字称呼,或是给予赞美的言辞,莠草依然精力旺盛,茁壮成条。事物的本质不会因外界的不同声音改变,命运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的思维如出一辙。

细想,难道每个人的命运都真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吗?在黑暗的旧中国被逼上绝路的老百姓又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汶川地震中丧生的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马航MH370上的乘客们和韩国“岁月”号沉没客轮上的乘客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可见,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人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天灾、人祸,都可能导致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

作者确立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注意“大前提”,即要分析在哪些条件下,自己的观点是成立的;甚至,要让人明白,在哪些情况下,自己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三)“辩”敌论

此处之“辩”,应为“辩驳”之意。

潘新和教授在《一切论辩文都是广义的驳论文》中指出:

“语文教学中论辩写作的‘立论思维,基本上不考虑‘驳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维的短路,其结果必定是‘立论意图的落空……‘驳论,即反驳、批判等,驳论思维的缺失,是论辩思维、理性认知的根本性缺失。”

所谓“辩”敌论,用潘老师的话说,就是“论辩文写作要面对真论敌与假想敌,比较而言,最要关注的是读者这一无时不在的假想敌”。

教育专家尹建莉为了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文章从四个孩子的真实故事说起,然后指出,“魔杖”,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1]

接着,作者引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阐释“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这种论述可谓有理有据,但作者不满足于此:“我猜测会有一种质疑被提出来,难道经常读书的人学习就一定好,不读书的就一定不好?”这一有力的发问,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文章寻找假想敌,并为此设想“敌论”。

“敌论”确立了,作者又想方设法驳倒它:“……世界如此复杂,每件事情都和其他事情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种现象。比如‘喝茶能有效预防癌症的结论,和‘爱喝茶的人也会得癌症的现象并不形成冲突,因为癌症原因非常多,用后者否定前者是没有意义的。”[2]

在“驳”的同时,作者不忘“立”:“我不敢说爱读书的孩子学习一定好,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从不读课外书或很少读课外书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出色;一伙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和一伙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差异一定非常明显。”[3]

至此,作者的观点似乎无懈可击了,但作者又确立了一个“敌论”:“中小学生中有一种叫‘偏科的现象,似乎对这里谈到的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偏爱数理化,对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科目不感兴趣,也很少阅读,数理科目成绩却总是很好。”[4]

看完这一“敌论”,我们不得不为作者有如此强的读者意识叫好。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了假想敌,她在写作中就时时有被读者反驳的危机感,所以才没有一厢情愿地立论,而是在行文中包含着明显的驳论成分,从而让自己的观点“耐驳”。

正如《论辩文旨趣:使人信从我的观点》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论辩主体要转换身份,将自己作为虚拟的读者,作为质疑者、批判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最严厉的审视,这样,说理便有了针对性,才能针对读者可能存在的否定性、批判性想法释疑解惑。”[5]

有的老师提出:“在800字的高考作文中,学生哪有可能如此立论与驳论?”其实,目前我们急需改变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传统议论文的写作,到真正意义上的论辩文的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只会盲目接受现有结论的人,而是培养会思考的孩子。因而,对于学生作文中冒出来的思想的幼苗,语文老师不仅要精心呵护,更要帮助其茁壮成长。

议论文写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论辩思维。对于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论辩思维缺失的问题,一方面,语文教师要转变作文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自身的论辩素养。另一方面,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认真探究学生论辩思维缺失的表征与内在本质,并采取有效方法加强针对性训练。唯其如此,学生的论辩思维能力才能提高,高考议论文的理性色彩才能越来越浓。

参考文献:

[1][2][3][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2-65.

[5]潘苇杭,潘新和.论辩文旨趣:使人信从我的观点[J].语文建设,2014(03):25.

猜你喜欢

莫让望眼论点
莫让老伴变成“老拌”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科学备考新方向
不为浮云遮望眼,更要身在最高层——例说向量中的“一题多解”与“通性通解”
莫让“说”“秃头”
安得绿树遮望眼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海绵钛市场:莫被浮云遮望眼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