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破解个性化教学变革的瓶颈
2015-01-05曾琦秦怡萌郭若男
曾琦 秦怡萌 郭若男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不断浸染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云计算”“大数据”不再是抽象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信息时代的变革向纵深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逐渐显现和扩大。当今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原住民”,信息技术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教育也应顺势而行,开启信息化时代中的教育变革征程。
借助移动终端、网络平台提供便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我们开展了个性化教学变革,通过研究者、学校及技术方的合作研究,尝试破解传统课堂中促进个性化学习的三大瓶颈:面向全体与关注个性的矛盾、整体把握与精准评估的矛盾及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的矛盾。
一、班级授课制下,关照学生个性差异
班级授课制是中国最普遍、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由于个人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主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参照中等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规划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学习资源,无暇顾及学生在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尽管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千姿百态,尝试分层教学,让班级授课的课堂面貌由统一走向多样,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还要求教学从多样走向个性。教师常常苦于没有“三头六臂”,难以在教学中满足几十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网络环境和移动终端等软硬件的支撑,使他们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资源与反馈,为班级授课中兼顾面向全体与关注个性提供可能。
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使用个性化的资源。以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多民族大融合”一课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探寻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学生分小组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民族及风俗习惯进行研究,每人使用iPad寻找所需资料。有人从地区温度和降雨量图等气候环境入手,有人收集关于这个民族的新闻报道和视频图像,有人对地区地图开始研究……小组中的讨论集合各个方面,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不同思路。面对问题,学生有不同的思维路径,网络环境与移动终端也为每个人的独特思考提供不一样的资源。再如,五年级的一节书法课,学生用楷体书写“福”字。课堂上,教师用HITA软件向学生的iPad推送不同的楷体“福”字,让他们选择最喜爱的“福”字,观看书写视频,进行练习。我们看到,在这些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和思维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有了网络环境和移动终端的支撑,班级授课也可以非常细致地关照到个体差异。
除了个性化资源外,教师还可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反馈,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例如,英语课堂中对学生发音的评价和指导。在传统课堂中,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让学生齐读,让部分学生自读,教师只能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指导。借助移动终端上的语音软件,学生对着iPad录入和播放声音,得到反馈和分数。有了即时性和针对性的反馈,学生兴致高昂,一遍遍地练习,以刷新成绩。可以说,借助移动终端实现有针对性的反馈,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获得学习的信心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超越整体把握,重视精准评估
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做出思考与决策的历程,教师要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阶段,做出一系列决策,对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精确评估。追踪并全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在教学中给予即时分析,调整教学策略,这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实难胜任。但借助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程记录,全面分析,为教师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实现传统课堂中无法想象的准确、全面和全体评价。
首先,借助移动终端和网络平台,教师可以精准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微课,作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很多教师表示,新授课之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对课堂内容和环节有了最基础的认知,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但学生是否能完成这个任务,在视频的哪个环节出现认知困惑,如果没有网络平台的支持,教师无法得知。网络平台可以让后台采集学生是否观看视频,看了多少遍,在哪个地方停顿、重复观看及点击率、重复率、正确率等数据,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供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依据经验的整体评估,而是参照全程记录数据,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
其次,利用网络和技术开发的实时学习力诊断与分析系统,教师可以系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力诊断与分析系统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登录和使用情况,生成一般的成绩统计、排行、答对率等图表,也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生成可视化图表,实时帮助教师针对个别学生做适性化的辅导,甚至找出异质试题,作为后续命题参考。
在每一单元或期末,给出学生个人知识点施测比较雷达图,学生会收到一份详细的个人学业评价报告,教师可分析他们的优劣势,及这个学段的掌握情况,给出下一阶段的改进建议。这种有系统数据、有对比、有建议的个性化评价报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家长的助学指导,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三、突破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自21世纪初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评价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评价标准上,教师更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避免评价中只关注学业成绩;评价主体上,教师越来越注重让学生参与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受到欢迎;评价形式上,更注重多样化,运用成长档案、行为观察等方式……然而,进入真实的常态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评价学生,依然以学习成绩和作业为主要依据,学生自评与互评较少,依然以教师评价为主。许多教师提到,虽然认同多元评价理念,但在实践中限于课时紧张,且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小组合作中的个人表现等缺乏依据,无从判断,无法及时给予全面、具体、真实的评价。本文尝试利用移动终端、网络平台,高效便捷、全程留痕地记录学习过程,协助并促进教师在常态课堂中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人人有发展。
首先,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的高效便捷,保障课堂评价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元评价。例如,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关注多维目标的评价系统,课堂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参照明确的评价标准,手指一点击即完成评价,全体评价均值和排名随即呈现,实现最小化地占用课堂时间,最大化地鼓励全员参与。英语课上,每次教师请学生朗读或对话后,全班学生都会按照响亮、准确、流畅的标准进行评价,等级从一颗星到五颗星,分为五级,课堂结束后统计出每个学生得到几颗星。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和评价的兴趣,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其他课堂中,只要设计好评价标准,学生逐一点击,便可实现具有学科和活动特色的学习评价。多元评价与课堂时间不再是一对矛盾体。
其次,利用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留痕记录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会评价、多反思。网络平台可以记录整个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抢答次数、答题次数、重复次数、作答时间、解题过程、互相评价等。这既是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有效依据,也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提供具体支撑,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行使评价权的能力。在语文习作点评课中,我们看到班级公共平台已经上传所有学生的习作,在每个人的习作下,他人可以对该作品进行评价,有的从语言表达方式上找到作品的优点,有的从逻辑架构上给予作品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学生会评价,这本身就是语文学科中的赏析能力,无疑也会促进学生在练习时反思作品。当学生自主评价与自我反思成为常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就毋庸置疑。
教育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随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思考技术与人在课堂中的定位与调和。“私人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是未来理想的教育形态,尽管借助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实现个性化学习面临技术、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困难,这都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本文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项目“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