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海洋强国梦”安装“加速器”

2015-01-05

党建文汇·下 2014年1期
关键词:哈工大海洋工程潮流

一所研究型大学如何将科研潜能释放,助力海洋开发、加速强国建设?“船海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实践中这样回答——紧抓协同创新这一科技创新模式的“升级版”,明确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即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其贯穿学校建设始终。在这所以“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为特色的校园里,师生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作为使命担当,成为“海洋强国梦”的守望者和践行者。

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等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哈工大激扬潮头,依托基础研究和办学优势,通过协同创新,为该领域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2013年5月,我国首座漂浮式立轴潮流能示范电站“海能-Ⅰ”号百千瓦级潮流能电站在浙江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潮流能发电技术向产业化迈出坚实一步。该电站采用哈工程自主研发的总容量为300kW的双机组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漂浮式立轴水轮机潮流能发电技术,发电容量目前国际最大。

产业化突破的背后,是哈工程同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电集团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5家单位,潜心5年攻关的成果。项目带头人、哈工大船舶工程学院教授张亮说:“我们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如何依托基础研究释放科研潜能,并产生更多集成创新成果是重头戏。”

哈工大调集海洋工程等多个领域的6个学院近50名教师参与项目基础研发、关键技术和总体设计攻关,先后突破漂浮式潮流能发电系统集成设计、高性能立轴可变角水轮机等多项关键技术,使电站在海上自动运行成为可能。“各单位在碰撞中产生好点子,协同创新使高校研究同企业需要真正结合起来,并开花结果。”张亮说。

从我国在动力定位系统领域实现“零突破”,到为我国第一艘航母在科研成果、设备产品作出的贡献……近5年,哈工大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申请专利超千件。这些硕果都是学校在协同创新中,发挥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的“源头活水”浇灌而成。

为产学研用打造“铁打营盘”

2013年5月,《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国际宣言》在哈工大签署。这份首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国际会议的联合声明,得到了国际上近百名船海领域专家的关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说:“海洋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哈工大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平台。”

2012年,由哈工大牵头,联合大连理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军装备研究院等国内船海领域最高水平的11家企业和高校院所成立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全力支撑国家在船海领域的科学发展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为产学研用打造“铁打的营盘”。“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家提出“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统筹开展第三代核电站建设”的发展规划。

ACP1000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PCS)系统是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核科学研究重要基地,哈工大与中核集团携手承接了这项开发难度大、创新性强且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2012年11月,按照实际参数建造的近30米的工程模化实验台架在校落成,规模、参数均达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实验基地,这个实验台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主持项目的核学院孙中宁教授说。一面是同大院所、大企业建立的“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核电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一面是学校建立的科研基地和实验平台。哈工大盘活科技资源这盘棋、打好协同创新这张牌,破除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形成协同创新的“铁打营盘”。

为创新人才培养“淬火升级”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创新可持续,显得尤为关键。

2013年7月,核学院学生王吉浦本科毕业,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他曾参研“ACP1000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项目。“通过参研前沿项目,我实现了学用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后劲无穷。”

截至目前,哈工大已与全国20余省份近350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20余家军工企业展开合作,累计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7个、硕士博士学位点19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5个,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依托,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同样得到历练的还有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年轻教师。刚刚入选国内顶尖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的张阿漫教授曾感慨:“如果没有工程应用项目,基础研究可能‘打哪指哪,缺少目标和动力。通过协同创新,青年教师的研究课题‘指哪打哪,有效解决了基础理论与应用需求之间两张皮的问题。”

目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140余家单位中,40%的技术领军人才和管理骨干出自哈工大,5.6%的国防工业系统总指挥、总工程师来自这里……这既是学校对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人才迫切需求的给力支持,也是协同创新为人才培养“淬火升级”结下的累累硕果。

(摘自《科技日报》 李丽云/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工大海洋工程潮流
百年哈工大的不解中俄缘
王文涛在哈工大调研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时强调 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秉承规格彰显功夫
《海洋工程》第二届理事会
海洋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从2014到2015潮流就是“贪新厌旧”
北斗RDSS在海洋工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哈工大研究生持证可独立操作大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