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摔打儿童案”让人重估“人性之恶”

2015-01-05

党建文汇·下 2014年1期
关键词:重估电梯人性

一个才1岁半的小孩在电梯口突然被一个10岁的女孩抓进电梯又打又踢,然后从25层楼上摔下来,婴儿最终从死神的门口逃了回来,这样的事不但无比怪异,而且十分神奇。重庆长寿警方通报了“重庆一女孩电梯内摔打幼童”事件的初步调查情况。

10岁的女孩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举动,不免使人想到心理疾患与心理畸变问题。这种问题早已困扰许多专家。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有人把这种怪异行为视为心理失调,列入人类攻击性的范畴。他们通常用四个标准来衡量精神或心理失调:社会性变异,个人烦恼,不适应行为及不合理性。

这种临床模式为研究人的反常行为和犯罪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但也受到另外一些学者的反对。反对的理由,美国学者威尼·威顿归结为四条:一是临床模式将道德伦理问题转化成医学问题;二是这种模式忽视了精神失调的心理因素;三是它鼓励了精神失调者接受被动的病人角色;四是它认为关于精神失调的判断与价值观念无关。

西方学者的研究提示我们,在分析研究重庆摔打婴儿的女孩时,既要开启医学模式,也要运用社会学模式。人本来就是一个无比复杂的高级动物。人内部构造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最庞大最精密的机器,任何一颗螺钉、任何一条连接线出现松动和错位,都会让身体机器运转失常或者停摆罢工。而机器失常还只是自身问题,人的神经一旦短路,则可能伤及无辜。

“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作为道德劝导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作为人性假定,则显然失之简单。善是不会独立存在的;社会如果没有恶,也就无所谓善。抑恶与扬善是共生共存的。从社会防恶角度看,强调“原罪”,警惕人性之恶,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一位高校中文系教师说,她在课堂上讲述余华小说《现实一种》时,许多学生都认为小说的情节是胡编乱造的,因为小说里有个叫皮皮的小孩虐待并摔死了自己的堂弟,这颠覆了“赤子之心”、“儿童天真无邪”的传统观念。可是现实就是如此无情地复制了小说的情节!

透视人性从来都是超级作家的使命。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就是通过荒岛上两派儿童互相残杀的描述,反映人性最深层的黑暗面和劣根性。小说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在远离了人类文明及其规范制约之后,人性恶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哪怕是涉世未深的小孩,也会渐渐步入“罪恶”的深渊。

从清华大学朱令案、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到近日的重庆摔打婴儿案,施害者的极端行为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更摔打着过去的人性假定。究其行为动机和原因,离不开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有说服力的说法,但在当下,为了防止更多的伤害,我们首先还是要重估过往的人性假定,对人性之恶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那些被精神与心理问题诱发出来的人性之恶,我们还是要明察秋毫,以防它们成为脱缰的野马。

(摘自《羊城晚报》 何 龙/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估电梯人性
质疑与重估:论《医学虚无主义》及其局限与启示
网络化时代的“经典重估”:评《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
近代变局下的中国传统政治重估——以清末梁启超与章太炎的不同阐释路径为中心的探讨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与发展研究
逼近人性
被困电梯以后
电梯不吃人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