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学生高考国内研究综述

2015-01-05韩同振武红军王姗姗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聋人残疾人考试

韩同振 韩 梅 武红军 王姗姗

(1.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2.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141)

听障学生高考国内研究综述

韩同振1韩 梅1武红军2王姗姗1

(1.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2.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141)

文章通过搜集中国知网相关研究文章,梳理了听障学生高考研究脉络,总结研究成果,明确听障学生高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为听障学生高考研究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听障学生高考的改革实践。

听障学生;高考;综述

一、听障学生高考国内研究概况

听障学生参加高考的改革较小,一方面是现实国情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听障高考相关研究不足有关。以往大多研究主要限于办学体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融合教育等方面,听障学生高考(特殊高等教育院校的单考单招、听障学生参加普通高考)方面的研究不多。出于了解和总结听障学生高考方面的研究,笔者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即中国知网)用关键词搜索“听障学生高考”或“聋生高考”,搜集了听障学生高考研究相关文献,自1994年至2014年共计16篇,分布情况如表一所示,自1994年,在中国知网开始出现听障学生高考研究的相关文章,之后断断续续出现相关研究,2010年研究听障学生高考的文章最多,达到3篇。

表1 历年听障学生高考相关研究文章分布表

二、听障学生高考国内研究述评

(一)听障学生高考研究包含在残疾人高考研究的阶段。“听障学生高考”进入研究视野起始于杨文娟在1994年发表的《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概况》,介绍了残疾人(含听障学生)高等教育的录取政策规定,客观的介绍了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四种渠道:普通高校接收残疾考生,普通高校开办专门招收残疾人的系和专业,普通院校建立特殊教育学院,残疾人以自学考试和电视大学的形式接受高等教育。作者在结束时颇有预见性的指出:“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我国还刚刚起步,许多新的问题有待去探索,去解决。”[1]作为听障学生高考研究的“开山之作”,没有对听障学生高考有建设性研究。

兰继军于1995年发表《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探讨》,指出:“残疾人(含听障学生)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互脱节,残疾人的平等教育权还未真正得到落实”,同时指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有关法律规定尚不完善”,招生方面缺乏保障,也间接指出招生专业较少的问题,“残疾人就读专业仍有局限”。[2]并提出改革措施以做好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和提出“集中入学,分散就读”的方针(即选择一部分综合型大学创办特殊教育学院,全校按照一定比例招收听障学生,不限定系科“分散就读”,由特殊教育学院负责招生、录取、管理、就业等)。文章亮点是听障学生高考涉及教育公平问题,把听障学生高考问题放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提出“集中入学,分散就读”方针,对于听障学生的招生、办学工作的提高有一定的价值。

(二)听障学生高考研究逐步独立于残疾人高考研究的阶段。2000年,鲍国栋发表《发展聋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个问题》,指出了听障学生参加单考单招“不应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不应靠押题、猜题提高考试成绩。文章提到的单考单招的“应试教育”导向,其实挖掘深层原因是源于各个单考单招院校的不同的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由于听障学生要在较短时间准备多所院校的单考单招,为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另外时间的紧迫性,导致了听障学生应试取向。文中指出要“发展好特殊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聋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3],解决听障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听障学生的入学积极性,体现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使特殊教育院校有充足生源,使招生工作顺利进行。由此明确了发展特殊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上用力。

2002年,孙继红在《中国特殊教育》发表《关于我国聋人高校自主招生现状的反思》,作者认为聋人高校单考单招的招生政策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分权化、地方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作者指出了单考单招存在的问题:一是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做成各校“各自为政”的局面;二是招收学生水平相差悬殊;三是某些高校自办考前辅导班;四是考试的组织不够严谨;五是为听障学生基础教育增添了困难;六是(高校自办辅导班)为一些不正常现象的存在创造了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一是健全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和分工,并制定相关政策;二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高等教育的自主招考的新形式,进一步完善特殊高等教育的自主招考机制”。[4]该文聚焦“聋人”,而不是在“残疾人”大群体中研究,另外对“自主招生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听障学生高考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把握的不全面,教育行政体制是“集权的逐步分权,分权的逐渐集权,趋向均权化”[5],否则我国聋人高校自主招生不会涌现出如此多问题。

2003年《现代特殊教育》发表了朴永馨的《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出残疾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残疾人高等教育尚未成为有关部门的职责,从而不能把残疾人高等教育纳入整个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管理;第二,普通高校应扩大残疾学生的名额;第三,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和家庭困难应得到关注;最后指出残疾人招生、考试应纳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中,并且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同样这一年,人民政协报上刊发了《聋人关注的特殊教育政策问题》,作者指出了聋人关注的10个特殊教育问题,第九个问题是“聋人参加国家高考、职考等英语听力考分问题”,聋人由于英语听力失分过多,“仅差一点点,白白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6]这一年的两篇文章,均涉及到了残疾人(含听障学生)参加普通高考的问题,同时朴教授提到了以往多次提到的负责特殊高等教育的部门不明确。2005年,武红军教授等发表《发展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武教授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允许进行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或部分院校联考改革试点”。[7]武教授文章有两个亮点,一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二是部分院校联考改革。这是对特殊教育单考单招弊端提出的解决办法。

2007年,PatriciaA.Mudgett-DeCaro等发表《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指出聋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单独考试造成大学的招生考试内容和难易程度各不相同,许多聋人高中应付高考,从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应试现象。提出解决办法:“入学标准应适当扩大,例如可以把学生代表作品等纳入到参考中。”“政府部门应继续努力发展聋人高中教育;设计更广泛、更具综合性的高考试题,来引导大学前教育;探索大学帮助改善初中、高中阶段教育的方法”,[8]如设立预科制。该文再次提出了听障学生高考的应试倾向,应重视高考的导向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该文把质性研究方法引入聋人高等教育,并做了相当大的篇幅进行方法的说明。

2008年,童欣教授等发表《聋人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在聋人高等教育发展20年的时候,童教授指出单考单招的有以下特点:一、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报考学校,有较大把握被录取;二、考验学生的精神、毅力、体力;三、由于各校考试时间不同,聋生选择机会比较多;四、各高校试卷难易程度不同,聋生所在高中制定不同课程计划,增加高中学校教育负担;五、聋生高考录取率远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录取率,并且地域分布差异较大。[9]童教授在文中单考单招增加了高中学校的负担,同时也指出了听障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地区听障学生存在的教育不公平,这主要是单考单招院校较少、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的。

(三)听障学生高考研究逐步深化、细化的阶段。2009年,杨慎耘发表《我国特殊教育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其改革的思考》,杨老师在聋人高中教育一线,认为时下的特殊高等教育单考单招有以下特点:一、招生高校较少,地域分布不均衡;二是招生专业设置狭窄,残疾学生就业优势不明显。杨老师进一步指出特殊高等教育的单考单招形式的利弊,对于残疾学生有利的一方面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报考院校,把握比较大,参加多个院校的招生考试增加了入学机会。不利的一方面在于:一、报考多个学校,在多个学校之间奔波,耗费时间、精力、财力,增加家庭负担;二是由于各个学校的考试大纲不同,使高中学校不能有效组织集体复习;三、由于各特殊高等教育学校或机构自行安排单考单招考试时间,达不到学生报考几所院校的意愿,并且各特殊高等教育学校或机构为争夺生源,逐年竞相提前考试时间,打乱下游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四、特殊高等教育院校或机构的不均衡分布,造成了残疾学生之间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10]并指出2007年有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牵头三个聋人特殊高等教育院校(天津理工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的特殊教育学院、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制定的数学、语文、英语“考试说明试行稿”在2008、2009年的影响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杨老师最终认为我国特殊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亟需改革,并提出三项改革方案。文章再次提到了,单考单招院校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这一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

2010年,有三篇聋人高考相关文章。韩梅教授发表《中国与日本聋人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在文章中韩教授介绍了日本聋人进入特殊高等教育院校或机构五种入学形式,指出了我国单考单招过分注重考试科目的知识学习,造成入学后,“知识面狭窄、迁移能力不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11]。这是关于对特殊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评价方式方面的研究。张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作者在文中指出特殊高等教育院校的分布不均衡,造成残疾人入学不公平,也指出残疾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存在问题:第一,聋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狭窄,难度大,接受高中教育的毕业生有很大一批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第二,特殊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科目、内容、时间不统一,学生奔波全国各地,使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第三,特殊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不科学、不稳定,造成特殊教育高中教育和特殊高等教育的衔接存在矛盾。提出的对策是一方面每个省选择一所综合院校设立特殊教育学院;另一方面是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议教育部下属高等教育司设置管理特殊高等教育的部门,协调制定特殊高等教育的宏观规划和基本政策。[12]这是第一篇涉及残疾人(含听障学生)单考单招的硕士毕业论文,这表明残疾学生的高考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文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新问题特殊高中教育与特殊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上存在的不一致,这一点值得重视。

2011年,黄伟发表《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指出,考试政策不完善,特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一方面体现在普通高考的考试和考试办法不能满足残疾人参加考试的需求,比如带助听器等;另一方面,在单考单招中无统一考纲,导致相同科目考试难度不等。作者还提出特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特殊高等教育尚未列入相关司局的职责范围,仅由高校学生司的本专科招生处指定专人负责特殊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录取工作,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处或科仅指定一人负责特殊教育。提出需要教育部应明确专门司局负责特殊高等教育事务,并提出应满足残疾考生参加普通高考的特殊需求,对其提供保障措施和方法,维护残疾考生的权益,如适当延长考试时间,携带和使用助听器等;在考试的统一考纲和命题方面,由教育部的高校学生司和考试中心牵头各特殊高等教育院校或机构统一制定[13]。该文提出了听障学生参加普通高考的相关办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文章提出了完善特殊高等教育的具体办法。可以发现历年相关文章的研究趋势是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

2013年,段玄锋发表《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研究》,段老师在文中指出了残疾人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两个途径及其优点,一个是单考单招入学考试,体现了特殊高等教育的个性化、人性化和差异性,体现了人权思想;另一个是参加普通高考,是融合教育思想在特殊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14]并提出开放更多高校招收残疾学生并扩大招生名额。该文指出了单考单招和听障学生参加普通高考的优点,但是如果听障学生能以个性化的形式和评价方式参加普通高考,则能体现人权和融合教育双重思想。

2014年,刘珍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在文中指出特殊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方面的问题是单招工作混乱,体现在:一、各个学校由于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不相同,导致学生因不能及时得知考试信息而错过考试,或者因对考试内容把握不准以致不能有效复习而丧失入学机会;二、具体学校的考试大纲、报名考试时间、地点、试卷、录取每年均有较大的差异,影响特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出:“探索不同形式的高考和招生考试改革制度势在必行”。[15]文章主要从听障学生角度阐述单考单招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特殊高等教育单考单招改革的必要性。增长,从而带动听障学生高考的改革。

三、听障学生高考国内研究概况与趋势

总的来看,历年研究表明听障学生参加高考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参加普通高考,没有相应的考试规定,如携带助听器等,英语听力考试听力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二是特殊高等教育单考单招“各自为政”的局面产生一些列的问题。不同特殊高等教育院校或机构单考单招产生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条:(一)由于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命题不能统一,导致听障高校不能有效组织复习,造成应试教育倾向严重;(二)由于考试时间不同,听障学生报考多所学校,各地奔波,一方面增加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影响正常学习;(三)高考评价制度不全面,也是造成应试教育的原因;(四)特殊高等院校或机构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造成听障学生间的入学不公平。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没有负责特殊高等教育的部门,从而造成对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关注不够和政策保障不够。

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是:(一)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及解决听障学生参加普通高考遇到的困难;(二)完善高等特殊教育的管理,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设置专门司局负责残疾人(含听障学生)的招生录取等工作;(三)是扩大高校招收听障学生数量,在每个省选一所综合大学建立特教学院,以“集中入学,分散就读”方针,招收听障学生,发展融合教育;(四)是改革听障学生高考评价制度,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五)是逐渐试行各特殊院校联合招生录取工作,逐步和普通高考并轨。

从历年聋人高考的相关研究来看,从1994年至2014年研究大体上呈现逐年增多趋势,近两年下降的趋势明显(与研究成果的付诸实践少有关),但研究有更深入、更细化的趋势。随着2014年普通高考相关政策的实行,如逐年增加语文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听障学生的高考研究一定会有所

[1]杨文娟.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概况[J].现代特殊教育,1994(2):3-4.

[2]兰继军.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探讨[J].特殊儿童与师资教育,1995(3):45-48.

[3]鲍国栋.发展聋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个问题[J].现代特殊教育,2000(3):41-42.

[4]孙继红,胡正纲.关于我国聋人高校自主招生现状的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02(1):28-32.

[5]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95.

[6]方红,孙金忠.聋人关注的特殊教育政策问题[N].人民政协报,2003-07-23(C04).

[7]武红军,李强.发展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0-15.

[8]Patricia A.Mudgett-DeCaro,James J.DeCaro等.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7(8):12-17.

[9]童欣,曹宏阁等.聋人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8(5):12-15.

[10]杨慎耘.我国特殊教育高考制度的现状介析及其改革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14-16.

[11]韩梅,鹿彩铃等.中国与日本聋人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0(11):157-159.

[12]张悦.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13]黄伟.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10-15.

[14]段玄锋.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3(10):46-51.

[15]刘珍.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762

A

2095-0438(2015)10-0027-04

2015-06-12

韩同振(1989-),男,山东菏泽人,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聋人高等教育。

2014年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融合教育模式下聋人特殊高等教育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4-8);2013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随班就读听障大学生教学体系设计”(YB13-04)。

猜你喜欢

聋人残疾人考试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手语与聋人文化自尊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