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综述
2015-01-05崔翠
崔 翠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和产业需求的不断更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进入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也就成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问题。2006年底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2007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于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两个文件,以及自2007年开始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都是促使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热点形成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研究经历了由个别的自发阶段到行政主导阶段的发展历程,其中,国家政策尤其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是主导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将通过对2007年至2015年7月间国内核心期刊有关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梳理,试图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系统的分析,并加以描述的研究方法。这里“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任何形态、可以记录、可以保存、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从具体的实施过程看,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研究内容抽样;(2)确定类目和分析单元;(3)评判记录;(4)信度计算;(5)定性分析和统计描述。
在教育研究中,内容分析法通常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方式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发展趋势分析、意向分析、态度分析或者比较分析等。因此,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7年至2015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中关于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论文进行研究显然是十分合适的。
(二)研究内容抽样
本项目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教学团队”“并含”“高职院校”,匹配“精确”查找方式进行检索,选择SCI、EI、核心期刊、CSSCI来源,得到论文187篇。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论文,最后得到论文70篇,将其作为本项目的研究样本,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2015年论文数量分布表
(三)确定类目与分析单元
本文以样本的文献来源分析、研究内容分析作为研究纬度。分析单元为独立成篇的论文。凡结构完整的论文,不论其篇幅长短,均按照一篇计算。
由于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学团队的研究比较零散,尚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系统的研究成果[1]。因此,本文通过对70个研究样本进行分析之后,设计出了本研究的五个内容分析类目:(1)特征研究;(2)个案研究;(3)组织构成;(4)影响因素研究;(5)功能研究。如下表2所示:
表2 内容分析类目及论文数量
(四)研究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中的信度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进行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内容分析的信度也越高,内容分析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精确性也就越高。
内容分析的信度计算公式是:R=n×K/[1+(n-1)×K]。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2M/(N1+N2),其中M为两个研究者一致同意的栏目数,N1为第一研究者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研究者所分析的栏目数。在本研究中,第一研究者是作者本人,第二研究者是课题组的两名成员,通过计算后得出的评判信度R≈0.9165,具体的计算过程在此不再描述。根据经验,如果信度大于0.90,则可以将第一研究者的评定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文献来源分析
1.论文数量分析
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国内关于高职教学团队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最早是2007年王希琼发表在《辽宁教育研究》上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软件”建设问题及对策》。之后,由于受教育部出台的国家级教学团队评选活动的影响,研究者们对教学团队的关注度呈明显上升趋势。遗憾的是,国家级教学团队评选从2007年到2010年连续进行了四年之后就结束了,而关于教学团队的论文数量则在2011年达到最高峰后就一路回落,在2015年就只有5篇了。这说明国内关于教学团队的研究热度受国家政策导向作用明显,研究氛围还不够成熟。具体见图1所示。
图1 2007-2015年论文数量趋势图
2.期刊来源分析
据统计,此次研究的70个论文样本来自21种期刊。其中,载文5篇以上的期刊有4种,全部为职业技术教育类核心期刊,即《教育与职业》18篇,《职业技术教育》12篇,《中国成人教育》10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7篇,共计47篇,占论文样本总数的67.14%,这些论文分布在期刊的师资建设、职教广角、高职探析、调查研究、教学论、教育管理、研究与探索等栏目中。核心期刊中的载文是该领域最新和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能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从统计的数据可知,职业技术教育类核心期刊对“教学团队”研究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一方面说明了这些期刊在内容上的确能紧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核心期刊杂志在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3.作者所在地区分析
本研究论文样本第一作者基本都来自高职院校,以第一作者所在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单独列出)为统计对象,进行分类汇总后发现,他们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重庆的作者数量占据了前十名。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前十名统计
有趣的是,各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数量的排序与图2基本吻合。这说明上述统计结果符合现实,与我国各地区职业教育水平的差别是一致的。前十名省市大多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广线等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方面说明了区域经济水平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高了本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教研人员对国内外最新的职教理念和方法更加关注。意外的是,同样是经济发达的京津沪地区,对高职教学团队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
(二)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70个研究样本进行归类统计,本项目将高职教学团队的研究领域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1)特征研究;(2)个案研究;(3)组织构成研究;(4)影响因素研究;(5)功能研究。针对每个部分的内容分析如下:
1.特征研究
关于高职教学团队特征的研究论文数量是23篇,占论文总数的32.86%,归纳为学习型组织、工学结合、专兼结合、校企合作、多元课程模块、团队文化等。
多篇论文谈及学习型组织这一特征,邵建东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如自我超越、建立扁平组织、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及系统思考等理念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2]。马彦纯认为要实现团队的深层次学习、创新和程序的系统性的变革,就需要调整“心智模式”,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3]。周劲松建议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开发,发挥项目的载体功能和纽带作用,强化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教师及团队的整体实力[4]。张伟萍提出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
2.个案研究
研究样本论文作者有就本校、本专业团队建设的经验撰文,也有比较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来自教学实践中,体现了这些教学团队的不同特点,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级示范性重点专业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建了重管理、抓实效、外引内培,建设“教学、培训、服务、教材、科研”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学校和教学团队制定了多项激励保障制度:坚持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制度;鼓励团队教师参加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安全评价员等培训;支持教师参加面向企业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工作;加强校企联系,及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等[6]。
3.组织构成研究
对组织构成的研究是为了解教学团队作为一个小型的组织,其主要岗位的人员配置、工作任务、岗位职责等。从现有的研究样本看,多数论文都谈及了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双带头型(双主体)等问题。
季舒鸿对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与建设要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双师结构”不同于“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它不是针对教师个体,而是针对教学团队而言的。“双师结构”不强调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具备“双师”素质,而是强调团队整体上要配备能力素质各有所长的成员,即团队成员中既包含“理论型”教师,又包含“技能型”教师[7]。邓小妮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是需要有以理论与实践整合为基础的专业带头人,即由“名师”和“名匠”作为专业带头人,形成专业“双带头型”教学团队[8]。
4.影响因素研究
教学团队作为学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它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既有学校层面的,也有系部层面的,还有教师层面的。这些影响因素由学校政策环境、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教师等方面构成。
巩海霞对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获得影响高职团队建设绩效的关键因素:团队管理、团队互动、团队氛围、团队发展、外界环境、团队学习[9]。金湖庭研究设计了动态一级评价指标,指在评价考核时根据不同的团队特性对一级指标的比例比值进行一定范围的变化,选取了团队构成、团队带头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6个动态评价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又选取若干个二级指标,并且将二级指标ABC等级评价标准细化[10]。俞保华提出的专业教学团队环境指的是文化理念要素、制度机制要素、教学资源要素和服务平台要素的各种环境的总和[11]。
5.功能研究
对教学团队功能的研究是为了搞清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是什么,这也是进行教学团队建设的起因。郑柏松认为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基础,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12]。万长东则认为教学团队建设是为了提高产学研的水平,适应企业需要[13]。
四、思考和建议
(一)对于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批判性思考
国内高职教学团队的研究兴起于国家高职教学团队的评比,可以看出不少样本论文来源于各级有关教学团队的研究课题。但2010年后,国家级教学团队评选没有再进行。政策是导向,政策的不延续性会导致教学团队研究的弱化。
从样本论文中发现个案研究占少数,即只有少数论文涉及到具体学校或专业的建设路径及成效,多数论文是总结问题、提出建议,缺乏实践经验说明,说服力不够,而其他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更需要借鉴的是具体的经验。再则即使是个案研究的经验,有些也缺少跟踪性研究,缺少实证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生命力是不强的。
解读国家级高职教学团队评选指标,“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研究较多,而在带头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上较少涉及。
(二)高职教学团队建设展望
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能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高职教学团队的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职业院校使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可以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情况进行多层面、多方位、多维度的研究,可以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科学方法发现很多存在的隐性问题,并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最直接的经验。这些资料和经验对于政府制定本土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微观研究
从本项目的研究样本来看,目前我国研究者的视线多集中在制度、构成等因素之上,尽管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在现在的环境下,这样的研究结果最终也只能作为中肯的建议或者美好的设想。因此,我们应该把目光集中在位于教学团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带头人、人才培养(学生)、社会服务(企业)上,从微观的视角去研究这三个主体以及影响他们的因素,比如带头人的培养、课程设置、企业培训成本、知识获取、学生的知识迁移等问题。只有真正了解了教学团队建设的细微之处才能把握它的全局。
3.学校要自觉加强校本研究,提高企业合作信心
校企合作本是职业院校办学之根本,也应该是校企双赢的一个局面。那为何这么好的设想却不能很好地实施呢?在我国,学生属于学校而非企业,企业如果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不仅可能会影响生产,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后不一定会留在企业,从这点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看不到任何收获,就是一个亏本的买卖。因此,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前提是,学校能加强科研水平,在规模化生产和智力支持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帮助,让企业提高对学校的信心,切实感受到校企合作后的收获。
[1]崔之元.团队理论与M型社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3):25-28.
[2]邵建东.学习型组织视阈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18):59-60.
[3]马彦纯,苏炜.高职院校学习型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2011,(6):135-136.
[4]周劲松.依托工学结合项目 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0,(3):80-81,96.
[5]张伟萍.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9,(7):18-20.
[6]巴世光,古光甫.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5):63-65.
[7]高查清,季舒鸿.双师结构与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6).
[8]邓小妮.高职院校专业“双带头型”教学团队基本范畴辨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55-58.
[9]巩海霞,唐飞,涂俊梅.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03-106.
[10]金湖庭,江锦祥,柴勤芳.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80-82.
[11]俞保华,莫永成.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学院环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6):105-106.
[12]郑柏松.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92-93.
[13]万长东,胡清,董晓岚.高职院校基于产学研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成人教育,2009,(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