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赶超 绿色崛起 协同发展看衡水
2015-01-05编者
河北省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华北平原中北部,下设有桃城区、冀州市、枣强县、武邑县、深州市、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故城县、景县、阜城县、工业新区和滨湖新区等区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衡水市各区县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注重团结协作,在衡水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形成了区域经济“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本期“渤海聚焦”栏目将聚焦观察正在实现跨越赶超、绿色崛起的衡水市各区县。
——编者
桃城区
桃城区是衡水市唯一的建制区,总面积383平方公里,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金融、教育中心。建区19年以来,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代农业
5年来,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聘请国家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桃城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继续保持“吨粮区”,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桃城区被列入全国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首创的“一提一补”节水机制,荣获全国第三届农业节水科技三等奖。顺利通过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总验收,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邓庄镇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1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8.4%。
新型工业
5年来,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工业经济运行实现速度、效益双提升。有4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众鑫橡塑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桃城经济开发区建设快速推进,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成功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到23家,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产服务业
5年来,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大力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高端专业市场等新业态,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成功组织了“百家温商进桃城”、“千家浙商进桃城”和衡水湖马拉松赛事期间国际商务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共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532.35亿元。总投资51亿元的九洲国际博览城一期已竣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冀东南区域最大的建材集散中心。
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5年来,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投入1.406亿元,对群众出行不便的次干道和小街巷进行了改造提升。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河东旧城区改造,启动了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工作。编制完成了河沿镇、赵圈镇、邓庄镇总体规划,圆满完成邢衡高速、石济客专、南水北调2800亩土地征占和南部新区土地收储任务,市委、市政府给予充分肯定。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进展顺利,桃城区被水利部、全国节水办评为“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城市教、科、文、卫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万人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启动实施了四中、康复街小学、新苑小学、胜利小学等32所学校、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衡水职教中心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建设学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滏阳小学“百首童谣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得到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和省市主要领导批示,并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推广。传统武术项目“戳脚”,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冀州市
冀州市域面积918平方公里,总人口36.7万,是河北市委、省政府确定的首批22个扩权县市、10个统筹城乡试点县市和7个“尽快进入中等城市行列”的县市之一。冀州自古就有“九州之首”的美誉,河北省的简称“冀”因此而来。
近年来,冀州市着力放大自身优势,按照“项目第一、投入拉动、产城互动”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农业升级”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提质提速”的良好态势。
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累计建设泰华机器人、葵花药业中药产业基地、积水化学高端复合材料等亿元以上项目75个,其中49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建设计划,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智能制造、旅游装备成为冀州最新培育的两大产业,崭露头角,加快成长。骨干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群体由59家发展到114家。中意公司作为国内复合材料行业唯一代表参加“亚信峰会”。春风集团连续10年入选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强化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专利656项,建设科研机构23家,其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流动站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进一步放大“滨湖、近水”特色,明确了“东拓拥湖、西游养生、南聚产业、北承古风、中兴主城”的发展思路,以县城为核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界定城市边界,东部新区、西部新区拔地而起;推进有机更新,主城区、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7.3平方公里。累计拆迁改造棚户区面积70余万平方米,使群众乔迁新居。建成占地495亩的老盐河生态公园,城市绿地面积达到583.9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27平方米。既重“面子”,又重“里子”,启动市区主路雨污分流、弱电入地、停车位改造和市区小街小巷、照明、公厕、小市场综合改造,切实把群众“家门口”的事办实办好,城市舒适度大幅提高。新建保障房3368套、改造农村危房2906户,有效改善了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
重大设施实现新发展
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冀州市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由5.13平方公里扩展到7.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由122家增加到204家;南部工业新城、盐化工循环经济园两座产业新城冉冉升起,互为补充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交通事业高速发展,高速、铁路等现代交通从无到有,大广高速、邢衡高速、邯黄铁路相继建成通车,106国道衡水湖段改线、省道郑昔线市区段改线工作启动,衡水通用机场落户冀州。强力推进“村村通”,新改建农村公路451.5公里,新建维修桥梁87座,使广大群众享受到了“足尖”上的便捷。
生态环境实现新改善
坚持将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连续4年造林突破5万亩,建成衡水湖森林公园、周村彩色苗木、徐庄有机果品、漳淮林药间作4家万亩生态林基地,林业产业成为冀州特色产业之一。林地总面积由20万亩提高到4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6%。保护好衡水湖“一池清水”,搬迁东岸沿线11家企业,提升自我修复能力,水质稳定在地表水三类以上标准。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提高,预计今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7.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减少8%、8%、5%、1%。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注重发展教育,投资2.62亿元开展了“校安”工程,改善了45所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冀州中学被北京大学评为“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学”;建成容纳1.4万人的冀州市第一中学,教育成为冀州最亮的名片之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48万平方米的市医院病房楼建成投用,市医院门诊楼、中医院病房楼等项目加快建设。倡导树立公共文化,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冀州市志》正式出版发行,被评为全国四部精品志书之一;古城遗址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社会和谐稳定,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连续荣获两届“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
枣强县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10分钟车程,县域面积892平方公里,辖8镇3乡和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53个行政村,人口40万。枣强县的基本情况可概括为“五张名片”、“三大产业”。
五张名片
一是天下裘都。商末丞相比干在大营发明的制裘技艺至今已延续了3000多年。大营更是被秦始皇封为“天下裘都”。二是董子故里。枣强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乡,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董子石像至今保存完好。三是移民之乡。枣强是明初全国三大移民地之一。据考证,山东现有1000多万枣强移民后裔。四是革命老区。无产阶级革命家宋任穷、刘志坚、郭鲁都曾在枣强战斗过。红色经典《平原枪声》,展现的就是枣强人民抗击日寇的壮丽诗篇。五是道德高地。近年来,涌现出“双百”人物林秀贞、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范党育、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最美村官王文忠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
三大产业
玻璃钢产业,枣强是全国最早引进玻璃钢生产工艺的县份之一,拥有玻璃钢加工规模企业200余家,年产量达25万吨,约占全国年产量的十分之一,产品涉及化学工程、交通运输、能源、建筑建材、水利工程五大领域2000多个品种,是“全国玻璃钢基地县”、“玻璃钢材料产业化基地”。省级工业园区玻璃钢工业园区,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百家。皮毛产业,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10大系列4000多个产品品种。全国70%的生皮褥子、70%的皮草编织品、80%的帽领帽条均产自于大营。省级经济开发区大营皮毛工业区,规划面积9.98平方公里,入区企业326家。机械制造业,产品分输送机械、燃气调压器两大行业,共9大类200多个品种,输送机械产品在全国矿山、钢铁企业的市场占有量达到60%以上,是河北省唯一的输送机械制造基地。输送机械产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入区企业摊点达百余家。
同时,随着中衡清洁能源、液态金属研发及应用、冀中能源智能装备、纳森工业机器人等一批项目的落地开工,枣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初见雏形。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瞄准“三年翻番”,坚持“一个统领”,扭住“五个重项”,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谱写了发力提速、跨越赶超新篇章。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2.4 亿元,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7亿元,增长11.2%;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增长25.1%;外贸进出口11.7亿美元,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0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7784元,增长13.9%。
武邑县
武邑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东北部,是红色革命老区。现辖6镇3乡,545个行政村,总面积832.02平方公里,总人口33.5万,其中农业人口27.9万,耕地面积82.5万亩,人均耕地2.91亩,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农业县。
历史文化比较悠久
据记载,夏朝后羿封其臣武罗于此,始称武罗国,西汉初设置武邑县,是汉文帝皇后、景帝生母、武帝祖母——窦漪房的故里。窦漪房就是西汉时期的窦太后,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平叛七国之乱,史称“一代名相”。窦太后历辅文、景、武三帝,对“文景之治”、“汉武盛世”作出很大贡献,史称“一代贤后”,境内有窦太后父亲的遗址——窦氏青山墓。站、审坡站,在清凉店镇与石德铁路形成黄金十字交叉,石济客专穿境而过,全县国省干道密度达到16.6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4.3公里/万人,是承接衡水市“一枢纽、四基地”物流集散功能的重要板块。
产业特色比较鲜明
交通区位比较优越
武邑县地处京津都市经济圈和临港经济半径辐射范围之内,距北京260公里、天津240公里、黄骅港170公里、石家庄120公里,是距衡水市区最近的一个县,被列入同城化管理,境内有1条国道(106国道)、1条高速(衡德高速)、5条省道(衡德路、宁武路、040省道、衡井线、武千线),正在建设的邯黄铁路(过境30公里)设有衡水东
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金属橱柜、硬木雕刻、橡胶制品、现代物流4个主导产业,是全国四大保险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有名的“中国硬木雕刻之乡”。金属橱柜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全国第一个《保险柜行业标准》在这里制订,现有企业120家,规上企业14家,2007年虎牌保险柜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江北市场份额的70%~80%。硬木雕刻产业,起源明清,现有企业1000余家,产品占据江北市场的1/3,2012年投资3.5亿元建设了明清家具大世界,为产业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橡胶制品产业,主要集中在县经济开发区,2005年规划建设了橡胶制品产业园,现有企业27家,规模以上企业11家,核心产品是桥梁支座、高压胶管、洗衣机门封,与日本三菱、松下和海尔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现代物流产业,主要依托清凉店镇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是衡水市重点规划打造的面向京津冀、辐射环渤海的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同时,着眼生活消费类、环保节能型产业发展定位,以河钢衡板和巴迈隆木业为核心,培育发展了林板深加工和精优金属制品两个新兴产业。
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近年来,武邑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定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三大主体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确立“绿洲水邑、汉韵新城”城市发展定位,科学构建“一核、两轴、四片区”发展构架,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1.5%,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2平方公里,常驻人口8.1万人,2012年评为省级文明县城,2013年在衡水市率先建成省级园林县城。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4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788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4252元和5807元,按可比口径分别是2010年的1.7倍、2.5倍、1.7倍和1.9倍,财政收入3年实现了翻一番,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翻两番。
深州市
深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65个行政村,人口57万,耕地130万亩,是形意拳的发源地,全国武术之乡。深州历史悠久,汉初设县,隋初置州。1994年6月,撤县建市。深州蜜桃驰名中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桃中之王”。深州矿藏丰富,石油探明储量1000万吨,地热探明储量300亿立方米。深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拥有京九、石德两条铁路,大广、石黄两条高速,7条国省干线贯穿全市,正在修建的石济客专、邢衡高速也在市域通过。
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9.5亿元,预计“十二五”末接近150亿元,年均增长9.9%;2014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8亿元,预计“十二五”末完成10亿元,年均增长23.86%;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7亿元,预计“十二五”末完成95亿元,年均增长8.2%;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9亿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66.5 亿元,年均增长13.3%;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66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19650元,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8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10980元。
突出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把加速工业化进程作为实现深州跨越发展的第一要务,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调结构,优环境,完善园区功能,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全市共有续建、新建、技改项目505个,总投资783.2亿元。投资100亿元的阳煤乙二醇、投资30亿元的顾家家居、投资10亿元的瑞丰发动机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深州,并相继建成投产。201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22亿元,增加值51.2亿元。预计“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增加值55亿元。
突出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进一步转变城市建设和经营理念,完善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城乡面貌大有改观。完成各类规划修编,建成衡水市首家县级植物园,新增绿化面积37万平方米,201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同时,大力实施保衡路、肃衡路沿线乡镇镇区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镇村面貌明显改善,穆村乡庄火头村成为衡水市唯一一个省级精品示范村。
突出富民增收,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5.78亿元,在全省54个试点县中投资最多、工程量最大。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品质,创建品牌,连续4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深州蜜桃”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1.8万亩,流转率35.1%。
突出民生为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投入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建各类学校214所,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投资4000万元的市医院外科病房大楼建成投用,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城乡医疗能力明显提升。新建农村水厂7座,解决了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生产生活环境和谐稳定。
武强县
武强地处河北省东南部,京津石三角中心,总面积4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辖3镇3乡、1个开发区,238个行政村,总人口21.9万。
武强文化底蕴深厚。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武强侯国,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名专家组评定为“千年古县”。武强年画起于宋元、盛于明清,先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十大文化形象名片,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中国最具活力民间文化产业奖,武强被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
武强产业特色明显
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形成了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两个特色产业。农业方面,谋划建设了占地十万亩的北大洼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重点发展了蒙牛循环经济示范、高科技设施农业、高科技畜禽养殖“三大板块”,韩国农友BIO株式会社、蒙牛集团、北京首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文化方面,大力发展年画和乐器两大产业,相继引进了德国盖瓦、美国赛西里欧、德国博兰斯勒等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古老年画为基础,以乐器制造为支撑,以音乐小镇为载体,集雅俗共赏、创意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被评为全省文化产业“十强县”,周窝音乐小镇被评为全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被为全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并被评为首批省级文化产业园区、首批国别园。
武强发展后劲较足
围绕“绿色崛起、赶超晋位”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了文化产业提升、现代农业深化、城镇建设突围、农村环境整治、招商引资突破“五大工程”,全县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是综合实力有了新增强。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51.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7亿元,与2011年底相比,年均分别增长9%和24%,2015年初武强被确定为省财力提升工程先进县。
二是文化产业有了新提升。武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文化产业“三个十”县(武强被评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周窝音乐小镇被评为“全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中国武强乐器产业基地被评为“全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周窝音乐小镇入选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三是现代农业有了新突破。蒙牛、世农等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纳税逐年提升。2014年,蒙牛公司累计纳税3400万元,并间接带动就业800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超过5亿元,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在全省推广。
饶阳县
饶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最北部,辖4镇3乡1个经济开发区,197个行政村,总面积573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总人口30万,是一个传统农业县。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3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7470元和5143元。
现代农业,特色突出
立足农业大县实际,饶阳县积极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塑品牌,农业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河北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县”等多项荣誉称号,成功打造了“中国蔬菜之乡”、“中国设施葡萄之乡”、“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之乡”三张靓丽名片。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2万亩,设施葡萄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各类果蔬240万吨,产值43亿元。建成了特种养殖场(区)450余个,貂狐貉存栏达170万只。以“三张名片”为基础,构建了“一园五带”的产业发展格局。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摆放农业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入驻上海上好佳、北京新发地、北京大北农、天津大湖等12 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五条产业带以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主,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流转,建成了康绿公司、众悦公司、绿科公司等18个占地3000亩以上规模经营典型。
县城建设,加速推进
按照省市加快县城建设实施意见,确立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高标准修编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构建了“一城三区”的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格局。旧城区以居住和商贸为主,实施了主街道、破旧区和城中村三大改造,县城容貌明显改观;新城区以城市功能拓展为主,规划建设了公园、商场、酒店、银行,学校、医院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西城区以发展工业产业为主,完成了“三纵三横”路网及水电气讯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业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饶阳县大力实施产业重塑工程,确立了以农产品深加工、五金机械制造、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主导产业体系。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了投资150亿元的北京天资置业集团高科技综合产业园,投资40亿元的坤辉公司与天津渤海钢铁集团合作钢帘线等战略支撑项目。同时,加大“内培”力度,培育出了上好佳喜奥、铁建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
文化产业,声名远扬
饶阳人民心灵手巧,创造力丰富,民族乐器、内画、铜雕、骨雕、景泰蓝等手工艺历史悠久、世代传承,文化企业摊点达到120多家。近年来,饶阳县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启动建设了“三园一馆一小院”等文化项目,将饶阳县的文化优势进一步放大。电视剧《耿长锁》顺利筹拍,进一步叫响了“红色老区绿色饶阳”的文化标识。
安平县
安平县是衡水的北大门,“天下网都、红色安平、孙犁故里、孝德之乡”是安平的四张名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快实施,安平借势环京津两小时经济圈,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同比增长8.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9711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34元,同比增长10.9%。今年上半年全县GDP完成49.2亿元,同比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9 亿元,同比增长16.9%;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14.6%,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是河北省经济发展先进县。
丝网产业驰名中外
全县拥有丝网工贸企业摊点1.3万家,从业人员21万人,年消耗板材80多万吨,线材420多万吨,织网10亿多平方米。每年研发各类新产品、新技术3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超过100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居全省先进行列。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全县丝网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超10亿美元,是国家命名的中国丝网产业基地、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中国丝网之都、中国丝网织造名城。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全县共有28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其中省管项目4个,市重点项目24个,总投资328.1亿元。谋划建设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185.2亿元。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北京安德森、华能集团等一批央企、名企入驻安平,全县项目的数量、质量、体量均创历年之最,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千亿级开发区扎实推进
致力于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承载区、转型升级的先导区,规划建设了占地22平方公里的安平经济开发区。目前,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四纵六横道路框架全面拉开,实现了“九通一平”,总投资400多亿元的63个亿元以上项目入驻,成为项目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的大平台。总投资52亿元的聚成国际物流园区一期全部建成,200多家物流配送企业入驻,开通了1200多条运输线路,年货物吞吐量1000多万吨,实现了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被确定为首批16个省级物流园区之一。
魅力新城宜居宜业
以规塑城、以路构城、以商旺城,努力打造产业外向、绿色生态、幸福宜居的国际化丝网之都。近年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用于城镇建设。新建、改造道路30多条,总里程122公里;实施了35项绿化工程,建设完成汉王公园等14个公园;新增绿化面积12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2014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卫生城,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人才、技术辐射,创造了优良环境。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规模经营,注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569家,流转土地18.6万亩,国绿、老家农场等一批亿元项目陆续投产见效,现代农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安平年生猪出栏80多万头,是国家唯一的瘦肉型猪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与北京二商集团合资组建的安平县大红门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生猪100万头、年产冷却肉7.5万吨。
故城县
故城县位于衡水市东南部,冀鲁两省七市县交界处,南邻清河县、南宫市,北接景县,西与枣强县以清凉江为界,东与山东省德州市主城区相连。县域总面积941平方公里,辖9镇4乡538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其中农业人口41万,耕地91万亩。2013年9月份,故城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联合命名为“中国运河裘都”。
近年来,故城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乘势而上、跨越图强”总要求,坚持以县城和衡德、高新区、营东工业园区、东大洼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城四区”发展平台为主抓手,倾斜精力,创新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0.3亿元,同比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5亿元,同比增长25.5%;财政收入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4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9亿元,同比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6亿元,同比增长12.2%。
一是对接京津成效突出。多次对接北京举办专题招商活动,签约落地项目达到20个,协议总投资达到126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中铁石化仓储物流基地、总投资15亿元的神华风能发电等一批超10亿元项目签约落地。
二是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充分发挥县政务中心平台作用,35 个职能部门全部入驻,现场受理,现场办公。先后9次对审批事项再精减、再压缩,消减审批部门4个,消减审批事项115项。
三是园区平台日益完善。持续打造衡德、高新区、营东三大工业园区,实现资源共享,要素集约,加速产业聚集提升,三大工业园区已成为故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是主导产业快速壮大。着力培育服装服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2014年三大主导产业纳税4.8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2%。其中服装服饰产业出口8.1亿美元,出口额占全市同类产品的近50%,故城县被命名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河北省服装服饰产业名县”。
五是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县城新开工和在建重点工程达到30个,总投82.6亿元。千亩森林公园、南湖公园、运河公园等8个公园和一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成投用,衡德高速故城支线竣工通车,故城不通高速成为历史。
六是现代农业快速推进。起步区4万亩、核心区12万亩的东大洼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获批省级农业开发示范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投资100亿元的泰国正大1亿元肉鸡全产业链、总投资30亿元的新希望六合5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景县
景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京杭大运河西岸,地处河北、山东两省,衡水、沧州、德州三市交界处,总面积1188平方公里,总人口53.7万。拥有一个省级开发区(县开发区)和全市唯一一个省级高新区(景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橡塑管业基地、叉车货叉生产基地和铁塔制造基地。
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先后新上投资超亿元项目100多个,总投资500多亿元,连续3年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拉练评比中排名第一。特别是,海伟公司投资148亿元的石化新材料项目填补了景县重大战略支撑项目的空白,创下全市单体项目投资规模之最。为扩充项目储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美国卡斯卡特、意大利博索尼、中国一汽、香港日昇昌、陕鼓动力、湖北宜化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景县。“十二五”期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1102万美元,比“十一五”增长94.24%,引进内资95.82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06.23%。
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为进一步拓宽项目建设平台,重点建设了县工业园区、景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华和广川工业基地。共入驻企业280多家。去年以来,依托四大园区,谋划建设了石化新材料、智能物流装备、铁轨机车配件、电子产业、国家级铁塔钢构综合产业、现代国际物流6个“园中园”,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这6个“园中园”打造成5个产值超百亿元、1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不断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和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构建起了橡塑制品、机械制造、铁塔钢构三大传统产业和石化新材料、现代物流装备、电力电子三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格局。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60.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6%。三大特色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将突破400 亿元。“十二五”期间,景县被评为“河北省橡塑制品产业名县”和“河北省铁塔制造名县”,橡塑制品业和铁塔钢构业分别被评为省级特色产业示范集群。
全县新上超千万元技改项目200多个,一大批企业引进了国内外先进设备,培育了一批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具有立县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国家级塔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入运营。西伯力、首德、海伟等8家企业分别建立了博士站、院士站等联合研发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县共争创中国驰名商标4项,获国家专利260多项。
城乡面貌取得新变化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小县大县城”建设要求,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和打造冀鲁边界强县名城,先后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和一批专项规划的编制,启动实施了路网管网、公园、购物中心和景南新区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到目前,县城基本形成了“八横十二纵”的路网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17.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5万人。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了42.1%,景州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龙华镇被评为国家重点镇和省级优美小城镇。深入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全县849个村达到“四化”要求,完成了13个省级重点村的15项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
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果
“十二五“期间,粮食连年丰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49.91万亩,流转率达到44.68%;生猪、肉蛋鸡、肉牛、设施蔬菜四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培育了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7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15家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6.3%。津龙公司大规模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作为重大典型向全省推广。
阜城县
阜城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东北部,京杭大运河西岸,东临沧州。县境总面积697平方公里,总人口35.5万。阜城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国家生态示范县、中国鸭梨之乡、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国家西甜瓜产业示范基地县、河北西瓜之乡。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14年达到54亿元,年均增长36%以上。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光明路、阜兴大街等12条主干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县城区形成“七横九纵”的路网框架,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7.1平方公里增加到9.6平方公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建有阜丰公园、长安植物园、怡水公园等12个公园广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运行。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并荣获省政府“人居环境(进步)奖”。2014年,49个重点村实施了面貌改造提升行动。2015年,实施了41个重点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5个乡镇驻地的“美丽乡镇”建设,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工业发展后劲日益凸显
2015年1-9月份,全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67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同比增长8.6%,高出全市平均增速(4.6%)4个百分点,列全市第1位。省级阜城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已达136家,成为驱动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县内逐渐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物流、包装制品等产业。装备制造业,共有企业摊点165家,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铸件产品生产基地。纺织服装业,共有企业摊点130家,主导产品为阿拉伯民族服装,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阿拉伯男袍生产基地和华北地区最大的出口服装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卓盟玻璃、盛鼎岩棉、驰特轨道交通等一批项目陆续发挥效益,全员招商战略深入实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阜城县是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年产粮食3.7亿公斤。重点培育了瓜菜、林果等特色农业产业,2014年,全县设施瓜菜种植面积23.8万亩,总产突破100万吨。果品业是阜城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县果树种植面积13万亩,总产26万吨。阜兴牌水晶梨(鸭梨)、黄金梨、杏梅、美国李子、丰水梨等品种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名优果品。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农民合作社256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91家。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2002、2012年阜城县先后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以来,阜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852元增加到2014年的5607 元,增幅达到96.6%;人均消费水平由2010年的1728元增加到2014年的2924元,增幅达到69.2%。按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3.15万降低到2013年底的6.23万,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37.6%降低到2013年的17.6%。按2014年新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阜城县有10.64万贫困人口,其中扶贫对象8.65万人;2014年新脱贫2.1万人。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十二五”期间,共投资2.6亿元,新建、扩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室332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投资2亿多元,新建、扩建、维修学校71所。职教中心、本斋纪念馆等建设项目顺利完成。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养老服务、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几年来,全县累计保障低保对象58290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460万元。农村居家养老方面,先后改造建设农村互助幸福苑6所,新规划建设3所。
工业新区
衡水工业新区,由衡水经济开发区、北方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园区3个省级开发区整合而成,并成建制托管桃城区大麻森乡,管辖面积15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28.5平方公里,下辖116个村、4个居委会,人口14.8 万。是省确立的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40个重点平台之一。
经济发展
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2亿元,同比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 家,完成增加值108.9亿元。财政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7.8%。固定资产投资96.2亿元,同比增长13.5%。被省政府评为“2014年度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
2015年1-9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4.5亿元,同比增长6.3%;全区完成财政收入26.48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75.1亿元,同比增长15.6%;规上工业增加值86.5 亿元,同比增长6.3%。
交通区位
衡水工业新区地处环京津、环渤海、沿京九的独特位置,坐落于衡水交通和物流最便捷的地带。工业新区北距北京248公里、天津230公里,西距石家庄120公里,东距济南150公里。4条铁路:京九、石德、太青、邯黄;4条高速公路:石黄、大广、衡德、邢黄;2条国道:106、307纵横交错;3小时交通圈内,可达北京、天津、济南、郑州、石家庄、太原6个城市(机场),塘沽、黄骅、滨州3个港口,辐射人口2.1亿,是北方沿海地区连接中国南北和中西部的枢纽地区。
要素资源
衡水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年产粮食350万吨、蔬菜550万吨、水果160万吨、棉花15万吨、牛奶5万吨,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280万头、50万头、160万头和3700万只。
衡水工业新区土地基准价格最高为8类地价,远远低于京津等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地价。在工业用水、工业用电、劳动力、购物、住房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用工、用水、用电价格低于周边地区30%左右,生活必需品价格低于周边城市20%以上。有各类大中专学院和技工学校40多所、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0余所,可提供大量专业骨干和高级技术工人。
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区内企业101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限上批零企业50家、限上住餐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三资企业14家。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衣、食、药、行、精”五大主导产业。衣,就是以威克多、遨宇、衡美等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食,就是以养元、老白干、汇源等为代表的现代食品产业;药,就是以葵花药业、冀衡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行,就是以宝力、中铁建等为代表的交通工程设施及装备制造产业;精,以冀衡、东华、精信等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以英利、汉盛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衡水内陆港为代表的物流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滨湖新区
衡水滨湖新区辖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彭杜乡、魏屯镇,总面积296平方公里,人口9.4万人,其中管控区166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区内现有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滨湖省级经济开发区、衡水湖4A级旅游景区和衡水滨湖新城4个重要平台,已成功举办四届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区内的衡水湖是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衡水湖湿地是极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国家重要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成员,在华北及京津冀地区被赋予比南方水乡湿地更重的内涵和承载,其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对于调节京津冀气候及生态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保护区总面积为163.65平方公里。衡水湖水域面积为75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88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单体水面最大的优质淡水湖。享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华北绿明珠”、“东亚蓝宝石”等诸多佳誉。被誉为华北之肾。衡水湖风光优美,资源丰富,湖区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4600个,超过国家6级的最高标准。对衡水市、河北省以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和经济持续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衡水湖旅游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实现了快速发展,游客数量年均增长在20%以上,截止目前游客人数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预期到年底,游客数量将突破150万人次。
衡水滨湖新区是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40个平台之一。培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健康疗养、教育培训、电子商务、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打造“一中心、两基地”,即: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微中心、京津生态屏障保护基地、京津教育医疗休闲养生功能疏解基地,把滨湖新区建设京津冀区域性特色功能区。
滨湖新城框架初步拉开,一是总投资10亿元的衡水第一中学,已成为滨湖新区基础教育产业的龙头,在校师生超过万人,是全国基础教育十大名校之一。二是总投资24.3亿元的闾里·汉文化旅游小镇项目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被评为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项目一期琴瑟园客栈已经建成开业,成功举办了六一成童礼、十一乡射礼、衡水市第六届青年集体婚礼暨首届汉式婚礼、大型汉风表演-琴瑟合鸣,衡水湖首届名家书画创作展、董子祭祀大典、陪父母来度假、河青玩赏会衡水基地文化艺术展等活动。二期“婚冠里”即将建成开放,是全国首创一站式汉式婚礼体验地、爱情电影拍摄地,被评为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其中的孙敬学堂以传统国学教育体验基地,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农耕作为项目主线,结合孙敬祠、礼厅等打造国学教育培训行业的标杆,力争成为中华第一私塾。三期的闾里特色小镇建设,以汉文化为核心,原汁原味展示俗文化(市井文化、民俗文化) 和礼文化,成为衡水湖休闲旅游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投资15亿元,总占地201.6亩的奥特莱斯项目,已与北京301医院确定合作开展远程体检,与北京朝阳医院合作开展糖尿病康复项目。四是沿景区建成了泰华雅阁、琴瑟园、龙源度假、牧马庄园等多家星级餐饮住宿酒店,满足多层次游客接待需求,衡水湖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五是建成了荷花园、湿地公园、北堤森林公园、小湖隔堤、环湖赛道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六是路网、水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打通了8公里盐河故道,谋划打造联结景区和新城区的休闲旅游经济带。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提高景区交通可达性。
滨湖新区在全面提升保护工作水平的同时,着力加快滨湖开发开放,力争“十三五”末,把滨湖新区打造成为全市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城市建设的示范区、美丽衡水的核心区,成为河北区域发展的新高地、中国北方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