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州市旅游业发展趋势、背景与问题分析*

2015-01-05鲁小波陈晓颖马斌斌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1期
关键词:锦州市锦州旅游业

■鲁小波 陈晓颖 马斌斌

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支持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锦州市旅游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喜来登酒店于2010年入驻锦州,扭转了锦州没有5星级饭店的历史。2013年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累计接待游客1119万人次,锦州世园会对于锦州市旅游宣传,旅游知名度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未来锦州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锦州市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背景和问题进行分析,为锦州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提升旅游产业地位和竞争力,实现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支持。

锦州市旅游业发展趋势

(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旅游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62.0517万人次,年均增长38.96%;旅游外汇收入3.345亿美元,年均增长54.8%;接待国内旅游者4922.5万人次,年均增长29.56%;国内旅游收入380.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2.62%;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40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3.44%。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20.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5.29%,相当于全市GDP的13.22%(表1)。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市旅游局积极向省旅游局申报旅游项目,争取资金,建设了义县奉国寺游客服务中心、黑山101高地和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改建了笔架山法雨寺,并加大旅游招商工作力度,促进了旅游项目的开发。目前,锦州市国家A级旅游区(点)共12处,其中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4处,2A级景区2处;星级宾馆2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3家,三星级宾馆10家;旅行社51家;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旅游服务体系。

表1 “十一五”期间锦州市旅游发展回顾

(三)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新飞跃。五年来,坚持发展旅游业,景区建设是硬道理,着力打造景区旅游品牌。以北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义县打造旅游强县、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提档升位为重点,全力打造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主体的红色旅游,以青岩寺、笔架山为龙头的金色旅游和滨海蓝色旅游三个品牌。围绕构建“大闾山”格局,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锦州滨海大道旅游观光带”;努力推进温泉旅游开发工作。

(四)旅游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一是积极“走出去”宣传招徕客源。组织旅游企业开动旅游“大篷车”深入到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和长春、哈尔滨、大庆进行旅游产品推介,发放宣传材料三十余万份,签订协议近千余份。二是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多次在央视媒体进行旅游资源宣传,扩大锦州知名度。三是举办各种节庆活动,进行宣传造势。四是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国际旅游东亚博览会等活动。五是接待其他城市旅游促销团对锦州市进行考察和旅游促销,进一步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五)旅游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全市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力度大大增强。一系列规章制度成为锦州旅游行业管理强有力的保障,有效地促进了行业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加强了旅游市场执法专业队伍建设,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突出抓好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为全市旅游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星级宾馆的评定、旅行社的审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及A级申报的工作中实现了前期咨询,中期评定,后期动态管理的模式。

(六)出台《关于我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锦州市出台了《关于我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战略措施、政策支持、资金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为加快锦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旅游人才培养得到重视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岗前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培育管理运营和导游人才。以渤海大学旅游学院、高职学院及各级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实行旅游企业用人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

锦州市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立足国内、辽宁以及锦州旅游现状和趋势宏观环境,结合世界经济形势、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统计分析报告等分析预测,对未来锦州旅游发展的战略性宏观情景形成以下基本认识。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

“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是金融危机影响后的经济恢复和调整发展时期,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目前虽然有复苏的迹象,但是何时全面恢复增长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旅游产业的逆经济周期产业性质得到了充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在经济回暖的转变中表现着先行者的角色,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受到特别重视的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客观上已经表现出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利于民生的和谐产业的属性,把旅游业的发展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相结合,特别是与度假休闲的需要相结合,将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视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并要求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支持海南等重点旅游区建设。”

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和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也都将为锦州市旅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背景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了滨海新城区的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范围内的高铁、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锦州市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2013年锦州世园会的契机

2013年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落户锦州市渤海岸边的龙栖湾,这是继1999年昆明、2006年沈阳和2011年西安之后,中国大陆地区第4次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也是地级市第一次举办。这次世界园林博览给锦州旅游提供难得的机遇,也对锦州市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带来一次严格考验。

锦州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旅游业重视不足

受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锦州市目前经济建设重心仍然以工业为主,对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从政策、经济、人力等方面都体现出重视不足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模式陈旧

锦州市旅游存在管理经营两层皮的问题,阻碍了旅游业的科学管理与有序经营。旅游局是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部门,但是由于锦州市的主要旅游经营单位都有自己的主管部门,其人、财、物都由其上级部门管理,因而市旅游局的管理就很难到位,即便是经过专家论证、相关部门通过的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也难以落实。由于管理模式的问题,市旅游局没有切实的管理权限,始终不能改变锦州市旅游资源滥开发、乱建设的混乱局面,使一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前几年跟风建庙的行为得不到制止,从而浪费了旅游资源和珍稀的发展资金。另外目前的管理模式还导致旅游行政执法力量薄弱。虽然锦州市建立了旅游监察大队来查处旅游业的违规经营等问题,受到执法权限的制约,使得我们对一些旅游违法行为的查处很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景区(点)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

旅游景区、景点数量多,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尚未真正形成。如医巫闾山、奉国寺、大笔架山等虽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没有真正按照旅游市场规律进行包装和相应地提升品位,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旅游业规模化、系列化、产业化程度低

一是旅游业结构尚处在初级产业化阶段,缺乏高水平规划的指导和大手笔资金的投入,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已经开发的景区少、档次低、吸引力不强,而且旅游景区游览项目单调,缺乏参与性项目,留不住客人。二是接待能力与客流量增加不相适应,旅游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宾馆饭店数量少,联通景区公路等级差,购物、娱乐、公厕、停车场等其他旅游配套设施缺乏。三是旅游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五)旅游软环境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旅游软环境是相对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等旅游硬条件而言,其具体内容包括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企业诚信体系、旅游目的地旅游氛围等。锦州市旅游软环境亟待改善,首先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十分欠缺;其次,对于旅游企业的监管有待加强,需要为旅游者构建一个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第三,还需要营造一个能够进一步激发游客在锦州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旅游氛围。从辽宁省主要城市服务质量调查结果来看,锦州市旅游服务质量是全省各地区中最低的(表2)。

锦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重点,精品带动

以打造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发展区域,培育优势旅游目的地、优势旅游产品和优势旅游企业,提高锦州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打造发展龙头,突出锦州特色,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并以旅游精品与品牌为基础,推进产业整合与聚集,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表2 辽宁省主要城市服务质量调查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发挥政府在制定旅游产业规划、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旅游城市形象宣传和整体营销、旅游行业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加快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进集约化发展,提高锦州旅游业发展质量,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强化、完善散客服务体系,加强国内市场开发和省内重点客源市场促销,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拉长旅游消费链,增加旅游经济效益。

(三)优化布局,区域联动

锦州市旅游发展要高度整合现有资源,使各地各类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错落分工、差异开发,形成合力、整体成长。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形成规模,创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避免重复的旅游产品恶性竞争造成锦州旅游整体利益的流失;避免散小旅游企业粗放经营对锦州旅游形象的损害;提升锦州旅游的品牌效应,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吸引新的资本投入,做强做大锦州旅游产业,把锦州市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特色旅游目的地。区域联动包括内部(地区内)的一体化和外部的一体化。不仅在锦州行政范围内合作推广,全市还需要与周边县市的旅游机构从互补角度延伸各自的旅游线路,形成大跨度的联合。

(四)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要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大力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推进文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体旅结合,形成大旅游格局。在提升城市旅游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支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资料

1.吕俊芳.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171-173.

2.张满林,赵恒德.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106-110.

3.俞金国,王丽华,李悦铮.国内旅游市场分析及战略规划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57-62.

4.李悦铮.沿海地区旅游系统分析与开发布局——以辽宁沿海地区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65-69.

5.锦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锦州风物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1):51-91.

6.鲁小波,陈晓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辽西旅游战略[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45-47.

7.董慧莲,鲁小波.辽宁区域旅游优化组合[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12):13-15.

8.朱斌.辽西旅游资源探查[J].江苏商论,2009(4):90-91.

9.郝文军.辽宁五点一线区域发展“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模式分析——以锦州市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6):11-13.

10.鲁小波,丁玉娟,陈晓颖.辽宁区域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25(4):67-75.

猜你喜欢

锦州市锦州旅游业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锦州市第八中学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假如古代也有手机
锦州市凌南市民休闲广场设计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