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先人祭》的演出到对波兰戏剧的认知

2015-01-05

艺术评论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先人波兰戏剧

郑 稳

由《先人祭》的演出到对波兰戏剧的认知

郑 稳

引 言

2015年8月7日,波兰戏剧《先人祭》在北京公演,为“2015年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拉开帷幕。继2014年5月波兰著名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 陆帕携其作品《假面·玛丽莲》受邀参加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登上天津大剧院的舞台后,本次《先人祭》在京的演出引起了波兰戏剧在中国戏剧圈的新一轮热潮。

《先人祭》出自波兰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代表诗人、革命家亚当· 密茨凯维奇之手,堪称波兰经典之作,开创了波兰戏剧文学的先河。

一、关于亚当· 密茨凯维奇

(Adam Mickiewicz,1798-1855)

亚当· 密茨凯维奇于1798年出生在立陶宛的一个小贵族家庭,此时的立陶宛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波兰立陶宛联邦自1768年被俄罗斯帝国占领,而密茨凯维奇自幼在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成长,深刻感受到祖国被瓜分的悲惨命运,这激发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密茨凯维奇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作诗歌,以伏尔泰、拜伦等为榜样。1820年,已于维尔纽斯大学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密茨凯维奇因为看到了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感受到了学生爱国主义的高涨,深信古老的封建贵族社会即将灭亡的他,激情澎湃的写下诗歌《青春颂》,诗歌中借“青春”之词呼吁人们站起来,团结一致,反抗暴力,努力挣脱封建贵族的束缚,朝着真正自由、幸福的方向前进,诗歌的最后一句:“欢迎你,自由的晨曦,拯救的太阳在跟着你升起。”毫无遮掩的表达了作者渴望解放,期盼自由的心声。由此,《青春颂》成为波兰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标志。密茨凯维奇被誉为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的“民族诗人”,亦是波兰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在波兰的地位犹如拜伦和歌德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

二、关于《先人祭》

《先人祭》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之一,作者根据民间传说,每年的11月1日,立陶宛、波兰等地区都会进行传统祭祖仪式。人们聚集在废弃的教堂里,与亡灵对话,在仪式上唱歌、祈祷,向先人贡献祭品为背景创作此书,本作品由4个部分组成,其发表顺序是1822年发表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1832年发表第三部分,而第一部分于1821年左右创作,1860年在巴黎首次发表,但是《先人祭》的第一部分至密茨凯维奇去世也未完成,原因未可知。其中第一部分与第二、四部分的写作风格受哥特式小说和拜伦诗歌的影响,而第三部分,则被认为是《先人祭》最重要的部分,本书的灵魂,此部分甚至被称为波兰文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以墓地为背景,表现了一个年轻的男孩和女孩对爱情的伤感、社会的审判和对自己本性尊重的疑惑和选择,台词中呈现出波兰人们原始的生死观念;第二部分中,密茨凯维奇基于民间的道德和他对爱情和死亡的看法表达了一种人生哲学。在剧中,立陶宛农民召唤灵魂,确保他们进入天堂。本次邀请展的舞台上,导演充分利用舞台上的黑暗,仅用舞台两边的投影投出的悠悠的灰墨绿色和声音特效,便传递出原著中先人祭的神秘和离奇;而第四部分则更多的被认为是密茨凯维奇对他浪漫主义人生哲学的宣言,这同时也映射了他对Maryla Wereszczakówana的爱。舞台上演员运用自传式的表演方式呈现出第二部分结尾处出现的Gustaw,其实这里密茨凯维奇将自己化身为Gustaw,通过Gustaw之口,用不同的方式,如舞蹈、表演等,讲述自己曾与一个漂亮的姑娘相恋,这个姑娘便是前文中提到的Maryla Wereszczakówana,但最终自己心爱的姑娘嫁给了一位富有公爵的悲惨爱情故事,同时传递出自己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如果说第一、二、四部分在写作风格上的离奇和神秘充分表现了密茨凯维奇作为浪漫主义的诗人的代表以及其对哥特式写作风格的熟练运用,且暧昧不清的半政治半宗教的内容,那么在第三部分,被视为本书的核心和灵魂部分,则更多的是令人慷慨激昂的政治宣言。然而在本次长达4个小时的表演中并没有第三部,目前第三部还在排练中,预计明年可以与观众见面,相信有了第三部的《先人祭》会更加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

第三部写于19世纪30年代波兰反抗外族大起义之后,起义失败后,人民情绪悲愤,整个社会弥漫着沉痛的气息,拿着笔杆子当枪使的密茨凯维奇为了提高波兰人民的士气,希望他们从悲痛、压抑的氛围中解放出来,写下了《先人祭》的第三部分,将政治剧巧妙地融入神秘剧,表达了对俄国统治者的强烈反抗,其实是一部政治文献剧。正如前文所说,《先人祭》最先发表的不是第一部分,而是第二和第四部分,来自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戏剧系教授达里乌兹· 科辛斯基在其波兰戏剧讲座中提到过,在波兰的浪漫主义时期(1831—1863),这似乎是一种趋势,大家纷纷让作品显得不完整,使读者产生怪诞、神秘的感觉,以此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作家们常常先发表组诗的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或者小说的中间一段。所以当时密茨凯维奇发表了他诗剧的第二部和第四部。[1]《先人祭》在波兰文学史上的地位堪比四大名著在中国,被选入中学生必读篇目之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经典。

三、关于《先人祭》的导演

此次演出团体为波兰弗罗茨瓦夫剧院,导演是波兰新生代导演米哈尔 · 泽拉达。米哈尔 · 泽拉达出生于华沙,其童年和青春岁月是在国外度过的(奥地利、美国)。2001年,他回到了波兰戏剧重镇——克拉科夫戏剧学院。多元的文化积累和祖国的戏剧传承,使他成为波兰戏剧界,最知名的世界文学名著大胆诠释者,他也被称为最有才华的戏剧导演之一。他的戏剧常常被注入了强烈的导演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用当代波兰年轻人的视角关照社会现实和对于历史的态度。关于该版本的演出,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们的目标是展现一个冲动而大胆的景象,因为《先人祭》的文本中充满了民族感染力和澎湃的情绪。没有了民族,没有了灵性,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与他周围的世界相处,陌生的世界就像一个悲剧。而我们表现在悲剧的色调,有时是滑稽的。”《先人祭》的文本被奉为波兰戏剧的典范,它从来没有被删节上演,米哈尔·泽拉达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样做。实事正如导演希望的,这次演出的韵味是醇厚的,特点是新鲜的,有时甚至用了幽默的方式来诠释着经典。

《先人祭》作为波兰民族文化的精粹,在波兰戏剧史上是诗人密茨凯维奇一个浪漫主义时期发挥。通常被称为“波兰国家戏剧”,它那四个看似无关的部分探索着人类的灵魂、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爱情的渴望。出于对波兰文化和国家认同的影响,波兰的历代导演们都不约而同选择该剧做出了自己的艺术想象。(附表1)

在众多导演中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应该就是耶日·格洛托夫斯基了,在他的版本中导演极力地模糊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界限,彻底放弃了舞台和观众的划分,将观众纳入到了表演的行动中,并建立起了多层次的空间,表演中,观众的椅子被安排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每位观众,根据各自位置,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观演体会。导演甚至大胆地淡化原剧中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主题,加大了“即兴”的场面,强化了原剧的现实意义。

四、亚当· 密茨凯维奇对波兰文化的影响

波兰的戏剧对波兰确立民族认同感的影响特别重要,波兰的戏剧通常也被称作为波兰民族的良知。波兰现在共有 140 多家剧院,他们的创作深植于历史传统,对现实进行大胆批判,形成了丰富的戏剧舞台样式的波兰戏剧流派。位于华沙科学文化宫的华沙戏剧院,每当有戏剧演出时,通常都座无虚席,你会惊讶于波兰人们对戏剧的热爱。戏剧的传承与流行根植与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波兰在18世纪末被列强瓜分失去政治和文化独立后,大多数被占领的波兰地区禁止使用波兰语作为官方语言,这对当时的波兰文学家和艺术家是致命的打击。然而,当艺术家们发现剧院可以作为逃避审查制度的宝地后,他们创作不同主题的戏剧,利用剧院的舞台传递自己的思想。这些戏剧表面上赞扬当时统治者的制度,其实背后隐藏着艺术家们复杂的情感,多是由象征与隐含暗指组成的语言,秘密编码和传播颠覆性的信息的同时,也成功地避免审查制度的介入。所幸的是台下的观众似乎永远都与艺术家们保持着高度的默契,他们读懂了戏剧对现实的批判,使舞台成为全国性辩论的平台[2]。而这一切几乎全部来自于密茨凯维奇。

19世纪和20世纪的波兰文学、戏剧中的很多隐喻和想象无不从密茨凯维奇的作品获得营养。深受他影响的作家包括尤利乌什 · 斯沃瓦茨基,博莱斯瓦夫 ·普鲁斯,斯坦尼斯瓦 · 维斯皮安斯基,当代艺术家如切斯瓦夫米 · 米沃什及克里斯蒂安 · 陆帕等无不传递着他的精神火种直到今天。

注释:

[1][波]达里乌兹·科辛斯基.波兰戏剧讲座:传承[J].戏剧.2010(4).

[2][波]JoannaKlass.《假面·玛丽莲》前瞻——响亮的声音:波兰戏剧到21世纪初发展之旅.

郑稳:上海戏剧学院教师、2014年波兰华沙戏剧学院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雍文昴

猜你喜欢

先人波兰戏剧
先人(外二首)
传统戏剧——木偶戏
波兰睡眠研究会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网络时代
从门缝掬接月光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先人[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