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龙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研究
2015-01-04陈晨
陈晨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只有切实坚持惠民、利民、聚民,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利、和谐推进。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积极稳妥扎实的推进,就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秉承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走出一条独特的龙江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带动了全省重要战线和主要城市经济的全面跃升,谱写惠民、利民、聚民的美丽乐章。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建设;城镇文化
城镇化建设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稳定增长的强大动力。新型城镇化作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全力推动的一大战略规划。2014年的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014年作为中国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开局之年,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切入点、着力点,是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二、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取得积极发展,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建设为重点,狠抓落实,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首先,多层次城镇体系初步形成。2009年以来,我省把闯出具有龙江特色与气派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带动全省科学发展的大战略,作出了“一体四区”“一线四市”“四大会战”“城乡和谐”助推龙江城镇化发展的整体部署。截止到2012年,我省城镇人口已经达到2 181万,城镇化率达到5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其次,城镇居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近年来,我省抓住中央对东北地区的战略部署和扩大内需战略等机遇,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改革成果显著。2008年以来,我省着力加强全省城镇化提速的动力引擎,加大力度改造棚户区、泥草房,并将其列为民生重点工程,支持配套建设,四年启动建设约2亿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极大提升了全省城乡居民的居住质量。同时,政府还大力发挥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地方与垦区、林区、矿区、油区实施城镇化共建共享,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体制、政策、利益调整,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正是这些以人为本的惠民政策,带动了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劲发展。
正是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城镇化质量不高,现代城镇体系尚不完善,城市布局不尽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等问题。因此,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坚持科学发展这一方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整体部署,打造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
三、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一)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
1.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不可忽视的突破口,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完善功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加强县域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第一,要统筹规划城镇分布,按照一体化、现代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要求,搞好城镇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镇,服务农村,繁荣城镇;第二,要对市县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社会保障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体系;第三,要统筹生态涵养布局,加大农田保护,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在城镇化建设中要严防经营土地扩张城市的行为,保护农民权益,确保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统筹发展、调整优化城镇产业结构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相辅相成,互帮互利,相得益彰的。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着眼,应立足本地实际,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布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首先,要做好产业布局规划,结合我省当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要求,大力引进高新、高效、生态、低碳的支柱型产业,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业,从根本上摒弃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的重工业,拒绝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其次,要依托我省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悠久的人文历史积淀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借助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再次,必须坚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让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有机结合,紧紧盯住“农业大省”这个全国叫得最响的资源和品牌,用工业化的思路和市场化的思维谋划推动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着力解决“种强销弱、量大链短”以及农民被动“上楼”、被动“进城”的突出问题。
(二)以人为本,有序推进惠民工程政策实施
1.积极调整、合理统筹就业分配问题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重点关注和解决人的收入分配问题、就业问题,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首先,要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在政府政策上,要围绕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粮食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在制度改革上,健全完善对县级财政的一般转移支付和农业补贴制度,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不断增加农村专项扶助资金发放种类和数额;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不断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健全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健全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其次,要加快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扶持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稳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扩大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城乡居民国民待遇均等化。
2.统筹全局、长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凸显了民生工程的重要性,实现城市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的转变。因此,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首先,必须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两配套”。就要优先规划建设一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城镇公共服务功能、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其次,要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道路,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功能;再次,逐步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另外,还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和交通沿线布局。
(三)因地制宜,以文化、生态助推城镇化建设
1. 突出特色、全面彰显城镇文化
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内在精神,它的存在彰显着这个城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因此,应建立一个城市的良好文化形象,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彰显黑龙江独有的城市风格和文化个性,从整体上提高城市影响力及竞争力。其次,按照我省不同城镇发展类型,科学制定和实施城镇规划,保证城镇发展定位的特色性和发展路径的合理性。例如滨水城镇要突出宜居性、生态性、传承性和艺术性;林区城镇要体现生态至上的特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边境城镇要体现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强化对外开发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作用;资源型城镇要体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特点,注重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垦区城镇要“体现田园风光和城市文明的有机融合,提高接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承载经济能力”等。
2. 全力保护、优化改善城镇环境
建设新型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保护城镇生态环境。要把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作为防治重点,统筹建设一批符合环保标准的规模化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处理设施;逐步实现雨水与污水分流,鼓励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改革垃圾收集和处理方式,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逐步减少废气排放,加强废气排放治理,减少噪音污染。其次,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区绿化空间,完善城市绿化功能。要彰显滨水、临山的龙江城市特质,大力建设绿色廊道,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完善城镇绿地系统,打造园林绿化精品。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