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开启窗口
2015-01-04方芳
方 芳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2014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成为了G20、APEC、博鳌论坛等国际会议的热点议题,并得到了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与普遍认可。我国沿线各省市加紧战略规划与部署,金融与非金融企业瞄准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主导开启的全新经济区域化模式,将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长久动力,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突破口。“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推进沿线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构想。
一、“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加强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使用人民币则是沿线各国降低流通成本、增强金融风险抵御能力的有效手段。“一带一路”高度汇集了融资、投资、贸易等众多国际经济金融合作项目,加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相继成立,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主要的推动者,人民币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多地发挥国际货币功能,加速人民币区域化阶段目标实现。
中国是“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国,人民币国际化将直接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资金融通,对实现其他“四通”①其他四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深化区域经济合作起到关键作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提高区域内最频繁使用的本币比例,能够有效防范区域内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区域内贸易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有最大规模外汇储备和较高的居民储蓄率,随着中国资本账户逐步开放,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可以为沿线各国企业和机构提供充足的人民币流动性,缓解贸易融资困难,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货币越来越得到国际经贸活动的认可,有利于降低各国对华贸易成本,便利贸易结算,同时规避双边贸易使用第三方货币的风险。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成立新型的多边金融机构动员全球资源,并通过人民币债券、贷款、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为重大支撑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可为“一带一路”夯实物质基础。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上全方位地发挥贸易计价结算、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职能,可以为沿线国家提供新的国际货币及其风险管理机制,构建经济金融安全锚,为维护区域经济和金融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巨大事业,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互联互通”既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又能密切沿线国家经济联系,进而形成横跨亚欧大陆的区域合作新格局。根据国际经验,一国总体经济实力、国家总体风险水平、贸易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决定该国货币能否成为区域重要货币的关键因素。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贸易和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重要贸易伙伴,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居于区域领先水平,国内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上扩大使用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人民币国际使用只要在增强便利性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继续努力,则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过程的推进,沿线国家必将逐步提高贸易、投融资、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份额,为人民币跻身主要国际货币行列提供充足动力。[1]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民币国际化
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中,资金始终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资金就无法实现“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合作。从中国30多年的经验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80年到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300万亿人民币左右,拉动人均GDP从463元人民币增加到现在的46 531元人民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40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完成“一带一路”的构想,恐怕需要10万亿美元左右的投资。中国实际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出资方。目前我国储蓄率在50%左右,储蓄存款54万亿人民币,①2015年9月底,我国储蓄存款余额为54.7万亿元。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上,无论是投资还是贷款都需要使用人民币。必须动员沿线沿路国家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这一构想。中国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沿路沿线国家的资金、人力等,集区域之合力共谋大局。我们应吸引其他国家的资金和力量,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目标。把我们的规划与沿线沿路60多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蓝图融合起来,使“一带一路”构想变成沿路沿线国家本身的发展战略。[2]
为此,作为区域内最坚挺的货币,人民币将在大宗商品贸易中,依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发挥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并逐渐从美元-人民币双币计价转向人民币计价为主。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尽快建成多层次、高效率、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发挥保险、租赁、评级、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构建强有力的人民币投融资管道支撑。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集中收付汇、资金调拨、财务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人民币使用的便利性和吸引力。继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发挥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作用,在投融资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推动沿线国家在贸易和基建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及支付。
“一带一路”设施联通造福沿线各国,需要动员全球资金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加强与各国政策沟通和配套,共同创新投融资合作机制。着力提高人民币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参与程度。响应沿线各国日益增长的人民币资金需求,在中国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项目贷款中增加人民币产品,逐步提高人民币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中的使用率。同时探索境内外公私合营、银团贷款、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发行“丝路债券”,鼓励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安排中的人民币规模。在此基础上,深化货币互换合作,引导互换人民币进入当地授信系统,增加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推动东道国优化投资法律、土地税收等政策,改善商业环境,建立政府、私营部门、行业协会、国际机构等广泛参与的伙伴关系,在区域和国际合作框架内推进实现设施联通。
三、“一带一路”下的中国经济与金融的“稳”发展
(一)在金融力量的牵引下,夯实实体经济
进入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无疑需要提升实体经济的贡献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只有中国经济的稳增长,才能实现跨区域发展战略。从2015年的经济发展态势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第一,不能只靠虚拟经济,应强化实体经济。2015年上半年,以股市为引擎的金融业为“经济保7”立下汗马功劳,如果剔除金融业异常的增长,实际的经济增速可能只有6.5%左右,其逻辑是:改革驱动资产重配—股市上涨—促进直接融资—支持创新企业融资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股市继续上涨。但在6月份,这种良性循环变成了恶性循环:改革驱动资产重配—无序加杠杆—股市非理性上涨—监管去杠杆—杠杆资金强行平仓—市场恐慌下跌—直接融资暂停—经济转型升级受阻—股市基本面恶化。第二,不能只靠金融创新,必须靠技术、品牌创新。中国经济经历了传统产业衰退的洗礼,也遭遇了股灾的重创,现在急需一场“凤凰涅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只鸟论”,指出涅槃“应该是靠自主创新,技术的创新、品牌的创新”。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稳增长,核心在“稳”,这包括基建要稳、利率要稳、汇率要稳,股市要稳,不在“增长”。这意味着2012~2014年以政治整顿为核心的思路,转为以发展和创新实体经济的理念,实现中国经济在特殊历史阶段平稳有序健康的发展。
坚持实体经济导向,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稳健发展。过去五年,贸易份额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同。近两年来,由于全球范围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长远来看,支撑人民币更多国际使用的可靠力量,必须也只能是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持续需求。人民币国际化是由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贸易实力决定的。因此中国需要有高质量和创新的制造业,需要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作为中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发展新格局的两大战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带一路”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宗旨,资金流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使用和推广中提供了更广泛、便利的机会。中国是很多沿路沿带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国和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国提出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亚太自贸区的新倡议,并和澳大利亚、韩国、东盟等达成自贸协议,这为我们双边和多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应提高人民币的利用率。
(二)在国际金融动荡的形势下,选择更为灵活的金融调控
近两年来,虽然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增速已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由于人民币对美元保持了相对稳定,美元走强导致人民币仍在被动升值。在外需疲弱和有效汇率持续升值双重压力下,我国出口承压。强势货币还通过限制我国货币宽松政策空间和加剧通缩压力从而抬高实际融资成本。目前,我国央行对人民币境内外流动的监测体系还不完善,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央行可能对货币供应量的度把握不准。从市场上看,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被动推升人民币资产价格。因此,央行可以通过人民币一定程度的贬值来修正这个问题。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意味着人民币受市场影响加大,有效汇率强势或有所缓解,从而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在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时,全球短期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美国QE结束,资本大举撤离,造成国际金融动荡。而今,美国要加息的消息不断推出,全球资本回流美国意图强烈。加快资本项目开放可能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开启新的通道。当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离岸人民币价格将对在岸人民币价格产生冲击,包括利率与汇率。这会削弱央行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我国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上难免会受到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了我国央行对人民币存量的监测难度和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必然在逐渐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持有我国的货币。如果大量的人民币在境外定价和交易,加上人民币资本的流出流入和跨境银行在海外经营离岸人民币业务等,就有可能使得人民币的需求产生波动,这将加大我国央行对人民币存量统计和监测的难度。贬值或升值将成为新常态。面对弹性加大的汇率机制,能否把握和控制未来面临的风险敞口,将是中国金融安全的首要问题。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政策发布稿[J/OL].IMI研究动态,2015(32).
[2]李若谷.“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遇[J/OL].IMI研究动态,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