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市场、企业、投资与劳动供给的流通产业运行效率评价

2015-01-04钟伟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效率

■ 钟伟萍 方 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100)

相关文献

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和消费以外的重要劳动力和资源要素价值实现途径,商品流通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产品最终价值的实现速度与实现质量。目前,学术界对于流通业效率的研究以指标定性分析和基于流通产业统计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主,研究者的聚焦点不一而足,国内外的研究重心也各有侧重。

从国际方面来看,Wooliscroft(2006)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流通效率进行解读,他认为,流通效率高就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资源报酬率即为流通效率优化的体现;James(2007)提出以信息技术提升流通效率的“产业垂直协作理论”,他认为现代商品流通环节之间因信息技术而实现了快速互动反馈的可能,进而可以将传统流通信息非对称效应和反馈滞后效应降至最低;Betancourt(2002)认为流通业具有规模效率递增的特点,因此提升流通效率的关键在于控制流通成本平均上升速度与交易规模的关系。

部分学者从成本的角度来对流通效率进行分析,Shepherd(1963)建立的基于成本视角的流通效率计算公式,即流通效率=流通产品总价值/流通产品总成本,在成本既定条件下,流通产品总价值越高,流通效率就越高,而在既定的流通产品价值中,全部流通成本越低,流通效率则越高。当然,此种对于流通效率的解释过于片面和局限,但为流通效率的量化提供了有效的计量渠道,在流通服务水平和流通产品质量等定性指标之外而开辟了流通效率的计量先河,使得流通细分行业下的效率高低具备了横向对比的可能性,因此不失为重要的流通效率考察视角。

从国内研究来看,孙金秀(2014)基于中国30个省级数据的比较分析而得出从业人员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额、R&D经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对流通业运行效率影响较为显著的结论,并且地区间流通效率差异与以上指标差异显性相关;洪涛(2012)将流通效率的研究拆分为流通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社会公共因素四个部分,将流通效率解读为时间、成本、质量安全以及社会化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集合;李陈华(2010)在《流通企业规模效率研究》一书中对威廉姆森的“复制与选择性干预不可能”假说进行了质疑,以流通企业连锁扩张为事实根据,阐述了分店控制和分店复制对流通企业效率的辩证影响关系。

郭守亭(2013)认为,在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流通领域研究工作中,任何旨在考察流通效率的研究都不应该将对于效率指标的认知局限在以市场为代表的宏观数据和以企业为代表的微观数据方面,他认可流通效率的内涵是包括市场、企业、资本、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集合体,并尝试建立包含丰富指标的流通效率测度集合,但同时也遇到对于不同属性指标如何进行赋权的难题,这就将对于流通效率的量化考察又重新归集到以特定行业甚至特定企业为主的中、微观层面,在目前国内外对于流通效率考察的相关文献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建立的流通效率指标集合值得参考。

本文在对现有国内外关于流通产业效率研究文献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力求不将流通效率研究局限于任何一个单一的侧重面,而是综合选取了市场、企业、投资以及劳动力供给四个维度来建立对于流通效率的考察评价框架,并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及其缺失数据进行基于线性回归估计的修补,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从多个方面对流通效率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基于实证结果而展开经济评价。

四元流通效率评价体系

从流通的经济内涵来看,其本质即为全社会经济要素在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传递与配置过程,因此,流通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商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内耗减少。笔者认为综合流通行业和微观企业的效率内涵应包括市场、企业、投资以及劳动力供给四个维度,四种维度对于流通效率的影响过程中,可以将行业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因素均囊括在内。具体来讲:

(一)市场效率

市场效率是指对于流通市场整体运行节奏的把握,具体的衡量标准包括流通速率、流通集中度、流通成本以及流通经济效益等。一般情况下,市场流通速率的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流通成本降低以及针对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流通效益优化等均是流通市场效率增加的体现,全社会流通成本即为衡量流通市场效率的最直接反向指标,流通人力、物力、财力的集约对于促进市场效率也具有显著作用。

(二)企业效率

企业效率指流通企业在从事本职业务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状态等,衡量指标包括企业库存率、税收占盈利比重、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利润率等。企业库存率下降而导致的资金占用率下降、缴税活动引致的可持续发展瓶颈、资产负债率对于经营风险的影响、存货周转率体现出的企业业务活力、利润率反应出的企业盈利和销售能力等均构成左右流通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

(三)投资效率

体现流通行业投资效率最直接的因素即为投资报酬率,而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从资本形成以及资金运作效率等角度考察了行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因此是可以衡量流通投资效率的外部指标。流通业固定资产报酬率考察流通业销售利润与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流通业总资产报酬率考察行业销售利润与行业总资产的比值,二者均与流通效率呈正向联动变化关系。

(四)劳动供给效率

作为服务业的有机构成,优质的人力资源供给数量和质量是流通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供给效率的优化体现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从业人员人均经济增加值和人均利润率的提升、有效的行业劳动供给和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均衡范围内的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流通业劳动供给效率最能体现经济发展中的以人为本原则。

建立流通效率评价量表

与本文的四元流通效率评价体系相对应,建立综合化的流通效率评价量表应遵循宏观 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及微观性四个原则,即评价量表的建立应把握指标全面、关联有序、数据可得以及兼具流通业独特发展特征,详见表1-表4 。

需要说明的是,表1-表4中所列各基础指标并不具备可公度特性。

一方面,根据基础指标属性划分,流通效率各指标可以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类,正向基础指标与流通效率正相关,负向基础指标与流通效率负相关,因此,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基础指标数据无法直接合成,因为正、负属性指标在直接合成的过程中会导致不同指标的综合结果得到错误反映,为便于研究,对所有负向指标均进行导数处理,以将实证研究统一为变量正向效果。

另一方面,在指标的正、负属性之外,由于指标量纲和量级差异等原因,各个基础指标同样无法直接合成,因此需要对基础指标原始数据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目前的主流无量纲处理方法中,标准化方法处理后的数据存在标准差均为1、均值为0、基础指标变化程度差异无法体现等弊端,而均值化方法则可以通过形成相关系数矩阵而较为准确的反映指标变动差异,适用于本文对原始基础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实证分析

通过参考2000-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数据及对相关缺失数据进行基于线性回归估计的修补,本文以所建立的流通效率评价量表为基础而对我国流通产业运行效率进行因子分析实证研究。通过对选取数据进行巴特莱特球状检验与抽样适当性检验,得出巴特莱特检验卡方值为529.228,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球状检验原假设,在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因子分析法具有适用性。抽样适当性检验值为0.775>0.6,同样支持因子分析法。基于因子分析的基础指标值总方差解释情况如表5。

表5得出三个特征值>1的因子,三者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951%,即其可以解释总方差大于90%;经过正交旋转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变,可以消除对于基础指标变量的共同度影响;经过正交旋转的单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发生变化,其余因子特征值均<1,说明提取三个因子较为适宜。旋转后的SPSS因子载荷矩阵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X3、X4、X10、X13、X14与因子1的载荷系数较高,即因子1与这5个指标联系较为紧密,分别对应市场交易额度、物流成本、企业组织效率、社会消费品人均零售总额、人均利润率;X1、X2、X6、X7、X8、X9、X11、X12与因子2的载荷系数较高,此8个指标与因子2联系较为紧密,分别对应市场流通速率、集中度、企业税收负担、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利润率、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限额以上行业总资产报酬率;X5与因子3载荷系数较高,即企业库存率与因子3的联系较为紧密。结合表5可以计算出三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4613、0.3922、0.1465,即流通效率EC=0.4613 α1+0.3922α2+0.1465α3。

表1 市场维度

表2 企业维度

表3 投资维度

表4 劳动供给维度

表5 基于因子分析的基础指标值总方差解释

表6 旋转后的SPSS因子载荷矩阵

图1 我国流通效率年度变化情况

基于SPSS19.0软件分别计算因子1-3得分,带入流通效率EC公式,得出2000-2013年我国流通效率的时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从整体上看,我国流通效率从2000-2013年呈现出整体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个区间,分别为2000-2004年、2004-2009年、2009-2013年。在第一阶段,我国流通效率值实现了由负转正,增长速率较快;第二阶段流通效率增长效率趋缓,2008-2009年还实现了负增长;第三阶段呈现出整体持平的发展趋势。

评价及结论

本文从流通市场、企业、投资以及劳动力供给视角出发,建立了合计包含14个基础指标的流通效率评价集合,并通过基于SPSS19.0的因子分析实证研究而得出2000-2013年我国流通效率的年度时序变化情况。

从我国流通效率的年度时序变化情况可知,自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在我国建立以来,至2004年左右,流通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效率始终较为低弱,这其中既包括经济发展体制转变的时间滞后和软硬件环境适应原因,也包括我国在当时欠成熟经济体环境下对于流通业有效需求及供给刺激的局限性,但迅速提升的流通业发展有效需求也决定了前期较快的流通效率发展趋势。

2004年以后,伴随世界贸易交流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逐步深入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的逐步确立,由外而内带动的庞大市场需求和新兴电子商务等经济创新对于物流、仓储、酒店餐饮、旅游等行业的提振等原因,我国流通业效率开始了节节攀升,虽然受制于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在2008-2009年度出现了小幅回落,但整体攀升的趋势没有改变,这也和我国在此期间较高的GDP增速与全面向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互相吻合。

2009-2013年,从宏观经济的变化来看,我国GDP增速逐渐回落,居民消费出现与收入不匹配的脱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使得全国大宗物流行业发展同步趋缓,外部需求反弹缓慢和沿海加工制造业资金危机等原因也使得基于园区物流、旅游休闲、新型消费热点生成等的流通业运行呈现出小空间震荡盘整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流通业效率以持平变动为主,可以预期的是在“十二五”经济发展期间依然不会出现较大变动。

进入2014年以来,以新型城镇化为代表的消费需求增长、城镇商贸流通服务业网点建设速度加快、呈爆发增长的网络销售和电子商务冲击、主要大中型城市陆续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及其对应商业模式、百货行业经营业态的转型、通讯市场4G时代的到来、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营改增”对纳税人的减负效应、围绕“食品安全”等展开的更趋严格的监管、相对温和的CPI涨幅构成主要的流通业关键词。在商务部印发的《2014年流通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加强流通标准化工作、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完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和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完善商贸流通行业统计体系、加强特殊流通行业管理等制度性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在政府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政策号召下,2014年全年我国流通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提升流通业效率的前期转折点所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发展新兴流通业态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繁荣兴旺。

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对应本文建立的流通效率评价量表,要在未来一个时期继续有效提振我国流通业发展运行效率,需要从创新产业发展观念、国家政策扶植、流通业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应不再局限于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相对独立的环节,而应当建立起“大流通、大商业、大市场”的产业发展观念,在控制流通环节成本的基础上,谋求流通的服务性增加值,打通向生产和消费要效益的双向利润来源,观察区域间流通经济发展差异,向拥有流通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地区和阶段转移要素和资源。

其次,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家“十二五”规划》、《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服务业及流通产业发展政策文件,这是基于政策大环境的产业发展利好,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应从中认识到现在及将来一段时期内包括营业税改革、地方流通税费改革、流通业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及庞大的市场利润空间,积极的为流通业发展贡献微观和局部力量。

最后,流通业运行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执行者效率,如何管理和培养我国庞大的第三产业就业人群、向知识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等都是从根本上提升流通产业发展效率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培训机构的一系列流通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必不可少,这在我国目前流通业整体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理论和实践结合程度不足的国情下尤为重要,也只有打通“人的环节”,我国流通产业也才真正能够实现市场、企业、投资与劳动供给的良性联动协调发展。

1.林海明.因子分析应用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析[J].统计与决策,2012(8)

2.孙金秀.现代流通业效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6)

3.袁平红.全球流通发展新态势下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流通经济,2014(2)

4.贺丰年.因子分析法应用于人力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J].企业经济,2013(6)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效率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