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产业-就业结构相关性及均衡性分析

2015-01-04慕慧娟博士崔光莲教授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0046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昌吉81100新疆财经大学乌鲁木齐8001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慕慧娟 博士 崔光莲 教授(1、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0046 2、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昌吉 81100 、新疆财经大学 乌鲁木齐 80012)

引言

就业问题在经济的运行中是覆盖面很广的问题,它不仅仅涉及了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还关系到产业组织、产业结构、政府干预以及经济增长等问题。因此,可以说,任何经济理论都离不开就业问题的研究。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经济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也就导致了就业结构随之变化,正如配第-克拉克定理所述:产业-就业结构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相关关系,Simon Kuznets根据其研究得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人数有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Hollis B.Chenery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结构的转变一般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发达国家则基本是同步进行的。

国内学者对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也做出了许多研究,其中有关协调性的研究最主要采用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以及就业弹性等,作为分析工具来分析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作用机理。如陈桢(2007)通过上述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我国产业-就业结构处于非均衡的状态,我国就业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郑云(2010)以河南省为例,运用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均衡程度。但是无论是就业弹性还是结构偏离度或者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存在着不足。比如结构偏离度不适合三次产业均衡情况的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只是在微观方面考虑效益性,就业弹性仅仅考察了三次产业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因此,都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作用机理。除此之外,运用协整检验法和相似系数法研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偏离度。崔亮、艾冰(2008)借用VEC 模型揭示了1978-2005年新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长期的协整关系。秦琴、李长春(2013)在相似系数法的基础上,测算重庆三大经济区域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系数。

在此基础上,本文借用结构偏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以新疆为例,从时间的角度对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从而对优化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为推进城乡规划能提供一个更为系统、正确的认识。

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

(一)产业结构演进

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5年,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较不稳定,有升有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持续下降的态势,从1978年47%的产值比重下降到1995年的34.9%;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二阶段1995-2003年,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其中2002年比重不足10%;第二产业比重波动上升,但涨幅不大;第三产业比重波动上升,上升趋势较为明显。第三阶段为2004年至今,第一产业比重几乎不变,二产、三产摆脱第二阶段中的不稳定波动,第二产业快速上升,第三产业快速下降(如图1)。

(二)就业结构的演变

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引起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1978-2012年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表现为“一三二”的格局。新疆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1978年最高72.0%,下降到2012年的48.73%,2011年最低为48.66%;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始终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从1978年最低13.61%,上升到2012年35.66%,2008年最高为36.13%;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呈现稳步波动趋势,从1978年的14.33%,到2012年的15.61%,2003年最低为13.27%,1995年最高为18.37%(如图2)。

图1 1978-2012年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图2 1978-2012年新疆就业结构变动

对比新疆1978-2012年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发现,新疆1978-2012年就业一直保持“一三二”的结构不变,但产业结构1978-1990年为“一二三”,1990-2002年为“三二一”,2003年至今为“二三一”,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且存在结构性矛盾。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较快,至2012年产值比重已不足20%,却吸纳了50%的劳动力,表明第一产业存在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具有较大的吸纳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产值结构几乎与就业结构相匹配,都占据约35%的比重。

表1 各产业与其就业比重的相关系数表

表2 新疆各产业产值比重与其就业比重的回归分析

表3 新疆1978-2012年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表

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1.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1978-2012年新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计算其相关系数,以此反映各产业与其就业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见表1所示。

表1中,新疆产业-就业比重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就业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但关联程度较低。经调查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第二产业中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重工业又占到工业的90%以上。占第二产业产值较大比重的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原材料加工型行业,2012年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到第二产业44%。排在占比前六的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合计占比达到70%以上。而这些行业多属于原材料加工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低,上述行业就业人数仅占总人数的7.9%,占第二产业总人数的16%。新疆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战略,使得资源产业高度垄断,这些企业无法创造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甚至是挤出效应。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主要是建立一元线性模型:

其中,Yi表示i产业就业人员比重;Xi表示i 次产业的产值比重;i 表示第几次产业;μ表示随即误差项。

从表2回归模型来看,新疆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都比较弱,新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第一产业与就业回归方程的R2为0.6355,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回归系数显著通过减压,第一产业结构每增加1%,能带动劳动力就业增加0.4896%。因此,新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并不能挤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与就业比重的拟合度R2只有0.2212,模型的拟合程度很低,且回归方程没有通过检验,说明第二产业GDP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经计算第三产业与就业比重的拟合程度R2为0.6335,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第三产业的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通过检验,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相应就能带动0.6792%的就业,是三次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

(二)新疆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的内涵是指经济每增长1%所能带动就业变化的百分比,是反映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的主要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公式(2)计算1978-2012年新疆各产业就业弹性,具体见表3所示。

根据表3的计算,新疆整体就业弹性不大,且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其平均就业弹性为0.1727,说明新疆生产总值的增长不能明显的拉动就业增加。分别来看,新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偏小,不少年份为负值,产业产值增长的同时,劳动力向外转移呈现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三产业各年份的就业弹性除1998年为负值外均为正值,且平均弹性相对较高,达到0.3444,表现出比第一、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较强拉动作用。

总的来看,最近五年内,新疆三次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能力都不是很强,但相对来看,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相对稳定;最近三年内,第一、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有显著上升的趋势,但是仍然不能确定未来新疆哪一产业能够增加劳动力。

(三)新疆各产业扩张弹性分析

产业扩张弹性可以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产业的扩张或萎缩程度,是产业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反映了产业规模的变化趋势。主要用于产业规模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Hi表示第i 产业扩张弹性;Qi,t表示第t年第i产业产值;Qi,t表示t年各产业产值之和。

当Hi>1时,表明第i 产业呈现规模扩张的态势;当Hi=1时,第i 产业规模保持不变;当Hi<1时,第i 产业处于规模萎缩的状态(陶秋燕等,2013)。

图3 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表4 新疆2005-2012年三次产业的扩张弹性表

表4可以看出,新疆第一产业在2005后扩张弹性除个别年份外均小于1,处于萎缩状态,2010年和2011年的异常数据,来源于新疆棉花价格的异常高吸引的过多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在2005年扩张弹性除个别年份小于1以外,多数都大于1,总体上处于扩张状态;第三产业2005年后扩张弹性除个别年份大于1外,多数年份小于1,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及时转变新疆第三产业发展模式,调整第三产业结构,才能提升其对劳动力的拉动作用。

(四)新疆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经过大量学者验证的、用以测度产业-就业结构是否均衡的重要方法。产业结构偏离度越大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不均衡,其公式表述如下:

其中Dj表示第j 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Pj为j产业产值比重;Ij为j产业的就业比重。

本文根据新疆统计年鉴,将1978-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如图3所示。

从图3结果来看,新疆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系数自1978年起均为负值,说明新疆改革之初第一产业就存在隐性失业和剩余劳动力,且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因此,新疆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这说明:该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但是结构偏离度值从2004年除个别年份小于2以外,均在2以上,说明实际中第二产业的增长并未带来劳动力的大幅转入。

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2005年之前都为正值,吸收了部分劳动力。从2006年开始,偏离度呈现负值以及值较小的正值,说明第三产业的增长并未吸收大量劳动力,其吸纳转移劳动力的空间在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向均衡状态靠近。

总之,在最近的10年时间里,第一产业需要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增加;第二产业产值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并没有吸纳太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与就业基本趋于平衡,未来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较小。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第一,新疆第一、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度较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较大。但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较低,且成负向相关的关系。第二,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一产业发展力度不足,逐渐呈现萎缩的态势;近10年来新疆第一产业就业弹性过小,产值增加对就业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并不明显;结构偏离度系数也逐渐扩大,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失业。第三,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逐渐上升,但目前所占比重已高,上升的空间十分有限;近10年来,新疆第二产业平均就业弹性虽然为正值,但数值偏小,说明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不能拉动太多的就业;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在2附近波动;有非常强的吸纳劳动力的需求,只是吸纳空间十分有限,产业结构与就业严重失衡。第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近十年来,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数值较大,说明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对拉动就业的作用较大,同时,也是吸收劳动力相对较快的产业;自2005年起,第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近乎均衡,但同时也导致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不足。

综合来看,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总得来说是失衡的,存在第一产业需要转移多余劳动力,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拉动效应不明显和就业吸纳空间有限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

就业需要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对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劳动力就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结合前文分析提出以下意见:

改造传统农业,优化第一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空间。新疆目前第一产业萎缩且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方面要积极向外转移劳动力,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扩大第一产业就业空间,将劳动力在第一产业能力内进行合理转移消化。具体措施如下:加快优化新疆农业内部结构,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为原点,扩大高科技农业为半径,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额度,为第一产业的顺利发展铺垫良好的环境,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发展中技术工业产业,优化第二产业结构,提升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由于新疆落后的技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还不是新疆经济能够支撑起来的产业,且高新技术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但对提高新疆经济发展无益,对提升就业作用也不显著。因此,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发展中技术产业,一方面优化新疆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另一方面也能够快速提升新疆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寻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平衡点,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就业的增加,以充分发挥新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后发优势。

快速发展高端创新型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提升传统行业比重,扩展劳动力就业空间。首先,发展新型服务业,鼓励服务业从企业中剥离出来,鼓励金融业、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快速提升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其次,加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将传统服务业向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确保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1.何大安.产业运行格局与就业结构变动[J].经济学家,2006(3)

2.徐敏.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河南科学,2010.28(9)

3.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0)

4.郑云.建国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的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

5.崔亮,艾冰.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8(6)

6.秦琴,李长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

7.沈琴琴,张艳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流动人口就业结构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4)

8.杨德岭,徐宁.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与预测[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2(9)

9.陶秋燕,王昕宇.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

10.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