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关键要素研究

2015-01-04唐建民教授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要素协同主体

■ 唐建民 教授 黄 菊(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分析科技创业企业孵化系统关键要素的协同机制,探索区域科技创业孵化协同互动与创新的实现途径,成为提高科技创业企业孵化效率,促成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协同理论基础上,结合联合生产、社会网络、资源依赖等理论,通过“区域环境-主体-资源”对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为促进区域科技创业孵化与创新提供参考。

文献回顾与评述

1971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首次提出“协同”概念,把对象结构看成由要素、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而系统内各要素、子系统之间存在各种联系,这些联系在系统目标指导下,通过相互协调、协作或同步作用形成拉动效应;协同理论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结构元素间的协作与协调,Eisenhardt和Galunic(2004)认为协同就是以资源开放或共享方式获取组织价值提升。协同可分为内部与外部协同两方面,郑国军(2014)指出组织内的内在要素互动可以实现内部协同,外部协同则需要产业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间互动来实现,表现为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知识协同。协同的结果双方或多方受益,共生互存与共同发展,直接表现为1+1>2效应。

科技企业创业孵化是当前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科技创业企业孵化的文献,目前国内有关科技创业企业孵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孵化资源配置、孵化成长、孵化合作互动、孵化绩效、知识服务等方面。国内学者对协同创新或是孵化器进行探讨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协同的理念,许霆(2012)在对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研究中指出,市场配置、政策激励、合作运行机制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机制;阮红芳(2014)认为政策机制、平台运行机制、孵化目标是助推科技型企业创立、发展的关键;原长弘(2013)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实证分析了高校的知识创新产出及效率,发现“政产学研用”在高校内具有协同影响。陈晓红(2006)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关系网络,提出“四主体动态模型”;解学梅(2010)提出了以“中小企业-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政府”为创新行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

综合其他协同研究文献发现,这些研究的对象多为孵化器主体,所提到的协同大多集中于主体协同创新视角、产学研互动视角。科技创业企业孵化系统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变动与不确定性;在孵企业专研方向多样互补,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存在利用禀赋差异的情况;在孵企业与孵化器、风投机构、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间,及在孵企业与在孵企业间,其各种形式连接复杂。这些都涉及到各要素与子系统的协同,以实现力量积聚,功能放大,因此本文以“区域环境-主体-资源”为视角的多元、动态、复杂作用关系的研究,运用协同理论分析各关键要素具意义性和合理性。

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关键要素与关系

(一)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关键要素

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系统中,区域社会环境是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业孵化的重要条件与基础;多方主体互动协同作为协同系统的核心机制,是其它机制运行的保障与支持;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与供给,为孵化提供动力;子系统、子系统功能要素间的互动协同,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创业企业的生存与成长(见图1)。

区域社会环境是孵化的基础。与一般创业企业不同,科技创业企业对配套设施的需求、投融资需求、信息服务需求等要求相对较高。区域社会环境,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创业文化氛围等因素决定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发展水平,其直接影响科技创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活跃程度与创业孵化成功率。所以作为科技创业企业创业孵化的重要前提,区域社会环境的协同在孵化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孵化首先的立足点。

多方互动提供孵化支持。科技创业企业的本质之一就是从应用技术开发到商品化的过程,与一般创业企业相比,科技创业企业实现商品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产品研发政策支持与技术支持、专业研发人员以及R&D投入成本,其政产学研及融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处于创业初期的科技企业,往往容易面临“死亡谷”问题,所以与其它主体之间的多方互动可以有效解决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匮乏问题。

资源要素输送孵化供给。资源要素的协同就是通过突破主体间的壁垒,共享科研技术与成果,并释放与整合流动资源,从而保证孵化过程的持续供给,减少资源内耗、浪费与重复。

图1 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关键要素与功能

图2 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关键要素关系

图3 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多方互动主体

(二)孵化协同关键要素关系

科技创业活动需要有一系列的支持服务,包括保障创业的区域社会环境、支持创业的机构与组织、提供动力的流动资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1.资源要素与目标实现的关系。有研究表明,资源中政策导向通过政企活动部分中介作用于创业企业成长的瓶颈突破,政策感知对于政企互动与创业企业成长的瓶颈突破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彭华涛,2013);企业孵化器外部网络的利用程度(即资源获取程度)对在孵企业的增长绩效正相关(邵俊岗等,2009);创业政策支持、基础服务设施两结构维度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张炜等,2007),表明了创业孵化资源有利于创业企业的成长;完善的孵化器“内网络”促成了在孵企业的成功毕业(张力等,2012)。综合有关资源与创业企业创业生存研究,提出资源要素协同对目标实现有正向影响关系。

2.区域社会环境、多方互动与资源要素的关系。新创企业在环境动态性的提高时,为满足外部需求,适应技术、信息和竞争的快速变化,必须以快速获取资源的方式获得生存与成长。有定量结果表明,经济生活水平、社会文化氛围等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关键资源获取有正向影响(黄昱方等,2013);而在创业学习、资源获取等能力方面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刘井建等,2011)。说明一个良好的创业孵化环境,能激发创业者热情,增加资源获取,减弱创业企业运作风险。许多学者提出,在孵企业成功取决于孵化网络与其完善程度;孵化器“内网络”的互动是促成在孵企业成长和毕业的变量,其中在孵企业资源集聚是一种正向的集聚效应。基于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在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系统中,区域社会环境具有调节资源获取,整合科技创业企业孵化目标的作用,而多方互动是资源要素整合到创业企业孵化目标实现的中介。

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区域社会环境

创业企业的生存与成长的好坏,与其所在的社会网络能否满足其创生需求密切相关,Fogel(2001)指出,创业社会环境是影响创业活动的各种有机要素的组合;Miller(1983)把创业环境分为感性和理性两部分;Holtz Eakin(1994)认为创业的社会环境主要由必要性环境和支持性环境组成,必要性环境包括自然、技术、资金和人才要素等,支持性环境包括经济、文化和制度等要素。综合已有文献研究,以及科技创业企业孵化条件,本文将区域社会环境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显性环境指支持孵化全部过程的各种政策、服务系统、信息、技术等有形可控因素,与资源概念等同;而隐性环境指那些影响对象发生心理适应,并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无形因素。这里所研究的区域社会环境为隐性环境,即指区域中影响科技创业活动的各种不为孵化企业所控制的外部情况及无形条件的集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环境。

区域社会环境的协同需关注区域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指科技创业企业所面临的区域政治形势、状况和制度,其不同区域的政治稳定性也有所差异。创业机制和孵化支持机制比较完善的区域更容易诞生科技企业及进行科技创新,区域政策是创业社会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高顺成,2013)。我国的科技创业活动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良好的政治环境对降低潜在科技创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促进创业企业生存与成长非常重要。

经济环境。早在1985年,德鲁克提出“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促进创新企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更有利于营造创业氛围,为各中小科技企业和企业家提供创业机会与创业平台。

文化环境。科技企业的创业孵化中不可忽视文化氛围的影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容易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认知与意愿,激发科技创新能力。教育和学术研究与创业、风险资本、创新显著相关,例如,它有可能启动新公司的教育壁垒。也就是说,在教育水平不足情况下,企业家就没有必要的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样,教育或学术研发可能产生溢出效应,并促进高质量科技企业创业与发展,从而更好地吸引风险投资和催生专利。

市场环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对手数量、市场壁垒等这些都是影响市场环境的主要因素。如:人口因素涉及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性别构成、人口素质等诸多方面,处于不同区域的人消费就不同,其导致市场需求有所不同。创业企业成果转化的效果与其市场活跃程度密切相关,而市场环境的变化,既可以给企业带来市场机会,也可能形成威胁。

多方互动主体与资源要素

(一)多方互动主体

有研究表明,美国硅谷高新科技创新联盟形成过程中,政府、大学、科研机构、风投机构是科技企业形成、生存及成长网络的最主要参与者。联合生产理论认为,联合生产参与者角色各异互补,具有联合生产关系与二元特征;孵化效果不仅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作用,而且取决于被服务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及其与企业孵化器的互动(刘广平等,2013)。社会网络理论认为,节点主体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立体空间网络。但节点主体的自身资源是有限的,企业通过嵌入社会网络结构中进行专业分工与合作,获取不能通过简单市场交换而获取的资源。

在联合生产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基础上,建立科技创业企业孵化互动协同机制,如图3所示。在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多方互动协同中,政府是保证孵化主体互动稳定进行的关键主体,政府对互动核心主体协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监管与扶持政策上。政府通过政策计划以引导支持核心主体形成“传递-反馈”协同机制,发挥监管、资源配置、平衡孵化主体间权责利益功能,有效推动核心主体间的互动合作,并在市场失灵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核心主体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自愿合作交流与交易,并通过市场需求进行资源开放、共享,其协同过程中产生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流动与转换。市场需求通过信息反馈形式,与核心主体有效对接,达到两者协同。根据市场拉动理论,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的变化和信息反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市场需求越大,越能促进互动创新。

图4 核心主体互动与资源要素协同

(二)核心主体与资源要素

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多方互动中,在孵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器、高校、科研机构、创投机构共同构成协同机制核心主体,其主体之间存在互动或相互依存关系。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观点,组织需要与其他主体相互依存、作用才能获取自身所缺资源,其对资源的需求形成依赖。因此,主体间的互动过程伴随资源的整合与协同。资源是新企业获得生存和成长的关键,企业资源理论将企业资源定义为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技术、资金、基础设施等要素;孵化资源可分为一般性资源和关键性资源两个维度,一般性资源如工商、税收、政府优惠政策等为降低创业初期运营成本的基本资源,关键性资源指直接有助于新创企业获得增值性能力的服务,如管理咨询、技术、融资、中介推荐服务等(李志祥等,2011);通过孵化器角度来看,Somsuk(2012)则认为资源可以分为四类:人力、金融、技术和组织资源。综合相关文献研究,本文认为孵化资源是在科技企业创业与孵化过程中各类支撑和推动要素,包括条件、人才、资金、成果、信息、技术、政策资源的总和。因此,图4中所示,在孵科技创业企业输入方即为企业从其它各方主体所获取的资源要素,在与其他主体互动中识别、获取、整合资源。

1.条件资源。条件资源由孵化器供给,是创业孵化的基础,主要包括用于孵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如廉价租用空间、会议室、通信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平台等)、软性增值服务(如专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咨询服务、产学研支持服务等)。

2.人才资源。在孵科技创业企业的人才资源主要来源于高校,企业从高校获取高质量的人才、知识以及科研项目成果,使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并获取市场竞争力;高校通过合作不仅可获取教学研发资金,还可以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实现项目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3.资金资源。对在孵企业而言,资金是其需求中最重要的一项。有研究证明,初创企业在外部主体网络关联中,只有创投机构才对其绩效产生正显著影响。很少初创企业能在第一年存活下来,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其管理技能与创投资本匮乏是主要原因。创投机构对在孵科技创业企业直接投入风险资金,要比通过孵化器投入效率更高,预期从合作中获取高投资组合回报、行业声誉等收益,两者实现共赢。

4.技术与成果资源。主要指产学研中的成果,其来自于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主要共享者为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往往拥有成熟的科研技术,高校提供科技创新知识与项目,技术与科研成果共享可以加速企业成果产业化转化效率。

5.信息资源。各主体互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信息,信息资源存在于每个互动合作与交流中。在孵企业通过外部主体与内部其他企业间获取市场、技术、竞争等信息,其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敏捷性、准确程度都会影响互动效果。

6.政策资源。政策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主体,政府主体对科技创业企业的支持政策主要为创业政策,对其他主体的政策支持主要为科研政策、风投政策、孵化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

结论与建议

科技创业企业孵化涉及多层次和环节的关键要素协同,其目标是实现科技创业企业的生存与成长,科技创业企业与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科研机构、资金机构等多方互动,以协调优化的方式实现环境要素与资源有效链接整合,共同构成一个系统。要实现区域内科技创业企业生存与成长目标,以及从科技创业孵化到科技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孵化转变,需关注创业孵化中的区域社会环境,“企业-孵化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创投机构”多方的互动,及资源要素的整合。

区域社会环境为创业孵化提供基本保障,每个区域社会环境各异,但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环境要素,发挥着调节资源获取整合与目标实现的作用。因此,政府应以鼓励与支持科技创业,营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提高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为手段,使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科技创业与创新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区域科技创业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科技创业企业需充分利用区域社会环境识别科技创新机会和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在活动中加快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

多方互动提供孵化支持,其支持系统中更强调政府和核心主体的互动作用,每个互动过程中都伴随资源要素输入与流出,平衡了系统间供给与需求,多方互动与资源要素共同推动市场需求。因此,地区应以产业和区域优势环境为依托,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区、标杆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技创业企业搭建起孵化平台、云信息与咨询服务平台;通过适当的创业补贴、科研补贴、税费减免、风投保障等政策支持与保护措施,聚集“政、产、学、研、金、介、贸”等创新创业要素,以帮助科技创业企业冲破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技术薄弱、管理困难等瓶颈。在提升企业内外部网络主体合作创新活跃程度的同时,也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针对科技创业企业及其特征,通过文献梳理,初步探索和分析了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的组成部分,即关键要素集合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下一步研究方向之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完备的数据实证检验并确定这三要素的关系与要素集合。研究方向之二:通过区域案例对各主体及要素在各环节中的作用途径与协同程度进行研究。以此提出提高和实现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协同更有益的结论建议。

1.郑国军,张若开.协同创新与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2.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3.阮红芳,王呈斌,胡允银.科技型企业创生环境要素协同机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2)

4.原长弘,孙会娟.政产学研用协同与高校知识创新链效率[J].科研管理,2013(4)

5.陈晓红,解海涛.基于“四主体动态模型”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6.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8)

猜你喜欢

要素协同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