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人力资源峰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常态
2015-01-04罗曙辉
文| 本刊记者 罗曙辉
第三届人力资源峰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常态
文| 本刊记者 罗曙辉
New norm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中国人才发展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国家竞争力。眼下中国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巨大的差距,其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依靠无限供给廉价劳动力来发展的时代已然过去,我们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
“海外企业的员工来自于不同国家,有不同文化背景,这对企业管理带来挑战。”
——中石油国际投资(澳大利亚)副总经理孟艳
“HR的新常态:转型、创造力和业绩”,是2015年9月8日第三届人力资源峰会的主题。4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力资源管理精英、学者带着自己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齐聚一堂,探索在全球化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员工构成不断变化的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转型、激发劳动创造力,提升企业经营业绩。SHRM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冉毅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蓬勃兴旺的职业发展前景持有非常积极乐观的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的未来在于对人力资源职业的真正喜爱、在于不断打造提升胜任能力即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化。峰会由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主办,本刊协办。
打造积聚人才的体制
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名列第28位,而2015年3月,由中欧管理学院,新加坡人力资源研究院共同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的排名中,中国位居第41位。
吴江认为,尽管指标不同,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中国在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差距就是人力资源,而这种差距源自于教育、企业培训、劳资关系等。
吴江认为应该从打造一个积聚人才的体制、开放体制、市场放权、法制保障等四个方面入手,从5个方面形成制度的比较优势:
从市场看,让企业作为主体,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其核心的问题是打通人才政策,即将原本多个部门管理分别制定规划和政策的管理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的战略,并且将权力下放到企业中去。此外,要大力扶持与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开放外资限制,建立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国内人资服务机构向优秀的国外人资服务品牌学习。
第二,公平的环境不仅要靠政策,也要靠法制建设,为人资改革提供法律框架,并鼓励地方出台专业性质的单项立法等等。这将为人才的成长创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创新机制,要突出市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人才终审权、人才评价下放到机构,对海外人才资质实行互认,并且在宏观调控上把关质量的同时,改革工资制度与激励方式,让创造者、创新者致富。
第四,全面对外国人资开放,“来得好、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实施技术移民制度。
最后,从政府角度运用大数据引进人才,建立人才数据库,评价数据库。
海外员工如何管理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在面对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下,企业应该如何开创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可或缺。
中石油国际投资(澳大利亚)副总经理孟艳直言,多年来人才欠缺一直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需要同时具有专业知识,采办知识,合同管理知识,供应链管理,国际商务等多方面综合性人才以及法律人才。她分享了自己在走出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20多年经验。
企业走出去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
在企业准备走出去之前,要确定企业的战略以及与之相吻合的HR战略,并且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做好人才储备以及招聘管理规划,建立一套能够吸引、保留,并且使得大家热爱这个企业工作的完整的人资管理体系。
人才管理上注重选育留
选——通过在中国市场、大学、第三方、国际市场、人员本地化等渠道招聘人才。通过五要素选拔人才:思想道德好,经得起诱惑;专业要强,不仅要管理公司,同时要向本地员工传递知识经验,培养本地人才;语言沟通流利;适应性强,迅速融入当地社会;身心健康,吃得了苦。
育——形成一套培训体系。外派前的文化意识培训与安保防恐培训;HR方面的通用管理培训;专业方面的,随时与专业部门保持沟通,开展专业知识更新培训;法律合规培训;针对管理层进行公共关系/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培训;针对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培训。建立专业上与管理上的晋升通道。
留——良好的工资体系,津贴福利奖金,保险等制度,保障和吸引员工。管理创新评比鼓励员工。工作轮换制度,可选择的休假制度。为每个员工建立SOS会员,不管是安全受威胁还是身体健康的问题都会通过SOS系统,进行撤离。员工与家属的100%年度体检,亲子夏令营,心理健康服务,等等。
跨文化管理上注重人员的本地化
外派前的中国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学习当地语言,面对面沟通代替书面的沟通。开展海外员工的中国之旅,感受中国文化,增强与总部的交流,增强归属感。人员本地化,特别是公共关系、销售、供应链管理等岗位由本地人员担任,与当地进行更好的沟通,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企业文化。
编辑|罗曙辉 shuhui.luo@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