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之创新文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2015-01-04刘璠周佳琪张希洋

人间 2015年15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研究生创新能力

刘璠 周佳琪 张希洋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 武汉 43007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之创新文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刘璠1.2周佳琪1张希洋1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 武汉 430073)

我们已进入21世纪,相比过去经济发展水平,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文明已经比从前任何时候发达。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外,只要你随意看看周围的世界,就会轻易地发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打上了创新的烙印,每个细节都体现着人类创新的智慧。研究生作为我国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命运。然而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仍旧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想要从全国范围内普遍的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文化的指标体系

一、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状况

自1999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扩招以来,招生规模从1999年的9.2万人激增到2009年的47.5万人,11年间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幅高达34.8%。2然而,与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长相比,高校的导师数量、学校硬件设施的增长却远远没有跟上研究生招生的增长速度。高校为培养如此大规模的研究生所做的各种准备相当不足,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突出的表现是,研究生普遍创新能力不足。随着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和社会开始对这种状况提出质疑。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呼唤研究生创新教育

20世纪90年代,人们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新概念,并且认为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越来越依赖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代研究生是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预备队,是参与国家未来建设的有生力量。他们的创造力直接决定所在国家的可能竞争力。高校作为研究生成长的摇篮,必然要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也充分认识到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教育的核心转向了培养创新人才,并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些学者、专业人员、教育研究者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层面上的研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仍旧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对“何谓研究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想要从全国范围内普遍的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定量的“价值判断”。鉴于此,加快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指标体系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并且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指标体系,使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客观化、规范化,是当前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具有开创性、富有特色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因此,本文通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状况的各项因素,根据帕森斯AGIL模型科学合理地从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制度安排、创新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维分析、综合评价,力求为高校客观评价和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和借鉴,为学校评价自身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提供指标体系,进而促进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三、结构功能理论视野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诉求和核心。激发和培养研究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研究生自身禀赋和培养环境的耦合,要使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必须通过理论来把握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将这些因素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分析,最后从中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

本文所提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体系是由行政管理人员、导师和研究生3个创新主体构成的行动系统。在结构功能理论的视野下,要使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结构性、整合性、稳定性和传承性,就必须满足这个行动系统存在的四个必要功能条件,即适应功能、目标获取功能、整合功能和模式维持功能。

首先,在适应功能(Adaptation)方面,经济子系统执行着社会系统中的适应功能,适应功能的最终目的在于拥有足够的生存资源。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经济系统表现为有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资源配置。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各种所需资源,包括知识、图书、培养经费等。这些创新资源要进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体系当中,就必须使作为创新主体的行动者通过建立互动关系,创造所需资源,并将资源引入行动系统,并在其他子系统的影响下合理配置。

其次,在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方面,政治子系统执行着社会系统中的目标获取功能,旨在调动资源达到目标,表现为权力。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政治系统表现为管理体制。创新主体在经济子系统中都分配到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成为创新主体实现其目标的交换权力。政治子系统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机制,使得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充分沟通和交流,以实现互惠交换,以便在整合行动资源上达成共识,建立整个行动系统的目标。

再次,在整合功能(Integration)方面,社会子系统是执行整合功能的,旨在把各部分协调成一个功能总体。社会子系统实现整合的两种主要机制,包括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当两种创新主体相遇时,他们的价值观、行动手段和目标受到外在资源配置和权力的制约,并在互动中不断地调整,逐渐产生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形成规范化的地位-角色组织规范。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所设计的各种关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制度都是这些组织规范的典型例子。

最后,在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方面,文化子系统承担模式维持功能的功能。共享的价值观是决定行动规范和制度化的决定性因素。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模式维持系统表现为创新文化。要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传承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的系统,必须使拥有不同资源和权力的创新主体在创新理念上保持和谐一致和统一认识。要使文化子系统良好运行,需要借助一些“文化符号”和“共同意义”,使“创新”内化到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创新的集体情感和集体责任感。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之创新文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创新文化的指标框架

英国女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认为, 社会制度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共享思维与共享观念上。绝不可低估文化的符号力量。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作为一个体系,一般包括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制度与规范、创新的文化环境等等,其中,创新价值观是创新文化的核心。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创新文化,即创新价值观,包括了创新制度中的价值导向,创新培养的仪式。

“创新”培养作为创新主体的一种行为规范,是需要通过制度来进行引导和保障的。制度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民主管理意识,制度评价标准和激励导向。高校民主管理的意识,是建立在对高校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学术管理主要是包括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学科规划、学术评价。学校行政管理主要是对学校人、财、物、事、信息及相互关系等的协调与运作,是实现对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教授除了教学育人和研究学问之外,还有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力。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案例均表明,教授对大学管理的充分参与权和决策权是一所大学进步的重要源泉。对创新进行激励的制度确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一些高校对申请正教授的要求是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少字以上的论文若干篇,出版著作几部,参加、主持省部级或国家级科研课题几次等,而教学方面的要求则相当宽泛,多是上满一定的课时即可,至多要求获得过某级别的教学奖。高校在科研和教学关系问题上这种“一边倒”的倾向明显反映了我国高校尤其一些研究型高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倾向:重科研,轻教学。这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这是科研和教学的性质不同的结果。科活动与教学活动相比具有高产性、直观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教学和科研关系认识的模糊。国外对大学科研和教学关系的研究表明,科研也可能妨碍、干扰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能带来教学效果的改进。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才能保证制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作用。其次,制度要有激励制度。缺乏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激励,研究生导师自身就缺乏创新的动力,更不可能将创新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和目的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中要包含一定的激励机制。

由此可知,创新文化二级假设之一:高校创新制度中的价值导向越以激励和尊重研究生创新,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况越好。

仪式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表现形式。如一场针对杰出创新行为的颁奖典礼是研究型大学鼓励创新价值的映证。仪式是一所学校创新传统的延续,它赋予传统以一定的意义,每年定期举行的集会典礼不仅为组织成员提供了行动的指南,也是对群体角色与意识形态的阐述。只有当高校重视研究生创新,并将其作为一种仪式延续下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才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因此,创新文化二级假设之二:高校越有仪式激励和尊重研究生创新,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越好。

因此,创新文化方面的指标框架如图所示:

表5-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的创新文化方面的指标

(二)创新文化的指标定义和解释

本部分的三级指标共有5个指标组成,即民主管理的意识、评价标准、激励导向、创新报告会、创新奖励会。

1.民主管理的意识,主要是指高校行政管理要在管理中充分听取教授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协商对话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一个高校管理者的民主意识越强烈,高校的文化越具有规范性和传承性。

2.评价标准,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对不同的岗位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应强调过程考核,对科研考核应注重研究结果,强调创新。对基础研究,强调论文发表刊物及引用率。对周期长、工作量大、回报率低但又具有前瞻性的或有意义的影响深远的研究给以支持,特别是重大成果给以重奖,这既是一种对先前学术研究的补偿,同时又能体现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

3.激励导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研究生将“创新”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导向。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创新型”导师和研究生以奖励。

4.创新报告会,这是对每个参加创新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共同进步的重要环节。定期开设报告会,有导师参与,指导学生的阶段性进展,有利于学生创新。

5.创新奖励会,这不仅是对有创新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以鼓励学生继续创新,对没有创新的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可以根据创新成果的大小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主要可以有开会表扬,颁发证书,金钱奖励,提供项目机会等奖励形式。

[1]杨军诚、龙建成、陈峰:《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江苏高教》2000年第3期。

[2]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文汇出版社,2003年。

[3]叶平:《“创新教育”解析》,《教育研究》1999年第12期。

[4]赵卿敏:《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5期。

G643

A

1671-864X(2015)05-0140-01

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软科学项目(2014BDH116)、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5G021)、2015年中国物流学会与教育部教指委项目(JZW2015072)、2015年中国物流学会(面上课题)研究项目(2015CSLKT3-069)、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项目(W201500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教育创新项目(2015JG0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项目(2015Y0501)成果。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研究生创新能力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